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我工作了一整天。我的工作是研究哲學,也就是說,對別人的思想進行搜集、整理、分析、評論,寫出合乎規範的"論文"。現在我累了,我決定把夜晚留給自己,輕鬆地休息一下。於是,我翻開了蒙田的隨筆,讀上幾頁,或者翻開我的小本子,寫下自己的隨感。這當然不算研究哲學,可是我覺得自己比白天研究哲學時更是個哲學家了……
6
我於哲學一直是個閒人遊客,凡見掛有"閒人莫入"、"遊客止步"招牌的嚴肅去處,便知趣地規避。我怕那裡面的氣氛對我的健康和我的哲學均為不利。
7
有的人慣於從一小點感受演繹出一大篇玄妙的哲理。可惜的是,在這座他自己營造的哲學迷宮裡,他自己也常常迷路,找不到充當他的嚮導的那一小點感受了。
8
新的哲學理論層出不窮。在我看來,其中只有很少的哲學,多半是學術。隨著文明的進化,學術愈來愈複雜了,而哲學永遠是單純的。
9
我深信哲學家與藝術家是相通的。詩人的心靈,哲學家的頭腦,這兩樣東西難道能夠分開嗎?對人生的強烈感受難道不是必然會導致對人生秘密的探索嗎?藝術難道不就是對人生之謎的解答嗎?藝術家和哲學家是氣質相似的人,他們都是不實際、不世故的,進入他們視野的是人生和宇宙的大問題。
10
藝術與性,哲學與死,均有不解之緣。藝術用審美淨化性的煩惱,哲學用智慧淨化死的恐懼。但是,性的癲狂一方面給人以個體解體即死的體驗,另一方面又是種族生命延續即抗拒死的唯一手段。所以,性兼是死和死的拯救。那麼,藝術是否也兼是哲學和哲學的拯救呢?
第15節:把握永恆
作者:周國平
11
詩借瞬時把握永恆。哲學想直接把握永恆,但做不到,最後只好向詩求援。
12
春天是詩人的季節,秋天是哲學家的季節。
13
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14當一顆敏感的心靈被根本性的疑問刺傷,因而尋求治療的時候,它就會走向哲學。有一種不尋常的激情非人類脆弱的心靈所堪忍受,哲學是對這種激情的治療。但是,治療並非熄滅激情,使心靈歸於冷漠麻痹。詩宣洩激情,哲學則把激情轉向深沉的思考。
15
一個小女孩坐在灑滿陽光的台階上,眯縫著眼睛,一個朦朧的疑問在她的小腦瓜里盤旋:"我怎麼會到這世界上來的?"我悄悄走過她的身旁,回到屋裡,把所有的哲學書籍都藏了起來。
16
福克納在加繆猝死那一年寫道:加繆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拋擲在探究唯有上帝才能解答的問題上了。其實,哲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致力於解開水無答案的人生之謎,因而都是不明智的。也許,對人來說,智慧的極限就在於認清人生之謎的無解,因而滿足於像美國作家門肯那樣宣布:''我對人生的全部了解僅在於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17正常人只關注有法可想的事情,哲學家總是關注無法可想的事情,二者的區別即在於此。
18
一種迴避生命的悲劇性質的智慧無權稱作智慧,只配稱作生活的精明。
19
凡是有良好的哲學悟性的人,必定有過對於死亡的隱秘體驗和痛苦覺悟。這種體悟實質上是一切形而上思考的源頭,不從這源頭流出的思考就決非真正形而上的。因此,差不多可以把對死亡的體悟看作衡量一個人的哲學悟性的標誌。有的人很聰明,很有理解力,甚至也很真誠,但沒有對死亡的體悟,你就很難和他作深入的哲學對話。
20
人們常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其實,哲學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決非這樣簡單。有時候,哲學恰好是非時代(永恆)、反時代(批判)的,它立足於永恆之根本,批判時代舍本求末的迷途傾向。
21
哲學不是公共事業,而是屬於私人靈魂的事情。任何一種哲學的核心都是非政治的,政治色彩僅是附著物。絕對,終極,永恆,--怎麼能是政治的呢?
22
哲學是一個產婦,從她腹中孕育出了一門門具體科學。哲學的每一次分娩都好像要宣告自己的末日,但哲學是永存的,這位多產的母親一次次把自己的子女打發走,仿佛只是為了不受他們的攪擾,可以在寧靜的獨處中悠然思念自己的永恆情人--智慧。
23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哲學家從來就有"仁者"和"智者"兩類,所以他們所"見"出的哲學也從來就有唯"仁"(人本主義)和唯"智"(科學主義)兩派。既然人性不能一律,為什麼哲學傾向就非要一律呢?我主張哲學上的寬容。但寬容是承認對方的生存權利,而不是合流。
第16節:自食其力
作者:周國平
24
對哲學的相反理解:一種人把哲學看作廣義邏輯學,其對象是思維;另一種人把哲學看作廣義美學,其對象是心靈的體驗。不斷有人試圖把這兩種理解揉在一起,但結果總是不成功。
25
理性強的人研究自然,追求真,做科學家。意志強的人研究社會,追求善,做政治家。情感強的人研究人,追求美,做藝術家。哲學家無非也分成這三類,何嘗有純粹的哲學家?
26
有藝術家,也有哲學家。有藝匠,卻沒有哲學匠。演奏、繪畫如果夠不上是藝術,至少還是手藝,哲學如果夠不上是哲學,就什麼也不是了。才能平庸的人靠演奏、繪畫餬口,還不失為自食其力,靠哲學謀生卻完全是一種寄生。
27
所謂哲學家包括四種截然不同的類型:政客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謀權的手段,庸人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飯碗,學者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純學術,真正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生命。但是,真有政客型或庸人型的哲學家嗎?圓的方!
28
可憐那些毫無哲學素養的人,一旦陷入哲學的泥坑,便無力自拔,只好在坑裡攪動泥水,以證明他們也在從事哲學。
29
我不想與以哲學為職業的專門家討論哲學,寧願與熱愛哲學的門外漢交談--但也不是談哲學。
30哲學和宗教是痛苦靈魂的收容所。許多人懷著無可排遣的生命的苦惱,終於在哲學和宗教中找到了寄託。
可是,倘若有人因此決心獻身哲學,卻是一種誤會。這就好比病人因為患病,便自以為獲得了當醫生的資格一樣。何況吃哲學飯其實與靈魂毫不相干,不過是社會上說空話最多掙錢最少的一種行當罷了。
我知道獻身宗教是可能的,但也和社會上那些吃宗教飯的人無關。
31
有一種人,善於接近名人而不善於接近思想,其從事哲學的方式是結交哲學界名流,成果便是一串煌赫的名字。我不禁想:就算這些名人並非徒有其名,他們的哲學難道和傷寒一樣也會傳染嗎?
32
常有人問:中國能不能出大哲學家?我想,中國現在尤其需要的是不受傳統、習俗、輿論、教條束縛的自由靈魂,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真誠的探索者,出不出大哲學家倒在其次。
6
我於哲學一直是個閒人遊客,凡見掛有"閒人莫入"、"遊客止步"招牌的嚴肅去處,便知趣地規避。我怕那裡面的氣氛對我的健康和我的哲學均為不利。
7
有的人慣於從一小點感受演繹出一大篇玄妙的哲理。可惜的是,在這座他自己營造的哲學迷宮裡,他自己也常常迷路,找不到充當他的嚮導的那一小點感受了。
8
新的哲學理論層出不窮。在我看來,其中只有很少的哲學,多半是學術。隨著文明的進化,學術愈來愈複雜了,而哲學永遠是單純的。
9
我深信哲學家與藝術家是相通的。詩人的心靈,哲學家的頭腦,這兩樣東西難道能夠分開嗎?對人生的強烈感受難道不是必然會導致對人生秘密的探索嗎?藝術難道不就是對人生之謎的解答嗎?藝術家和哲學家是氣質相似的人,他們都是不實際、不世故的,進入他們視野的是人生和宇宙的大問題。
10
藝術與性,哲學與死,均有不解之緣。藝術用審美淨化性的煩惱,哲學用智慧淨化死的恐懼。但是,性的癲狂一方面給人以個體解體即死的體驗,另一方面又是種族生命延續即抗拒死的唯一手段。所以,性兼是死和死的拯救。那麼,藝術是否也兼是哲學和哲學的拯救呢?
第15節:把握永恆
作者:周國平
11
詩借瞬時把握永恆。哲學想直接把握永恆,但做不到,最後只好向詩求援。
12
春天是詩人的季節,秋天是哲學家的季節。
13
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14當一顆敏感的心靈被根本性的疑問刺傷,因而尋求治療的時候,它就會走向哲學。有一種不尋常的激情非人類脆弱的心靈所堪忍受,哲學是對這種激情的治療。但是,治療並非熄滅激情,使心靈歸於冷漠麻痹。詩宣洩激情,哲學則把激情轉向深沉的思考。
15
一個小女孩坐在灑滿陽光的台階上,眯縫著眼睛,一個朦朧的疑問在她的小腦瓜里盤旋:"我怎麼會到這世界上來的?"我悄悄走過她的身旁,回到屋裡,把所有的哲學書籍都藏了起來。
16
福克納在加繆猝死那一年寫道:加繆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拋擲在探究唯有上帝才能解答的問題上了。其實,哲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致力於解開水無答案的人生之謎,因而都是不明智的。也許,對人來說,智慧的極限就在於認清人生之謎的無解,因而滿足於像美國作家門肯那樣宣布:''我對人生的全部了解僅在於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17正常人只關注有法可想的事情,哲學家總是關注無法可想的事情,二者的區別即在於此。
18
一種迴避生命的悲劇性質的智慧無權稱作智慧,只配稱作生活的精明。
19
凡是有良好的哲學悟性的人,必定有過對於死亡的隱秘體驗和痛苦覺悟。這種體悟實質上是一切形而上思考的源頭,不從這源頭流出的思考就決非真正形而上的。因此,差不多可以把對死亡的體悟看作衡量一個人的哲學悟性的標誌。有的人很聰明,很有理解力,甚至也很真誠,但沒有對死亡的體悟,你就很難和他作深入的哲學對話。
20
人們常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其實,哲學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決非這樣簡單。有時候,哲學恰好是非時代(永恆)、反時代(批判)的,它立足於永恆之根本,批判時代舍本求末的迷途傾向。
21
哲學不是公共事業,而是屬於私人靈魂的事情。任何一種哲學的核心都是非政治的,政治色彩僅是附著物。絕對,終極,永恆,--怎麼能是政治的呢?
22
哲學是一個產婦,從她腹中孕育出了一門門具體科學。哲學的每一次分娩都好像要宣告自己的末日,但哲學是永存的,這位多產的母親一次次把自己的子女打發走,仿佛只是為了不受他們的攪擾,可以在寧靜的獨處中悠然思念自己的永恆情人--智慧。
23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哲學家從來就有"仁者"和"智者"兩類,所以他們所"見"出的哲學也從來就有唯"仁"(人本主義)和唯"智"(科學主義)兩派。既然人性不能一律,為什麼哲學傾向就非要一律呢?我主張哲學上的寬容。但寬容是承認對方的生存權利,而不是合流。
第16節:自食其力
作者:周國平
24
對哲學的相反理解:一種人把哲學看作廣義邏輯學,其對象是思維;另一種人把哲學看作廣義美學,其對象是心靈的體驗。不斷有人試圖把這兩種理解揉在一起,但結果總是不成功。
25
理性強的人研究自然,追求真,做科學家。意志強的人研究社會,追求善,做政治家。情感強的人研究人,追求美,做藝術家。哲學家無非也分成這三類,何嘗有純粹的哲學家?
26
有藝術家,也有哲學家。有藝匠,卻沒有哲學匠。演奏、繪畫如果夠不上是藝術,至少還是手藝,哲學如果夠不上是哲學,就什麼也不是了。才能平庸的人靠演奏、繪畫餬口,還不失為自食其力,靠哲學謀生卻完全是一種寄生。
27
所謂哲學家包括四種截然不同的類型:政客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謀權的手段,庸人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飯碗,學者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純學術,真正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生命。但是,真有政客型或庸人型的哲學家嗎?圓的方!
28
可憐那些毫無哲學素養的人,一旦陷入哲學的泥坑,便無力自拔,只好在坑裡攪動泥水,以證明他們也在從事哲學。
29
我不想與以哲學為職業的專門家討論哲學,寧願與熱愛哲學的門外漢交談--但也不是談哲學。
30哲學和宗教是痛苦靈魂的收容所。許多人懷著無可排遣的生命的苦惱,終於在哲學和宗教中找到了寄託。
可是,倘若有人因此決心獻身哲學,卻是一種誤會。這就好比病人因為患病,便自以為獲得了當醫生的資格一樣。何況吃哲學飯其實與靈魂毫不相干,不過是社會上說空話最多掙錢最少的一種行當罷了。
我知道獻身宗教是可能的,但也和社會上那些吃宗教飯的人無關。
31
有一種人,善於接近名人而不善於接近思想,其從事哲學的方式是結交哲學界名流,成果便是一串煌赫的名字。我不禁想:就算這些名人並非徒有其名,他們的哲學難道和傷寒一樣也會傳染嗎?
32
常有人問:中國能不能出大哲學家?我想,中國現在尤其需要的是不受傳統、習俗、輿論、教條束縛的自由靈魂,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真誠的探索者,出不出大哲學家倒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