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第三十五回脂評:“此回是以情說法,警醒世人。黛玉因情凝思默度,忘其有身,忘其有病(按:黛玉之‘痴’在於忘我);而寶玉千屈萬折,因情忘其尊卑,忘其痛苦,並忘其性情(按:此所謂寶玉之‘痴’)。愛河之深,何可泛濫,一溺其中,非死不止(按:黛玉死於此)。且泛愛者不專,新舊疊增,豈能盡了;其多情之心不能不流於無情之地(按:寶玉之出家緣此)。究其立意,倏忽千里而自不覺,誠可悲夫!”
第五十二回:(寶玉說)“你一夜咳嗽幾遍?醒幾次?”脂評:“此皆好笑之極,無味扯淡之極,回思則皆瀝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按:寶玉此時“扯淡之極”的話,正是將來自身遭厄、不能回家時,日夜懸念黛玉病況的心聲,亦即《枉凝眉》中所謂“空勞牽掛”也。
第五十八回:“芳官笑道:‘你說她(藕官)祭的是誰?祭的是死了的藥官。’……‘她竟是瘋傻的想頭,說她自己是小生,藥官是小旦,常做夫妻……雖不做戲,尋常飲食起坐,兩人竟是你恩我愛。藥官一死,她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後來補了蕊官,我們見她一般的溫柔體貼,也曾問她得新棄舊的。她說: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說可是又瘋又呆?說來可是可笑?’寶玉聽說了這篇呆話,獨合了他的呆性,不覺又是喜歡,又是悲嘆,又稱奇道絕,說天既生這樣的人,又何用我這鬚眉濁物玷辱世界。因又忙拉芳官囑道:‘既如此說,我也有一句話囑咐她……以後斷不可燒紙錢。……以後逢時按節,只備一個爐,到日隨便焚香,一心誠虔就可感格了。……即值倉皇流離之日,雖連香亦無,隨便有土有草,只以潔淨便可為祭……’”按:藕、藥、蕊實為寶、黛、釵寫影。本來,一個戲班中死了小旦,小生沒有人搭配,再補一個是很平常的,談不上什麼“得新棄舊”。而現在偏要以真的喪妻續弦相比,說出一番“大道理”來,讓寶玉聽了覺得很合他的心意,這自然是有目的的。對此,俞平伯先生提出過很有道理的看法。大意是:有的人會想,寶玉將來以何等心情來娶寶釵,另娶寶釵是否“得新棄舊”。作者在這裡已明白地回答了我們,另娶有時是必要的,也不必一定不娶,只要不忘記死者就是了。這就說明了寶玉為什麼肯娶寶釵,又為什麼始終不忘黛玉(見《讀〈紅樓夢〉隨筆》)。此外,寶玉強調對死者不必拘習俗禮教,只要“一心誠虔”。他祭金釧兒、誄晴雯是如此,悼顰兒想必也如此。其中“即值倉皇流離之日”一語,觸目驚心,簡直就像在對我們宣告後事。
小說中的詩詞帶讖語性質的更多。除已提到的外,如《代別離·秋窗風雨夕》是在“倉皇流離”後,黛玉“枉自嗟呀”的詩讖;《桃花行》是黛玉夭亡的象徵。《唐多令·詠柳絮》也是黛玉自嘆薄命:“嫁與東風春不管(用李賀《南園》詩‘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意),憑爾去,忍淹留!”這豈不等於寫出了黛玉臨終前對知己的內心獨白:“我的生命行將結束了!時到如今,你忍心不回來看看我,我也只好任你去了!”《大觀園中秋聯句》中的“冷月葬花魂”(有抄本中“花”形訛為“死”,後人誤以為音訛而改作“詩”)是用明代葉小鸞的詩意作讖的,葉年十七未嫁而卒,著有詩詞集《返生香》,是著名才女,如此等等。
小說中也還有為寶黛悲劇作引的有關情節。如第二十五回,寶黛相配事剛被鳳姐說出,仿佛好事可望,便樂極生悲,鳳姐、寶玉同遭魘魔,險些喪命。第三十三回,寶玉大承笞撻,黛玉憐惜痛哭。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第七十七回,晴雯夭折。第七十八回,寶玉作誄。直至第七十九回,迎春已去,寶玉“見其軒窗寂寞,屏帳然”,一片“寥落悽慘之景”,脂評明點出“先為《對景悼顰兒》作引”。種種暗示越來越多,造成了一場暴風雨已漸漸迫近了的感覺。脂評提到“獄神廟”事說:“哀哉傷哉!此後文字,不忍卒讀!”(靖藏本第五十二回批)看來,後半部確是大故迭起,黛玉死後,不久就有“抄沒、獄神廟”等事,賈府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盛,瞬息間皆熏歇燼滅,光沉響絕,景況是寫得很慘的。
總之,只要我們潛心細讀,謹慎探究,曹雪芹本來的藝術構思和原稿的情節線索是不難窺見的。
十一、換個角度看《紅樓夢》
我們討論的問題,大概會與《紅樓夢》研究中的許多問題發生關係的。比如小說的主題思想問題、情節的主線問題、人物的評價問題、藝術表現方法問題等等,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有人說,續書所寫的寶黛愛情悲劇,使小說有了更深一層的暴露婚姻不自由的反封建的意義。其實,這層意義原來就有,典型人物是迎春,她的遭遇足以暴露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丫鬟司棋是另一種婚姻不自由的受害者,此外,還有英蓮、全哥、智能兒等等)。《紅樓夢》不是《西廂記》、《牡丹亭》或《梁祝》,它所包含的思想意義要深廣得多。續書將寶黛悲劇也寫成包辦婚姻的悲劇,反而影響了小說主題的統一。因為寶黛不同於迎春,他們是小說中的主角,主角的命運是與主題分不開的。這樣,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就各自有了不同的中心:前八十回反覆強調的是“盛宴必散”,將來賈府“樹倒猢猻散”,“一敗塗地”,而後四十回則突出了封建家長包辦婚姻所造成的不幸。婚姻不自由與大家庭的敗落是兩回事,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將它們湊合在一起,我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好處。
在情節主線的討論中,已見到好幾種不同意見。在這方面,我是一個調和主義者。在我看來,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敗,與寶黛悲劇的發生是同一回事,而寶玉憤俗棄世、偏僻乖張的思想性格或者說叛逆性格的發展,也是與他經歷這樣重大的變故、翻了大筋斗分不開的。同樣,《紅樓夢》是反映政治鬥爭還是寫愛情悲劇的問題,研究者也有不同意見。在我看來,兩者幾乎是不可分的。賈府之獲罪、抄沒,大觀園繁華消歇,當然是封建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結果,但寶黛愛情悲劇的發生也正與此密切相關。
在人物評價上,諸如寶釵、襲人、鳳姐、賈母、王夫人、薛姨媽等人,多被認為是作者所諷刺、揭露的反面人物。是否都是諷刺、揭露,我很懷疑。《紅樓夢》中是找不到一個完人的。作者常常有褒有貶,當然,褒貶的程度有不同,傾向性也有明顯不明顯。曹雪芹的創作思想與今天有些理論不同,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形象很難簡單地劃歸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再說,對這些人物的客觀評價是一回事,而作者對他們的主觀態度又是一回事,兩者是有距離的,有時簡直相反。加之更麻煩的是,如果我們不了解作者的完整構思,不知道這些人物後來怎樣,而囫圇讀一百二十回書,那麼,續作者的構思、描寫,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發生影響,使我們很難作出符合原意的評價,從而也就不能很科學地來總結《紅樓夢》這部偉大的古典小說的藝術經驗。從悲劇的性質,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與續書中所寫有如此大的差異,就不難想見構成故事情節的其他各式各樣人物的描寫,原作與續作又有多麼大的不同。所以,我覺得光是對《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社會意義,要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的分析評價,我們就還得做許多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
第五十二回:(寶玉說)“你一夜咳嗽幾遍?醒幾次?”脂評:“此皆好笑之極,無味扯淡之極,回思則皆瀝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按:寶玉此時“扯淡之極”的話,正是將來自身遭厄、不能回家時,日夜懸念黛玉病況的心聲,亦即《枉凝眉》中所謂“空勞牽掛”也。
第五十八回:“芳官笑道:‘你說她(藕官)祭的是誰?祭的是死了的藥官。’……‘她竟是瘋傻的想頭,說她自己是小生,藥官是小旦,常做夫妻……雖不做戲,尋常飲食起坐,兩人竟是你恩我愛。藥官一死,她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後來補了蕊官,我們見她一般的溫柔體貼,也曾問她得新棄舊的。她說: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說可是又瘋又呆?說來可是可笑?’寶玉聽說了這篇呆話,獨合了他的呆性,不覺又是喜歡,又是悲嘆,又稱奇道絕,說天既生這樣的人,又何用我這鬚眉濁物玷辱世界。因又忙拉芳官囑道:‘既如此說,我也有一句話囑咐她……以後斷不可燒紙錢。……以後逢時按節,只備一個爐,到日隨便焚香,一心誠虔就可感格了。……即值倉皇流離之日,雖連香亦無,隨便有土有草,只以潔淨便可為祭……’”按:藕、藥、蕊實為寶、黛、釵寫影。本來,一個戲班中死了小旦,小生沒有人搭配,再補一個是很平常的,談不上什麼“得新棄舊”。而現在偏要以真的喪妻續弦相比,說出一番“大道理”來,讓寶玉聽了覺得很合他的心意,這自然是有目的的。對此,俞平伯先生提出過很有道理的看法。大意是:有的人會想,寶玉將來以何等心情來娶寶釵,另娶寶釵是否“得新棄舊”。作者在這裡已明白地回答了我們,另娶有時是必要的,也不必一定不娶,只要不忘記死者就是了。這就說明了寶玉為什麼肯娶寶釵,又為什麼始終不忘黛玉(見《讀〈紅樓夢〉隨筆》)。此外,寶玉強調對死者不必拘習俗禮教,只要“一心誠虔”。他祭金釧兒、誄晴雯是如此,悼顰兒想必也如此。其中“即值倉皇流離之日”一語,觸目驚心,簡直就像在對我們宣告後事。
小說中的詩詞帶讖語性質的更多。除已提到的外,如《代別離·秋窗風雨夕》是在“倉皇流離”後,黛玉“枉自嗟呀”的詩讖;《桃花行》是黛玉夭亡的象徵。《唐多令·詠柳絮》也是黛玉自嘆薄命:“嫁與東風春不管(用李賀《南園》詩‘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意),憑爾去,忍淹留!”這豈不等於寫出了黛玉臨終前對知己的內心獨白:“我的生命行將結束了!時到如今,你忍心不回來看看我,我也只好任你去了!”《大觀園中秋聯句》中的“冷月葬花魂”(有抄本中“花”形訛為“死”,後人誤以為音訛而改作“詩”)是用明代葉小鸞的詩意作讖的,葉年十七未嫁而卒,著有詩詞集《返生香》,是著名才女,如此等等。
小說中也還有為寶黛悲劇作引的有關情節。如第二十五回,寶黛相配事剛被鳳姐說出,仿佛好事可望,便樂極生悲,鳳姐、寶玉同遭魘魔,險些喪命。第三十三回,寶玉大承笞撻,黛玉憐惜痛哭。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第七十七回,晴雯夭折。第七十八回,寶玉作誄。直至第七十九回,迎春已去,寶玉“見其軒窗寂寞,屏帳然”,一片“寥落悽慘之景”,脂評明點出“先為《對景悼顰兒》作引”。種種暗示越來越多,造成了一場暴風雨已漸漸迫近了的感覺。脂評提到“獄神廟”事說:“哀哉傷哉!此後文字,不忍卒讀!”(靖藏本第五十二回批)看來,後半部確是大故迭起,黛玉死後,不久就有“抄沒、獄神廟”等事,賈府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盛,瞬息間皆熏歇燼滅,光沉響絕,景況是寫得很慘的。
總之,只要我們潛心細讀,謹慎探究,曹雪芹本來的藝術構思和原稿的情節線索是不難窺見的。
十一、換個角度看《紅樓夢》
我們討論的問題,大概會與《紅樓夢》研究中的許多問題發生關係的。比如小說的主題思想問題、情節的主線問題、人物的評價問題、藝術表現方法問題等等,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有人說,續書所寫的寶黛愛情悲劇,使小說有了更深一層的暴露婚姻不自由的反封建的意義。其實,這層意義原來就有,典型人物是迎春,她的遭遇足以暴露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丫鬟司棋是另一種婚姻不自由的受害者,此外,還有英蓮、全哥、智能兒等等)。《紅樓夢》不是《西廂記》、《牡丹亭》或《梁祝》,它所包含的思想意義要深廣得多。續書將寶黛悲劇也寫成包辦婚姻的悲劇,反而影響了小說主題的統一。因為寶黛不同於迎春,他們是小說中的主角,主角的命運是與主題分不開的。這樣,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就各自有了不同的中心:前八十回反覆強調的是“盛宴必散”,將來賈府“樹倒猢猻散”,“一敗塗地”,而後四十回則突出了封建家長包辦婚姻所造成的不幸。婚姻不自由與大家庭的敗落是兩回事,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將它們湊合在一起,我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好處。
在情節主線的討論中,已見到好幾種不同意見。在這方面,我是一個調和主義者。在我看來,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敗,與寶黛悲劇的發生是同一回事,而寶玉憤俗棄世、偏僻乖張的思想性格或者說叛逆性格的發展,也是與他經歷這樣重大的變故、翻了大筋斗分不開的。同樣,《紅樓夢》是反映政治鬥爭還是寫愛情悲劇的問題,研究者也有不同意見。在我看來,兩者幾乎是不可分的。賈府之獲罪、抄沒,大觀園繁華消歇,當然是封建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結果,但寶黛愛情悲劇的發生也正與此密切相關。
在人物評價上,諸如寶釵、襲人、鳳姐、賈母、王夫人、薛姨媽等人,多被認為是作者所諷刺、揭露的反面人物。是否都是諷刺、揭露,我很懷疑。《紅樓夢》中是找不到一個完人的。作者常常有褒有貶,當然,褒貶的程度有不同,傾向性也有明顯不明顯。曹雪芹的創作思想與今天有些理論不同,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形象很難簡單地劃歸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再說,對這些人物的客觀評價是一回事,而作者對他們的主觀態度又是一回事,兩者是有距離的,有時簡直相反。加之更麻煩的是,如果我們不了解作者的完整構思,不知道這些人物後來怎樣,而囫圇讀一百二十回書,那麼,續作者的構思、描寫,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發生影響,使我們很難作出符合原意的評價,從而也就不能很科學地來總結《紅樓夢》這部偉大的古典小說的藝術經驗。從悲劇的性質,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與續書中所寫有如此大的差異,就不難想見構成故事情節的其他各式各樣人物的描寫,原作與續作又有多麼大的不同。所以,我覺得光是對《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社會意義,要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的分析評價,我們就還得做許多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