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美國似乎可以採取一種簡單的、單方面的解決軍備競賽問題的辦法,即宣布只在蘇聯先對美國實施核攻擊的情況下使用洲際核武器,一旦使用洲際核武器時,其攻擊目標便是蘇聯的城市。宣布這一政策後,美國可以立即著手單方面裁減自己的洲際核武器,裁減後的武器數量僅是目前數量的一小部分,即對蘇聯城市實施第二次打擊時所需的數量。要打擊的蘇聯城市數量最多也不過50個,再給蘇聯可能發動的旨在摧毀戰略系統的攻擊以及一切可能發生的技術故障留出充足餘地,那麼至多只需要500枚核彈頭就足夠了。為了確保安全,這500枚核彈頭可以分別由轟炸機和飛彈(包括巡航飛彈、彈道飛彈、陸基飛彈和海基飛彈)攜帶。這樣,美國採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可以使幾十年來武器屯積造成的後果迅速消失,美國目前擁有1萬多枚洲際核武器,除了需要繼續保留500枚外,其餘的都將有計劃地拆除。即使沒有談判達成的協議,蘇聯最終也會拆除其核武器,或者聽憑武器設備變得陳舊,不去進行更新,因為這些核武器已經沒有什麼打擊目標了。 [ 註:有科技常識的讀者會發現其中包含著一個純技術性的錯誤:即使美國的洲際核投送平台減少至十幾艘飛彈潛艇,100架左右轟炸機和同樣數目的機動陸基飛彈,在蘇聯發動旨在打擊這些核力量的進攻時,有多少核彈頭都能用得上,如蘇聯可以對部署了機動飛彈的地區、對機場周圍的領空(為了打擊剛起飛的轟炸機)、甚至對懷疑有飛彈潛艇出沒的海域實施全區域範圍的“攔阻網”式的攻擊。 ]
正是軍事均衡本身的結構不允許美國實行這項現成的解決辦法。在軍事均衡的結構中,美國為了對付蘇聯的進攻(甚至非核進攻),可以有選擇地使用核武器。恰恰是美國具有的這種不對稱的威脅能力將核力量和非核力量結合起來,使核力量可以彌補非核力量的不足。美國也可以通過有選擇地使用核武器來對付蘇聯對美國以外的其它目標實施的攻擊,正是在這同一方式的威脅手段中,體現出美國與其歐洲盟國之間的堅強聯盟,這種聯盟可以抵消蘇聯因為在自然地理上與美國的歐洲盟國毗鄰而獲得的優勢,如果沒有這種聯盟,這種優勢就會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裡較少數量的核彈頭具有一種重要意義,其意義遠遠超出單純的數量問題。核彈頭的數量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原因,但它卻引起了為打擊對方軍事力量而進行的大規模的軍備競賽,造成了今天巨大的核武庫。但是,要排除這個小小的原因,就會對整個軍事均衡和聯盟關係(與歐洲的聯盟關係既會使美國捲入衝突,又會使美國的力量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造成嚴重的影響。這裡,我們又一次看到在戰略的反常邏輯領域中運用線性推理的謬誤之處:如果美國的目的是大幅度裁減各自擁有的核武器,使核武器發展保持在打擊對方軍事力量的武器之前的水平上,那麼,美國(包括盟國)必須在其它方面保持與蘇聯同等的兵力,然後通過加強自己的非核力量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核戰的形式可能有多種多樣,但是人們想像核戰爭時,往往只設想一種情況。那就是一方採取的措施迫使對方採取反措施,導至戰爭毫無節制地升級,最終達到對雙方居民實施全面核攻擊的階段。在這樣極端的背景中,反常邏輯的制約作用也相應地變得極端:這樣使用核武器已經完全超出了核武器效用的頂點,結果適得其反。從進攻的一方(在此條件中亦是受害的一方)來看,毀滅性最強的攻擊反而等於不發動攻擊。從實際情況講,一旦所有值得攻擊的居民中心都遭到摧毀,即使那時還會有倖存者對計算雙方的得失成敗感興趣的話,恐怕也不會有哪一方能從對方同樣的災難性毀滅中得到好處。
第十四章 戰爭中的和諧與不和諧
愛德華·魯特瓦克 [美國]
[出自《戰略——戰爭與和平的邏輯》] 199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略各層次的相互滲透
縱向成功與橫向失敗
相互滲透的局限性
縱橫向的勝敗
和諧的效果
大家也許已經認識到,在戰略的各個縱向層次之間,和諧是不會自然產生的。但是我們還必須充分理解不和諧的含義。當一種武器在技術上效能很低,在戰術上不能充分達到目的,在戰役上價值很小,在戰區戰略上幾乎毫無作用的時候,我們會有把握地預測在大戰略這一最高層次上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即在各國平時與戰時對外交往這一更廣的範圍內,這種武器與部隊中的其它武器裝備相結合,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最終效用。如果不出現其它國家對這種武器效用估計發生誤差的話,如果不蓄意對其進行欺騙宣傳並獲得成功的話,希望它能在勸導方面所起的作用將是微不足道的。同樣,如果不考慮戰鬥中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這種武器也不會在戰爭中為己方增加多少取勝條件。
顯而易見,在各層次上依次獲得的和諧成功會在大戰略層次範圍內產生相應的作用。至少這種作用的大小,要看在什麼時代背景下涉及的範圍有多大。刺刀在17世紀末剛剛問世時,雖然看上去很不顯眼,由此所引起的變化卻是令人矚目的,它的出現使得所有步兵都可能裝備輕火器。在那以前,為了彌補因火槍手裝彈慢造成的空隙時間,每個步兵編隊不得不編制部分長矛手來阻攔敵騎兵的衝鋒。對於首先廣泛使用刺刀的法軍來說,從一開始他們就註定要贏得戰鬥的勝利,因為只要敵方軍隊的許多人仍拖著笨重的長矛作戰,法國軍隊就比同樣數量的敵軍擁有更強的火力。儘管為長矛辯護的人很多,但這些辯護者不能形成一支足夠強大的社會力量以拒絕新事物、保留舊事物,象埃及的馬木路克那樣曾阻止了輕火器的引進而保留了劍。
正是軍事均衡本身的結構不允許美國實行這項現成的解決辦法。在軍事均衡的結構中,美國為了對付蘇聯的進攻(甚至非核進攻),可以有選擇地使用核武器。恰恰是美國具有的這種不對稱的威脅能力將核力量和非核力量結合起來,使核力量可以彌補非核力量的不足。美國也可以通過有選擇地使用核武器來對付蘇聯對美國以外的其它目標實施的攻擊,正是在這同一方式的威脅手段中,體現出美國與其歐洲盟國之間的堅強聯盟,這種聯盟可以抵消蘇聯因為在自然地理上與美國的歐洲盟國毗鄰而獲得的優勢,如果沒有這種聯盟,這種優勢就會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裡較少數量的核彈頭具有一種重要意義,其意義遠遠超出單純的數量問題。核彈頭的數量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原因,但它卻引起了為打擊對方軍事力量而進行的大規模的軍備競賽,造成了今天巨大的核武庫。但是,要排除這個小小的原因,就會對整個軍事均衡和聯盟關係(與歐洲的聯盟關係既會使美國捲入衝突,又會使美國的力量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造成嚴重的影響。這裡,我們又一次看到在戰略的反常邏輯領域中運用線性推理的謬誤之處:如果美國的目的是大幅度裁減各自擁有的核武器,使核武器發展保持在打擊對方軍事力量的武器之前的水平上,那麼,美國(包括盟國)必須在其它方面保持與蘇聯同等的兵力,然後通過加強自己的非核力量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核戰的形式可能有多種多樣,但是人們想像核戰爭時,往往只設想一種情況。那就是一方採取的措施迫使對方採取反措施,導至戰爭毫無節制地升級,最終達到對雙方居民實施全面核攻擊的階段。在這樣極端的背景中,反常邏輯的制約作用也相應地變得極端:這樣使用核武器已經完全超出了核武器效用的頂點,結果適得其反。從進攻的一方(在此條件中亦是受害的一方)來看,毀滅性最強的攻擊反而等於不發動攻擊。從實際情況講,一旦所有值得攻擊的居民中心都遭到摧毀,即使那時還會有倖存者對計算雙方的得失成敗感興趣的話,恐怕也不會有哪一方能從對方同樣的災難性毀滅中得到好處。
第十四章 戰爭中的和諧與不和諧
愛德華·魯特瓦克 [美國]
[出自《戰略——戰爭與和平的邏輯》] 199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略各層次的相互滲透
縱向成功與橫向失敗
相互滲透的局限性
縱橫向的勝敗
和諧的效果
大家也許已經認識到,在戰略的各個縱向層次之間,和諧是不會自然產生的。但是我們還必須充分理解不和諧的含義。當一種武器在技術上效能很低,在戰術上不能充分達到目的,在戰役上價值很小,在戰區戰略上幾乎毫無作用的時候,我們會有把握地預測在大戰略這一最高層次上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即在各國平時與戰時對外交往這一更廣的範圍內,這種武器與部隊中的其它武器裝備相結合,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最終效用。如果不出現其它國家對這種武器效用估計發生誤差的話,如果不蓄意對其進行欺騙宣傳並獲得成功的話,希望它能在勸導方面所起的作用將是微不足道的。同樣,如果不考慮戰鬥中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這種武器也不會在戰爭中為己方增加多少取勝條件。
顯而易見,在各層次上依次獲得的和諧成功會在大戰略層次範圍內產生相應的作用。至少這種作用的大小,要看在什麼時代背景下涉及的範圍有多大。刺刀在17世紀末剛剛問世時,雖然看上去很不顯眼,由此所引起的變化卻是令人矚目的,它的出現使得所有步兵都可能裝備輕火器。在那以前,為了彌補因火槍手裝彈慢造成的空隙時間,每個步兵編隊不得不編制部分長矛手來阻攔敵騎兵的衝鋒。對於首先廣泛使用刺刀的法軍來說,從一開始他們就註定要贏得戰鬥的勝利,因為只要敵方軍隊的許多人仍拖著笨重的長矛作戰,法國軍隊就比同樣數量的敵軍擁有更強的火力。儘管為長矛辯護的人很多,但這些辯護者不能形成一支足夠強大的社會力量以拒絕新事物、保留舊事物,象埃及的馬木路克那樣曾阻止了輕火器的引進而保留了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