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明義的最後一首詩說:
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
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有人以為此詩中的“王孫”,可能是指作者曹雪芹。我以為這樣理解是不妥當的。組詩是《題紅樓夢》,說的都是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不會到末一首,忽然去說作者家世,何況小說是假託石頭所記,不肯明標出作者的。再說,石崇因得罪孫秀而招禍,終致使愛姬綠珠為其殉情,以此作比,對於曹被抄家時,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的曹雪芹來說,事理上是根本不合的。
小說中的賈寶玉倒確實曾以石崇自比。他在《芙蓉女兒誄》中就說:“梓澤(石崇的金谷園的別名)餘衷,默默訴憑冷月。”(這“冷月葬花魂”式的誄文,實際上也是悼顰兒的讖語。靖藏本此回脂評說:“觀此知雖誄晴雯,實乃誄黛玉也。試觀《證前緣》回、黛玉逝後諸文便知。”)此外,黛玉的《五美吟》中也寫過石崇:“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這些就是富察明義借用石季倫事的依據,可知此詩是說賈寶玉無疑。首句言瞬息繁華,次句即寶玉後來“貧窮難耐淒涼”時的形狀的寫照;“王孫”一詞寶玉在作《螃蟹詠》中就用以自指,所謂“饕餮王孫應有酒,橫行公子卻無腸”是也(第三十八回)。後兩句是自愧之語。不能保全的“青蛾紅粉”之中,最主要的當然是指林黛玉,則黛玉之死乃因寶玉惹禍而起甚明,故可比為石崇。倘若如續書所寫,寶黛二人都是受別人矇騙、擺布、作弄的,那麼,黛玉的死,寶玉是沒有責任的,又何須自感“慚愧”呢?
七、“莫怨東風當自嗟”
《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眾姐妹席上行令掣籤,所掣到的花名簽內容,都與人物的命運有關(參見拙著《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黛玉所掣到的是芙蓉花簽,上有“風露清愁”四字,這與富察明義詩中說晴雯的“芙蓉吹斷秋風狠”含義相似,不過蘊蓄得多。上刻古詩一句“莫怨東風當自嗟”,出自歐陽修《明妃曲》。我最初以為這句詩僅僅是為了隱它上一句“紅顏勝人多薄命”。否則,既有“莫怨東風”,又說“當自嗟”,豈非說黛玉咎由自取?後來才知道它是黛玉為了寶玉而全不顧惜自己生命安危的隱語,看似批評黛玉不知養生,實則是對她崇高的愛情的頌揚(如果按續書所寫,這句詩當改成“當怨東風莫自嗟”了)。這一點,可以從戚序本第三回末的一條脂批中找到證明:
補不完的是離恨天,所餘之石豈非離恨石乎?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可見,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干,萬苦不怨,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
石頭有“無才補天,枉入人世”之恨,絳珠是從不為石頭無才補天而落淚的;寶玉“不自惜”,黛玉卻千方百計地憐惜他。所以,黛玉雖眼淚“至死不干”,卻“萬苦不怨”,也就是說,她明知這樣悲戚等於自殺,也不後悔。脂評用“悲夫”表達了極大的同情,而作者卻把這一點留給讀者,他只冷冷地說:年輕人又何必這樣痴情而自尋煩惱呢!所以,警幻仙子有歌曰:“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首句說繁華如夢,瞬息間風流雲散,次句喻紅顏薄命,好比落花隨流水逝去。警幻的這首“上場詩”實也有統攝全書的作用。)又有薄命司對聯說:“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皆自惹”與“當自嗟”或者“覓閒愁”也都是一個意思。可見,曹雪芹寫小說是八方照應,一筆不苟的;就連“春恨秋悲”四字,也都有具體情節為依據而並非泛泛之語。
八、賈府中人眼裡的寶黛關係
第二十五回中王熙鳳曾對黛玉開玩笑說:“‘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兒?’眾人聽了,一齊都笑起來。”對此,甲戌本、庚辰本都有脂評夾批。甲戌本批說:
二玉事在賈府上下諸人,即看書、批書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書中常常每每道及,豈其不然,嘆嘆!
庚辰本批說:
二玉之配偶,在賈府上下諸人,即觀者、作者皆為無疑,故常常有此等點題語。我也要笑。
接著,“李宮裁笑向寶釵道:‘真真我們二嬸子的詼諧是好的。’”庚辰本又有批說:
該她贊!
這些脂評說明,(一)寶黛應成配偶,是“賈府上下諸人”的一致看法,這當然包括上至賈母、下至丫鬟在內;賈母說寶、黛倆“不是冤家不聚頭”,脂批便指出“二玉心事……用太君一言以定”(第二十九回);鳳姐合計賈府將來要辦的婚嫁大事,把寶、黛合在一起算,說:“寶玉和林妹妹,他兩個一娶一嫁,可以使不著官中的錢,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來。”(第五十五回)尤二姐先疑三姐是否想嫁給寶玉,興兒便笑道:“若論模樣兒行事為人,倒是一對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將來準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則都還小,故尚未及此。再過三二年,老太太便一開言,那是再無不準的了。”(第六十六回)凡此種種都證明寶、黛之應成為夫妻是上上下下一致的看法。後來“豈其不然”是出於他們意料之外的原因。(二)不但“眾人聽了,一齊都笑起來”,批書人也逗樂了,故曰“我也要笑”。倘若曹雪芹也為了追求情節離奇,後來讓鳳姐設謀想出實際上是最不真實的“調包計”來愚弄寶黛二人,那麼脂評應該批“奸雄!奸雄!”“可畏!可殺!”或者“全是假!”一類話才對。現在偏偏附和眾人說“我也要笑”,豈非全無心肝!(三)李紈為人厚道,處事公允,從未見她作弄過人;由她來贊,更說明鳳姐的詼諧說出了眾人心意,並非故意取笑黛玉。程高本把說贊語的人換了,刪去“李宮裁”,而改成:“寶釵笑道:‘二嫂子的詼諧真是好的。’”故意給讀者造成鳳姐與寶釵心照不宣、有意藏奸的錯覺,看來是為了避免與續書所編造的情節發生矛盾。
如賈母那樣的封建家庭的太上家長形象,其特點是否必定只有勢利、冷酷,必定只喜歡寶釵那樣溫柔敦厚,有“停機”婦德,能勸夫求仕的淑女呢?恐怕不是的。現實中任何身份的人都不可能是一個模子中鑄出來的。曹雪芹筆下的賈母的性格特點,不是勢利冷酷,相反的是以“憐貧惜賤,愛老慈幼”為其信條的;她自己好尋歡作樂,過快活日子,對小輩則凡事遷就,百般縱容溺愛,是非不明。她對寶釵固有好感(只是不滿她過於愛好素淨無華),但對鳳姐那種能說會道、敢笑敢罵的“辣子”作風更有偏愛。一次,鳳姐拿賈母額上舊傷疤說笑話,連王夫人都說“老太太因為喜歡她,才慣得她這樣……明兒越發無禮了”。賈母卻說:“我喜歡她這樣,況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常沒人,娘兒們原該這樣,橫豎禮體不錯就罷,沒的倒叫她從神兒似的作什麼?”(第三十八回)從賈母那裡出來的晴雯和陪伴她的鴛鴦也都不是好惹的。她對寶玉百依百順,對外孫女黛玉也是非常溺愛的。第二十二回寫鳳姐與賈璉商量如何給寶釵做生日,賈璉說:“你今兒糊塗了。現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麼給林妹妹過的,如今也照依給薛妹妹過就是了。”不過,小說中黛玉過生日並未實寫。有一條脂評說:
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
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有人以為此詩中的“王孫”,可能是指作者曹雪芹。我以為這樣理解是不妥當的。組詩是《題紅樓夢》,說的都是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不會到末一首,忽然去說作者家世,何況小說是假託石頭所記,不肯明標出作者的。再說,石崇因得罪孫秀而招禍,終致使愛姬綠珠為其殉情,以此作比,對於曹被抄家時,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的曹雪芹來說,事理上是根本不合的。
小說中的賈寶玉倒確實曾以石崇自比。他在《芙蓉女兒誄》中就說:“梓澤(石崇的金谷園的別名)餘衷,默默訴憑冷月。”(這“冷月葬花魂”式的誄文,實際上也是悼顰兒的讖語。靖藏本此回脂評說:“觀此知雖誄晴雯,實乃誄黛玉也。試觀《證前緣》回、黛玉逝後諸文便知。”)此外,黛玉的《五美吟》中也寫過石崇:“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這些就是富察明義借用石季倫事的依據,可知此詩是說賈寶玉無疑。首句言瞬息繁華,次句即寶玉後來“貧窮難耐淒涼”時的形狀的寫照;“王孫”一詞寶玉在作《螃蟹詠》中就用以自指,所謂“饕餮王孫應有酒,橫行公子卻無腸”是也(第三十八回)。後兩句是自愧之語。不能保全的“青蛾紅粉”之中,最主要的當然是指林黛玉,則黛玉之死乃因寶玉惹禍而起甚明,故可比為石崇。倘若如續書所寫,寶黛二人都是受別人矇騙、擺布、作弄的,那麼,黛玉的死,寶玉是沒有責任的,又何須自感“慚愧”呢?
七、“莫怨東風當自嗟”
《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眾姐妹席上行令掣籤,所掣到的花名簽內容,都與人物的命運有關(參見拙著《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黛玉所掣到的是芙蓉花簽,上有“風露清愁”四字,這與富察明義詩中說晴雯的“芙蓉吹斷秋風狠”含義相似,不過蘊蓄得多。上刻古詩一句“莫怨東風當自嗟”,出自歐陽修《明妃曲》。我最初以為這句詩僅僅是為了隱它上一句“紅顏勝人多薄命”。否則,既有“莫怨東風”,又說“當自嗟”,豈非說黛玉咎由自取?後來才知道它是黛玉為了寶玉而全不顧惜自己生命安危的隱語,看似批評黛玉不知養生,實則是對她崇高的愛情的頌揚(如果按續書所寫,這句詩當改成“當怨東風莫自嗟”了)。這一點,可以從戚序本第三回末的一條脂批中找到證明:
補不完的是離恨天,所餘之石豈非離恨石乎?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可見,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干,萬苦不怨,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
石頭有“無才補天,枉入人世”之恨,絳珠是從不為石頭無才補天而落淚的;寶玉“不自惜”,黛玉卻千方百計地憐惜他。所以,黛玉雖眼淚“至死不干”,卻“萬苦不怨”,也就是說,她明知這樣悲戚等於自殺,也不後悔。脂評用“悲夫”表達了極大的同情,而作者卻把這一點留給讀者,他只冷冷地說:年輕人又何必這樣痴情而自尋煩惱呢!所以,警幻仙子有歌曰:“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首句說繁華如夢,瞬息間風流雲散,次句喻紅顏薄命,好比落花隨流水逝去。警幻的這首“上場詩”實也有統攝全書的作用。)又有薄命司對聯說:“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皆自惹”與“當自嗟”或者“覓閒愁”也都是一個意思。可見,曹雪芹寫小說是八方照應,一筆不苟的;就連“春恨秋悲”四字,也都有具體情節為依據而並非泛泛之語。
八、賈府中人眼裡的寶黛關係
第二十五回中王熙鳳曾對黛玉開玩笑說:“‘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兒?’眾人聽了,一齊都笑起來。”對此,甲戌本、庚辰本都有脂評夾批。甲戌本批說:
二玉事在賈府上下諸人,即看書、批書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書中常常每每道及,豈其不然,嘆嘆!
庚辰本批說:
二玉之配偶,在賈府上下諸人,即觀者、作者皆為無疑,故常常有此等點題語。我也要笑。
接著,“李宮裁笑向寶釵道:‘真真我們二嬸子的詼諧是好的。’”庚辰本又有批說:
該她贊!
這些脂評說明,(一)寶黛應成配偶,是“賈府上下諸人”的一致看法,這當然包括上至賈母、下至丫鬟在內;賈母說寶、黛倆“不是冤家不聚頭”,脂批便指出“二玉心事……用太君一言以定”(第二十九回);鳳姐合計賈府將來要辦的婚嫁大事,把寶、黛合在一起算,說:“寶玉和林妹妹,他兩個一娶一嫁,可以使不著官中的錢,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來。”(第五十五回)尤二姐先疑三姐是否想嫁給寶玉,興兒便笑道:“若論模樣兒行事為人,倒是一對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將來準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則都還小,故尚未及此。再過三二年,老太太便一開言,那是再無不準的了。”(第六十六回)凡此種種都證明寶、黛之應成為夫妻是上上下下一致的看法。後來“豈其不然”是出於他們意料之外的原因。(二)不但“眾人聽了,一齊都笑起來”,批書人也逗樂了,故曰“我也要笑”。倘若曹雪芹也為了追求情節離奇,後來讓鳳姐設謀想出實際上是最不真實的“調包計”來愚弄寶黛二人,那麼脂評應該批“奸雄!奸雄!”“可畏!可殺!”或者“全是假!”一類話才對。現在偏偏附和眾人說“我也要笑”,豈非全無心肝!(三)李紈為人厚道,處事公允,從未見她作弄過人;由她來贊,更說明鳳姐的詼諧說出了眾人心意,並非故意取笑黛玉。程高本把說贊語的人換了,刪去“李宮裁”,而改成:“寶釵笑道:‘二嫂子的詼諧真是好的。’”故意給讀者造成鳳姐與寶釵心照不宣、有意藏奸的錯覺,看來是為了避免與續書所編造的情節發生矛盾。
如賈母那樣的封建家庭的太上家長形象,其特點是否必定只有勢利、冷酷,必定只喜歡寶釵那樣溫柔敦厚,有“停機”婦德,能勸夫求仕的淑女呢?恐怕不是的。現實中任何身份的人都不可能是一個模子中鑄出來的。曹雪芹筆下的賈母的性格特點,不是勢利冷酷,相反的是以“憐貧惜賤,愛老慈幼”為其信條的;她自己好尋歡作樂,過快活日子,對小輩則凡事遷就,百般縱容溺愛,是非不明。她對寶釵固有好感(只是不滿她過於愛好素淨無華),但對鳳姐那種能說會道、敢笑敢罵的“辣子”作風更有偏愛。一次,鳳姐拿賈母額上舊傷疤說笑話,連王夫人都說“老太太因為喜歡她,才慣得她這樣……明兒越發無禮了”。賈母卻說:“我喜歡她這樣,況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常沒人,娘兒們原該這樣,橫豎禮體不錯就罷,沒的倒叫她從神兒似的作什麼?”(第三十八回)從賈母那裡出來的晴雯和陪伴她的鴛鴦也都不是好惹的。她對寶玉百依百順,對外孫女黛玉也是非常溺愛的。第二十二回寫鳳姐與賈璉商量如何給寶釵做生日,賈璉說:“你今兒糊塗了。現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麼給林妹妹過的,如今也照依給薛妹妹過就是了。”不過,小說中黛玉過生日並未實寫。有一條脂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