第83頁
當把力量花在不能取勝的次要戰區時,戰區層次上的所失轉化為大戰略層次上的所得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在這過程中的所失不是過多的兵力損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與盟國雙方的情況都是如此,就像在以往任何戰爭中一樣。但是,這種現象在德日兩國比在盟國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這是因為雙方在大戰略層次上的處境有著根本的不同。
縱橫向的勝敗
由於盟國在戰爭資源方面占有巨大優勢,因此,任何能削弱德國和日本軍事實力的軍事交戰,即使給盟國自己也造成了明顯的損失,對盟國也是有利的,只要這些損失的比率不超過對盟國有利的總的實力比率,或者說得再準確一點,只要這些損失不會縮小軸心國與盟國之間力量增長速度的差距。例如,在一個時期內,德國每個月生產500架戰鬥機,而英美每個月生產的戰鬥機架數是這個數目的三倍。如果不考慮兩方飛行員被救援歸隊人員的不對等情況,即使每擊落兩架德國戰鬥機,盟軍飛行要損失3架,對盟軍也是有利的,積累下去的最終結果是獲得勝利。此外,對盟國來說,這種消耗戰在哪裡打都是有利的,因為消耗是不分主次戰場的。不過盟軍不宜從主場上分散精力。由於消耗的不斷積累無論如何都會起作用,這樣做雖不會影響最終的勝利,但它卻會減慢盟國勝利的步伐,原因很簡單:在次要戰場上無法與最大數量的敵軍交戰。再者,只有在最重要的戰區,即軸心國的本土地區,盟國才能用轟炸工業和基礎設施的辦法,運用縱向領域內的軍事實力,達到在橫向領域內加緊削弱德、日的目的。
德國和日本的處境則迥然不同。只有當軍事上的勝利,即在縱向領域裡的成功對橫向領域也發生作用時,才能有助於他們打贏戰爭。盟軍作戰失利——這在戰爭中曾一再發生——還沒有產生足夠大的影響,因為它不影響橫向領域裡盟軍的核心力量,即聯盟本身。相反,有了聯盟本身,盟軍可以獲得優勢的聯合力量,不斷為作戰部隊培訓戰鬥人員,提供武器裝備。 [ 註:在理論上講,軸心國單憑作戰勝利是可以打贏戰爭的,但是只有當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能給盟國造成越來越多的損失,以至達到嚴重影響盟國部署新部隊的程度時,才能贏得戰爭。在1943年底或1944年初以前,英國和蘇聯都沒有達到它們的最大兵力提供能力,而美國從來沒有達到它的極限。當然,到1943年,軸心國打勝仗和給盟國造成損失的能力已經在急劇下降了。 ] 換句話說,只有軍事勝利可以代替政治謀略——主要是瓦解敵人用外交手段所達成的同盟時,軸心國才能從軍事勝利中真正獲得好處。而這一點曾確實發生過。德國完全擊敗了波蘭、比利時、法國,迫使它們同時退出戰爭,因而在橫向領域內改變了整個形勢。但在北非,德國卻不能以同樣的方式通過縱向領域的成功獲得橫向領域的好處。在北非,既沒有那麼些國家被德軍所壓倒,也沒有有價值的戰爭資源。
因此,德國陸軍司令部一開始就反對隆美爾在埃及的冒險是十分正確的。即使希特勒予以批駁,他也僅給了隆美爾很有限的兵力。因為他欣賞隆美爾的戰績主要是出於宣傳價值:特別與俄國戰線的德軍相比。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沙漠驍將為德國樹立了一個極好的樣板。當時在俄國,德軍雖已取得很大成功,但已顯示出不祥之兆。 [ 註:許多歷史學家批評希特勒拒絕在1942年夏給隆美爾派出援軍,指出只是當隆美爾在阿萊曼失敗之後才給他送去大量德軍。但到那時,德國人的目的已不再是征服埃及、而是阻止突尼西亞的陷落,以保持義大利在戰爭中仍能作為自己的盟友。突尼西亞已是軸心國手中的西西里對面的最後一塊北非領土了。與征服埃及不同,這是大戰略層次上的一個重要目標。 ] 而向埃及進軍並不能達到什麼重要目的,它不能使德國在北非吸引大量的英國軍隊,因為英軍在1941年或1942年根本沒有主次戰場之分,德軍則在隆美爾到達的黎波里後就很快有了主次戰場之分了。
只有在東線,德國才可能在大戰略方面取得確定的成果。德國人通過打擊蘇聯,至少會有取勝的機會,因為在那個戰區,縱向勝利可以產生橫向後果:對蘇聯人口和資源的掠奪即可削弱蘇聯同時又可增加德國的實力,仿佛利用外交手段拉走敵人的一個盟友一樣。德國可以把蘇聯的人口和資源都用於德國的戰爭事業。徹底征服蘇聯當然會消除希特勒最大的政治謀略失誤所造成的惡果,從而使德國能夠對付因美國參戰與英國並肩作戰所表明的新的政治謀略失誤。上述例子表明,縱向領域的成功可在大戰略的層次上發揮主導的作用。
德國至少在北非這個次要戰場上只投入很少的兵力,而日本帝國在橫向領域裡,是錯上加錯了——從廣義上講也是一個情報失誤——因為日本人把它的軍事力量大量分散在各個次要戰場上了。襲擊珍珠港以後,日本人曾繼續占領馬來亞、新加坡和荷屬東印度,他們認識到通過縱向領域內的努力去達成橫向領域內的效果。儘管上述國家中沒有敵對的盟國需要打擊或瓦解,但占領這些地區可在重要的資源方面獲得相應的補償,如馬來亞的橡膠和錫、荷屬東印度的石油。至於占領菲律賓事實上只動用少量部隊就告得手,那樣做是有道理的,主要因為菲律賓可作為重型轟炸機基地用來攻擊日本,而美國當時也確實有此打算。然而,另一方面,日本人隨後又入侵緬甸,派艦隊突進到印度洋,進犯南太平洋,特別是企圖征服紐幾內亞。最重要的是,日本人繼續在中國進行戰爭。所有這些行動都使日本人偏離了從理論上說日本能夠打贏這場戰爭的唯一戰場:合眾國本土。
縱橫向的勝敗
由於盟國在戰爭資源方面占有巨大優勢,因此,任何能削弱德國和日本軍事實力的軍事交戰,即使給盟國自己也造成了明顯的損失,對盟國也是有利的,只要這些損失的比率不超過對盟國有利的總的實力比率,或者說得再準確一點,只要這些損失不會縮小軸心國與盟國之間力量增長速度的差距。例如,在一個時期內,德國每個月生產500架戰鬥機,而英美每個月生產的戰鬥機架數是這個數目的三倍。如果不考慮兩方飛行員被救援歸隊人員的不對等情況,即使每擊落兩架德國戰鬥機,盟軍飛行要損失3架,對盟軍也是有利的,積累下去的最終結果是獲得勝利。此外,對盟國來說,這種消耗戰在哪裡打都是有利的,因為消耗是不分主次戰場的。不過盟軍不宜從主場上分散精力。由於消耗的不斷積累無論如何都會起作用,這樣做雖不會影響最終的勝利,但它卻會減慢盟國勝利的步伐,原因很簡單:在次要戰場上無法與最大數量的敵軍交戰。再者,只有在最重要的戰區,即軸心國的本土地區,盟國才能用轟炸工業和基礎設施的辦法,運用縱向領域內的軍事實力,達到在橫向領域內加緊削弱德、日的目的。
德國和日本的處境則迥然不同。只有當軍事上的勝利,即在縱向領域裡的成功對橫向領域也發生作用時,才能有助於他們打贏戰爭。盟軍作戰失利——這在戰爭中曾一再發生——還沒有產生足夠大的影響,因為它不影響橫向領域裡盟軍的核心力量,即聯盟本身。相反,有了聯盟本身,盟軍可以獲得優勢的聯合力量,不斷為作戰部隊培訓戰鬥人員,提供武器裝備。 [ 註:在理論上講,軸心國單憑作戰勝利是可以打贏戰爭的,但是只有當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能給盟國造成越來越多的損失,以至達到嚴重影響盟國部署新部隊的程度時,才能贏得戰爭。在1943年底或1944年初以前,英國和蘇聯都沒有達到它們的最大兵力提供能力,而美國從來沒有達到它的極限。當然,到1943年,軸心國打勝仗和給盟國造成損失的能力已經在急劇下降了。 ] 換句話說,只有軍事勝利可以代替政治謀略——主要是瓦解敵人用外交手段所達成的同盟時,軸心國才能從軍事勝利中真正獲得好處。而這一點曾確實發生過。德國完全擊敗了波蘭、比利時、法國,迫使它們同時退出戰爭,因而在橫向領域內改變了整個形勢。但在北非,德國卻不能以同樣的方式通過縱向領域的成功獲得橫向領域的好處。在北非,既沒有那麼些國家被德軍所壓倒,也沒有有價值的戰爭資源。
因此,德國陸軍司令部一開始就反對隆美爾在埃及的冒險是十分正確的。即使希特勒予以批駁,他也僅給了隆美爾很有限的兵力。因為他欣賞隆美爾的戰績主要是出於宣傳價值:特別與俄國戰線的德軍相比。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沙漠驍將為德國樹立了一個極好的樣板。當時在俄國,德軍雖已取得很大成功,但已顯示出不祥之兆。 [ 註:許多歷史學家批評希特勒拒絕在1942年夏給隆美爾派出援軍,指出只是當隆美爾在阿萊曼失敗之後才給他送去大量德軍。但到那時,德國人的目的已不再是征服埃及、而是阻止突尼西亞的陷落,以保持義大利在戰爭中仍能作為自己的盟友。突尼西亞已是軸心國手中的西西里對面的最後一塊北非領土了。與征服埃及不同,這是大戰略層次上的一個重要目標。 ] 而向埃及進軍並不能達到什麼重要目的,它不能使德國在北非吸引大量的英國軍隊,因為英軍在1941年或1942年根本沒有主次戰場之分,德軍則在隆美爾到達的黎波里後就很快有了主次戰場之分了。
只有在東線,德國才可能在大戰略方面取得確定的成果。德國人通過打擊蘇聯,至少會有取勝的機會,因為在那個戰區,縱向勝利可以產生橫向後果:對蘇聯人口和資源的掠奪即可削弱蘇聯同時又可增加德國的實力,仿佛利用外交手段拉走敵人的一個盟友一樣。德國可以把蘇聯的人口和資源都用於德國的戰爭事業。徹底征服蘇聯當然會消除希特勒最大的政治謀略失誤所造成的惡果,從而使德國能夠對付因美國參戰與英國並肩作戰所表明的新的政治謀略失誤。上述例子表明,縱向領域的成功可在大戰略的層次上發揮主導的作用。
德國至少在北非這個次要戰場上只投入很少的兵力,而日本帝國在橫向領域裡,是錯上加錯了——從廣義上講也是一個情報失誤——因為日本人把它的軍事力量大量分散在各個次要戰場上了。襲擊珍珠港以後,日本人曾繼續占領馬來亞、新加坡和荷屬東印度,他們認識到通過縱向領域內的努力去達成橫向領域內的效果。儘管上述國家中沒有敵對的盟國需要打擊或瓦解,但占領這些地區可在重要的資源方面獲得相應的補償,如馬來亞的橡膠和錫、荷屬東印度的石油。至於占領菲律賓事實上只動用少量部隊就告得手,那樣做是有道理的,主要因為菲律賓可作為重型轟炸機基地用來攻擊日本,而美國當時也確實有此打算。然而,另一方面,日本人隨後又入侵緬甸,派艦隊突進到印度洋,進犯南太平洋,特別是企圖征服紐幾內亞。最重要的是,日本人繼續在中國進行戰爭。所有這些行動都使日本人偏離了從理論上說日本能夠打贏這場戰爭的唯一戰場:合眾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