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所追求和尋覓的人們,決不會有迷惘感和失落感,他們活得明智而充實。

  10

  我不想知道你有什麼,只想知道你在尋找什麼,你就是你所尋找的東西。

  11

  我們的內心經歷往往是沉默的。講自己不是一件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容易的事,它需要某種境遇和情緒的觸發,一生難得有幾回。那些喜歡講自己的人多半是在講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呢,我們無論講什麼,也總是在曲折地講自己。

  12

  人不易擺脫角色。有時候,著意擺脫所習慣的角色,本身就是在不由自主地扮演另一種角色。反角色也是一種角色。

  13

  一種人不自覺地要顯得真誠,以他的真誠去打動人並且打動自己。他自己果然被自己感動了。一種人故意地要顯得狡猾,以他的狡猾去魅惑人並且魅惑自己。他自己果然懷疑起自己來了。

  14

  瀟灑就是自然而不做作,不拘束。然而,在實際上,只要做作得自然,不露拘束的痕跡,往往也就被當成了瀟灑。如今,瀟灑成了一種時髦,活得瀟灑成了一句口號。人們競相做作出一種自然的姿態,恰好證明這是一個多麼不自然的時代。

  15

  什麼是虛假?虛假就是不真實,或者,故意真實。"我一定要真實!"--可是你已經在虛假了。什麼是做作?做作就是不真誠,或者,故意真誠。"我一定要真誠!"--可是你已經在做作了。

  16

  對於有的人來說,真誠始終只是他所喜歡扮演的一種角色。他極其真誠地進入角色,以至於和角色打成一片,相信角色就是他的真我,不由自主地被自己如此真誠的表演所感動了。

  如果真誠為一個人所固有,是出自他本性的行為方式,他就決不會動輒被自己的真誠所感動。猶如血型和呼吸,自己甚至不可覺察,誰會對自己的血型和呼吸顧影自憐呢?(寫到這裡,發現此喻不妥,因為自從《血型與性格》、《血型與愛情》一類小冊子流行以來,果然有人對自己的血型顧影自憐了。姑妄喻之吧。)

  由此我獲得了-個鑑定真誠的可靠標準,就是看一個人是否被自己的真誠所感動。一感動,就難免包含演戲和做作的成分了。

  17

  真正有獨特個性的人並不竭力顯示自己的獨特,他不怕自己顯得與旁人一樣。那些時時處處想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

  18

  質樸最不容易受騙,連成功也騙不了它。

  19

  "以真誠換取真誠!"--可是,這麼一換,雙方不是都失去自己的真誠了嗎?

  20

  真誠如果不講對象和分寸,就會淪為可笑。真誠受到玩弄,其狼狽不亞於虛偽受到揭露。

  第13節:真實面目

  作者:周國平

  21

  文人最難戒的毛病是賣弄。說句公道話,文字本身就誘惑他們這樣做。他們慣於用文字表達自己,而文字總是要給人看的,這就很容易使他們的表達變成一種表演,使他們的獨白變成一種演講。他們走近文字如同走近一扇面向公眾的窗口,不由自主地要擺好姿勢。有時候他們拉上窗簾,但故意讓屋裡的燈亮著,以便把他們的孤獨、憂傷、痛苦等等適當地投在窗簾上,形成一幅優美的剪影。即使他們力戒賣弄,決心真實,也不能擔保這訴諸文字的真實不是又一種賣弄。

  22

  這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作者,並且知道自己多愁善感,被自己的多愁善感所感動,於是愈發多愁善感了。他在想像中看到讀者感動的眼淚,自己禁不住也流下感動的眼淚,淚眼朦朧地在稿紙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23

  有做作的初學者,他其實還是不失真實的本性,僅僅在模仿做作。到了做作而不自知是做作,自己也動了真情的時候,做作便成了本性,這是做作的大師。

  24

  真誠者的靈魂往往分裂成一個法官和一個罪犯。當法官和罪犯達成和解時,真誠者的靈魂便得救了。做作者的靈魂往往分裂成一個戲子和一個觀眾。當戲子和觀眾彼此厭倦時,做作者的靈魂便得救了。

  25

  角色在何處結束,真實的自我在何處開始,這界限常常是模糊的。有些角色僅是服飾,有些角色卻已經和我們的軀體生長在一起,如果把它們一層層剝去,其結果比剝蔥頭好不了多少。

  演員尚有卸妝的時候,我們生生死死都離不開社會的舞台。在他人目光的注視下,甚至隱居和自殺都可以是在扮演一種角色。

  也許,只有當我們扮演某個角色露出破綻時,我們才得以一窺自己的真實面目。

  26

  刻意求真實者還是太關注自己的形象,已獲真實者只是活得自在罷了。

  27

  在精神領域的追求中,不必說世俗的成功,社會和歷史所承認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的目標。在這裡,目標即寓於過程之中,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本身成了生存方式,這種追求愈執著,就愈是超越於所謂成敗。一個默默無聞的賢哲也許更是賢哲,一個身敗名裂的聖徒也許更是聖徒。如果一定要論成敗,一個偉大的失敗者豈不比一個渺小的成功者更有權被視為成功者?

  哲學

  1

  我剪除哲學的晦澀,為它嫁接上詩的含蓄。

  2

  有的人喜歡用哲學語彙表達日常的體驗,我喜歡用日常語彙表達哲學的體驗。

  3

  人們厭惡了大而無當的體系、言之無物的長文。

  新鮮的感受有活潑的生命,硬要把它釘在體系的框架上,只成了死去的標本。深刻的哲理有含蓄之美,硬要把它溶解和稀釋在長篇大論中,只剩下了一杯白開水。

  哲學家在大海邊漫步、沉思,把珠貝拾回家珍藏起來,卻把灰色的海灘留給讀者。

  第14節:哲學

  作者:周國平

  我聽見大海在呼喊:還我珠貝!

  4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最古老的哲學作品都是格言體或詩歌體的。從什麼時候起,哲學板起了論文的刻板面孔?古希臘有隱逸哲人,有逍遙學派、花園學派,哲學家們在戶外、在大自然中思考宇宙和人生。我猜想,哲學完全學院化、體系化是中世紀神學興起以後的事情,隨著哲學所追問的那個"絕對"化身為上帝被關進教堂的四壁,哲學家們也就作為上帝的僕人被關進了學院的四壁,專事構造體系以論證上帝的權威。上帝死了,但僕人積習難改,總要論證點什麼。

  5

  我偏愛那些用隨筆、格言、手記等散文形式寫作的哲學家,我喜歡倘樣在哲學的散文天地里。這裡較少獨斷的論證和說教,有更多的質樸和自然,更多的直覺和洞見。這裡沒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著為了體系的需要而拉長或截短活的感覺和思想。

  如果說體系巨構猶如巍峨的哥德式教堂或現代摩天大樓,那麼,好的哲理散文就像一片清新的原野,當我從前者步入後者時,頓覺精神爽朗,新鮮空氣撲鼻而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