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最奇者黛玉乃賈母溺愛之人也,不聞為作生辰,卻雲特意與寶釵,實非人想得著之文也。此書通部皆用此法瞞過多少見者。余故云不寫而寫是也。
脂評認為按理應寫黛玉作生辰而未寫,是“不寫而寫”,這且不去管它。值得注意的是脂評認為“黛玉乃賈母溺愛之人”。如果批書人讀到的後半部中,賈母也像續書中所寫的那樣,一反以往,變得對外孫女極其道學、冷漠、勢利,竟將她置於死地而不顧,試問,他會不會寫出這樣的評語來呢?有人說,續書中的賈母寫得比八十回中更深刻,更能揭露封建家長的階級本質。就算這樣,那也不妨另寫一部小說,另外創造一個冷酷衛道的賈母,何必勉強去改變原來的形象呢?再說,從封建社會裡來的、一味溺愛子女而從不肯違拗他們心意的老祖母,難道我們還見得少?
第五十七回《慈姨媽愛語慰痴顰》寫了薛姨媽對黛玉的深深愛憐、撫慰(如同她對寶玉一樣)。最後,她對黛玉說:“我想著,你寶兄弟老太太那樣疼他,他又生的那樣,若要外頭說去,斷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與他,豈不四角俱全?”當然,有了這一想法,不等於非要立即去說,馬上催促定親不可。小說也不能這樣一直寫去的。不過作者的用意顯然是像寫鳳姐說詼諧話一樣,是在描寫賈府上下諸人對寶黛之可成配偶已無疑問,“故每每提及”,以便將來反襯賈府發生變故、寶黛“心事終虛化”。但有人以為這是寫薛姨媽的虛偽、陰險,即使在回目中已明標了“慈”、“愛”,他們也認為這是虛的,大概如果實寫,應作《奸姨媽假語誑痴顰》了。這真是用有色眼鏡在看問題了!薛姨媽如果真的存著要將寶釵嫁給寶玉之心(其實,薛氏母女寄住賈府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送寶釵上京來“待選”後宮“才人贊善之職”的,所以沒有要為寶釵說親的問題。當然,後來四大家一衰俱衰,這個目的達不到了),那麼,她理應在黛玉面前千方百計迴避談這一類問題才是,究竟有什麼必要非要主動將問題挑明不可呢?
九、寶釵與黛玉的關係
寶玉精神上屬於黛玉,最終卻與寶釵結婚,於是在小說布局上似乎鼎足而三;“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既然都是寶玉不可改變的命運,所以小說的前半也得有種種伏筆。在“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情況下,這三者的關係是很容易錯看成是三角關係的。我想,在這一點上,續作者就是想追隨原作而誤解了它的線索才寫得貌合神離的。
黛玉因為愛寶玉,對寶玉的似乎泛愛,難免有過妒忌。首先對寶釵,其次是湘雲。這在小說中都可以找到。湘雲是“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的;寶釵呢,實在也不曾與黛玉爭過寶玉,或者把黛玉當情敵對待。寶釵因為和尚有以金配玉的話“總遠著寶玉”,元春賜物,給她的與寶玉同(薛姨媽一家在賈府畢竟是客,與自己的妹妹們或視同妹妹的黛玉自應有所不同,待客優厚,“禮”所當然),她“心裡越發沒意思起來”(第二十八回)。她並非第三者,應該說是清楚的。有人以為寶釵滴翠亭撲蝶時的急中生智的話是存心嫁禍於黛玉,這恐怕求之過深了。當時寶釵心裡在想些什麼,書中是明明白白寫出來的。想,便是動機,除此之外,再另尋什麼存心,那就是強加於人了。寶釵想的,根本與黛玉無關,而且說“猶未想完”,就聽到“咯吱”一聲開窗,她不得不當即作出反應,裝作在與黛玉捉迷藏。對於這樣的靈活機變,脂評只是連聲稱讚道:“像極!好煞!妙煞!焉得不拍案叫絕!”並認為“池邊戲蝶,偶爾適興,亭外急智脫殼,明寫寶釵非拘拘然一迂女夫子”。我是贊成脂評的分析的,並認為如果後半部的情節發展足以證實寶釵確是用心機要整倒黛玉,以脂評之細心,又何至於非要謬讚寶釵不可呢!
黛玉妒忌寶釵,對寶玉有些誤會或醋意,都是開始一階段中的暫時現象。自從第四十五回起,就再也沒有了。可惜許多讀者都忽略了這一點。誤會已釋,黛玉知寶釵並非對自己“心裡藏奸”,就與她推心置腹地談心裡話了。這一回回目叫《金蘭契互剖金蘭語》,正是說兩人義同金蘭,交情契合,並不像是反話。此外,當寶釵說到“將來也不過多費得一副嫁妝罷了,如今也愁不到這裡”時,脂硯齋有雙行夾批說:
寶釵此一戲,直抵過通部黛玉之戲寶釵矣!又懇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鑿,又不強牽,黛玉因識得寶釵後方吐真情,寶釵亦識得黛玉後方肯戲也。此是大關節,大章法。非細心看不出。細思二人此時好看之極,真是兒女小窗中喁喁也。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脂硯齋的陳腐觀點,揚薛是錯誤的,不足為據。我們一開始就說過,問題不在於脂硯齋觀點如何,而應該先弄清楚他的這種觀點必須建立在怎樣的情節基礎上。我們說,只有在八十回之後寶釵確實沒有與黛玉同時要爭奪寶玉為丈夫的情況下,脂硯齋才有可能說寶釵的話是懇切的、真情的,才有可能說黛玉是“識得寶釵”的,才有可能認為她們確如回目所標是金蘭之交。
十、書中處處有線索
小說中可推斷後來黛玉之死情節的線索還有不少,現列舉如下。
第一回:“蛛絲兒結滿雕梁。”脂評:“瀟湘館、紫(絳)芸軒等處。”按:獨舉寶、黛二人居處並非偶然。一個離家已久,一個人死館空。倘以為這是一般地指賈府沒落,脂評何不說“榮國府、大觀園等處”?
第二十二回:“(黛玉說)‘這一去,一輩子也別來,也別說話!’寶玉不理。”脂評:“此是極心死處。將來如何?”按:評語末四字已點出將來情景:對黛玉來說,寶玉一去,真是到死也沒有回來。
又脂評:“蓋寶玉一生行為,顰知最確……”按:據此知黛玉不會誤會寶玉變心。
第二十八回:(黛玉說)“趕你回來,我死了也罷了!”脂評:“何苦來,余不忍聽!”按:此語成讖,故曰“不忍聽”。
第三十二回:“寶玉出了神,見襲人和他說話;並未看出是何人來,便一把拉住,說道:‘好妹妹,我的這心事從來也不敢說,今兒我大膽說出來,死也甘心!我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這裡,又不敢告訴人,只好掩著。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夢裡也忘不了你!’襲人聽了這話,嚇得魄消魂散……這裡襲人見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來,將來難免不才之事,令人可驚可畏。想到此間,也不覺怔怔的滴下淚來,心下暗度如何處治方免此丑禍。”按:用如此重筆來寫,可以預料襲人所擔心的“不才之事”和“丑禍”肯定是難免的。
第三十四回:襲人對王夫人說:“二爺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們隊裡鬧,倘若不防,前後錯了一點半點,不論真假,人多口雜,那起小人的嘴有什麼避諱,心順了,說得比菩薩還好,心不順,就貶的連畜牲不如。二爺將來倘若有人說好,不過大家直過沒事,若要叫人說出一個不好字來,我們不用說粉身碎骨罪有萬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後來二爺一生的聲名品行豈不完了……”又寶玉挨打,薛氏母女責怪薛蟠,兄妹因此慪氣鬧了一場。脂評:“襲卿高見動夫人,薛家兄妹空爭氣。”按:脂評褒襲對不對是另一個問題。但由此可見,寶玉後來確實未免“丑禍”,所以脂評贊襲人之言為“高見”,說她有先見之明;說蟠、釵爭吵生氣是“空爭氣”,意思是寶玉惹禍,怪不得別人調唆。
脂評認為按理應寫黛玉作生辰而未寫,是“不寫而寫”,這且不去管它。值得注意的是脂評認為“黛玉乃賈母溺愛之人”。如果批書人讀到的後半部中,賈母也像續書中所寫的那樣,一反以往,變得對外孫女極其道學、冷漠、勢利,竟將她置於死地而不顧,試問,他會不會寫出這樣的評語來呢?有人說,續書中的賈母寫得比八十回中更深刻,更能揭露封建家長的階級本質。就算這樣,那也不妨另寫一部小說,另外創造一個冷酷衛道的賈母,何必勉強去改變原來的形象呢?再說,從封建社會裡來的、一味溺愛子女而從不肯違拗他們心意的老祖母,難道我們還見得少?
第五十七回《慈姨媽愛語慰痴顰》寫了薛姨媽對黛玉的深深愛憐、撫慰(如同她對寶玉一樣)。最後,她對黛玉說:“我想著,你寶兄弟老太太那樣疼他,他又生的那樣,若要外頭說去,斷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與他,豈不四角俱全?”當然,有了這一想法,不等於非要立即去說,馬上催促定親不可。小說也不能這樣一直寫去的。不過作者的用意顯然是像寫鳳姐說詼諧話一樣,是在描寫賈府上下諸人對寶黛之可成配偶已無疑問,“故每每提及”,以便將來反襯賈府發生變故、寶黛“心事終虛化”。但有人以為這是寫薛姨媽的虛偽、陰險,即使在回目中已明標了“慈”、“愛”,他們也認為這是虛的,大概如果實寫,應作《奸姨媽假語誑痴顰》了。這真是用有色眼鏡在看問題了!薛姨媽如果真的存著要將寶釵嫁給寶玉之心(其實,薛氏母女寄住賈府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送寶釵上京來“待選”後宮“才人贊善之職”的,所以沒有要為寶釵說親的問題。當然,後來四大家一衰俱衰,這個目的達不到了),那麼,她理應在黛玉面前千方百計迴避談這一類問題才是,究竟有什麼必要非要主動將問題挑明不可呢?
九、寶釵與黛玉的關係
寶玉精神上屬於黛玉,最終卻與寶釵結婚,於是在小說布局上似乎鼎足而三;“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既然都是寶玉不可改變的命運,所以小說的前半也得有種種伏筆。在“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情況下,這三者的關係是很容易錯看成是三角關係的。我想,在這一點上,續作者就是想追隨原作而誤解了它的線索才寫得貌合神離的。
黛玉因為愛寶玉,對寶玉的似乎泛愛,難免有過妒忌。首先對寶釵,其次是湘雲。這在小說中都可以找到。湘雲是“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的;寶釵呢,實在也不曾與黛玉爭過寶玉,或者把黛玉當情敵對待。寶釵因為和尚有以金配玉的話“總遠著寶玉”,元春賜物,給她的與寶玉同(薛姨媽一家在賈府畢竟是客,與自己的妹妹們或視同妹妹的黛玉自應有所不同,待客優厚,“禮”所當然),她“心裡越發沒意思起來”(第二十八回)。她並非第三者,應該說是清楚的。有人以為寶釵滴翠亭撲蝶時的急中生智的話是存心嫁禍於黛玉,這恐怕求之過深了。當時寶釵心裡在想些什麼,書中是明明白白寫出來的。想,便是動機,除此之外,再另尋什麼存心,那就是強加於人了。寶釵想的,根本與黛玉無關,而且說“猶未想完”,就聽到“咯吱”一聲開窗,她不得不當即作出反應,裝作在與黛玉捉迷藏。對於這樣的靈活機變,脂評只是連聲稱讚道:“像極!好煞!妙煞!焉得不拍案叫絕!”並認為“池邊戲蝶,偶爾適興,亭外急智脫殼,明寫寶釵非拘拘然一迂女夫子”。我是贊成脂評的分析的,並認為如果後半部的情節發展足以證實寶釵確是用心機要整倒黛玉,以脂評之細心,又何至於非要謬讚寶釵不可呢!
黛玉妒忌寶釵,對寶玉有些誤會或醋意,都是開始一階段中的暫時現象。自從第四十五回起,就再也沒有了。可惜許多讀者都忽略了這一點。誤會已釋,黛玉知寶釵並非對自己“心裡藏奸”,就與她推心置腹地談心裡話了。這一回回目叫《金蘭契互剖金蘭語》,正是說兩人義同金蘭,交情契合,並不像是反話。此外,當寶釵說到“將來也不過多費得一副嫁妝罷了,如今也愁不到這裡”時,脂硯齋有雙行夾批說:
寶釵此一戲,直抵過通部黛玉之戲寶釵矣!又懇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鑿,又不強牽,黛玉因識得寶釵後方吐真情,寶釵亦識得黛玉後方肯戲也。此是大關節,大章法。非細心看不出。細思二人此時好看之極,真是兒女小窗中喁喁也。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脂硯齋的陳腐觀點,揚薛是錯誤的,不足為據。我們一開始就說過,問題不在於脂硯齋觀點如何,而應該先弄清楚他的這種觀點必須建立在怎樣的情節基礎上。我們說,只有在八十回之後寶釵確實沒有與黛玉同時要爭奪寶玉為丈夫的情況下,脂硯齋才有可能說寶釵的話是懇切的、真情的,才有可能說黛玉是“識得寶釵”的,才有可能認為她們確如回目所標是金蘭之交。
十、書中處處有線索
小說中可推斷後來黛玉之死情節的線索還有不少,現列舉如下。
第一回:“蛛絲兒結滿雕梁。”脂評:“瀟湘館、紫(絳)芸軒等處。”按:獨舉寶、黛二人居處並非偶然。一個離家已久,一個人死館空。倘以為這是一般地指賈府沒落,脂評何不說“榮國府、大觀園等處”?
第二十二回:“(黛玉說)‘這一去,一輩子也別來,也別說話!’寶玉不理。”脂評:“此是極心死處。將來如何?”按:評語末四字已點出將來情景:對黛玉來說,寶玉一去,真是到死也沒有回來。
又脂評:“蓋寶玉一生行為,顰知最確……”按:據此知黛玉不會誤會寶玉變心。
第二十八回:(黛玉說)“趕你回來,我死了也罷了!”脂評:“何苦來,余不忍聽!”按:此語成讖,故曰“不忍聽”。
第三十二回:“寶玉出了神,見襲人和他說話;並未看出是何人來,便一把拉住,說道:‘好妹妹,我的這心事從來也不敢說,今兒我大膽說出來,死也甘心!我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這裡,又不敢告訴人,只好掩著。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夢裡也忘不了你!’襲人聽了這話,嚇得魄消魂散……這裡襲人見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來,將來難免不才之事,令人可驚可畏。想到此間,也不覺怔怔的滴下淚來,心下暗度如何處治方免此丑禍。”按:用如此重筆來寫,可以預料襲人所擔心的“不才之事”和“丑禍”肯定是難免的。
第三十四回:襲人對王夫人說:“二爺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們隊裡鬧,倘若不防,前後錯了一點半點,不論真假,人多口雜,那起小人的嘴有什麼避諱,心順了,說得比菩薩還好,心不順,就貶的連畜牲不如。二爺將來倘若有人說好,不過大家直過沒事,若要叫人說出一個不好字來,我們不用說粉身碎骨罪有萬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後來二爺一生的聲名品行豈不完了……”又寶玉挨打,薛氏母女責怪薛蟠,兄妹因此慪氣鬧了一場。脂評:“襲卿高見動夫人,薛家兄妹空爭氣。”按:脂評褒襲對不對是另一個問題。但由此可見,寶玉後來確實未免“丑禍”,所以脂評贊襲人之言為“高見”,說她有先見之明;說蟠、釵爭吵生氣是“空爭氣”,意思是寶玉惹禍,怪不得別人調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