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在六十歲以前,父親從未進過醫院,這三年來卻數度住院,雖然個性還是一樣樂觀,身體卻不像從前硬朗了。這幾年來如果說我有什麼事放心不下,那就是操心父親的健康,看到父親一天天消瘦下去,真是令人心痛難言。
父親有五個孩子,這裡面我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最少,原因是我離家最早,工作最遠。我十五歲就離開家鄉到台南求學,後來到了台北,工作也在台北,每年回家的次數非常有限。近幾年結婚生子,工作更加忙碌,一年更難得回家兩趟,有時頗為自己不能孝養父親感到無限愧疚。父親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說:“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個有益社會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母親和父親一樣,從來不要求我們什麼,她是典型的農村婦女,一切榮耀歸給丈夫,一切奉獻都給子女,比起他們的偉大,我常覺得自己的渺小。
我後來從事報導文學,在各地的鄉下人物里,常找到父親和母親的影子,他們是那樣平凡、那樣堅強,又那樣的偉大。我後來的寫作里時常引用村野百姓的話,很少引用博士學者的宏論,因為他們是用生命和生活來體驗智慧,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最偉大的情操,以及文章里最動人的質素。
我常說我是最幸福的人,這種幸福是因為我童年時代有好的雙親和家庭,我青少年時代有感情很好的兄弟姊妹;進入中年,有許多知心的朋友。我對自己的成長總抱著感恩之心,當然這裡面最重要的基礎是來自於我的父親和母親,他們給了我一個樂觀、關懷、良善、進取的人生觀。
我能給他們的實在太少了,這也是我常深自懺悔的。有一次我讀到《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陀這樣說: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持利刀,割其眼睛,獻於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讀到這裡,不禁心如刀割,涕泣如雨。這一次回去看父親的病,想到這本經書,在病床邊強忍著要落下的淚,這些年來我是多麼不孝,陪伴父親的時間竟是這樣的少。
母親也是,有一位也在看護父親的鄭先生告訴我:“要知道你父親的病情,不必看你父親就知道了,只要看你媽媽笑,就知道病情好轉,看你媽媽流淚,就知道病情轉壞,他們的感情真是好。”為了看顧父親,母親在醫院的走廊打地鋪,幾天幾夜都沒能睡個好覺。父親生病以後,她甚至還沒有走出醫院大門一步,人瘦了一圈,一看到她的樣子,我就心疼不已。
我每天每夜向菩薩祈求,保佑父親的病早日康健,母親能恢復以往的笑顏。
這個世界如果真有什麼罪業,如果我的父親有什麼罪業,如果我的母親有什麼罪業,十方諸佛、各大菩薩,請把他們的罪業讓我來承擔吧,讓我來背父母親的業吧!
但願,但願,但願父親的病早日康復。以前我在田裡工作的時候,看我不會農事,他會跑過來拍我的肩說:“做農夫,要做第一流的農夫;想寫文章,要寫第一流的文章;要做人,要做第一等人。”然後覺得自己太嚴肅了,就說:“如果要做流氓,也要做大尾的流氓呀!”然後父子兩人相顧大笑,笑出了眼淚。
我多麼懷念父親那時的笑。
也期待再看父親的笑。
至親的人遠離,乃是人間不可避免的苦痛,但假若我們不能令亡者在這一生中得到真正的安息,那麼生者何堪?死者何歡?
父親的佛事
幼年時代,參加過幾次喪事,使我對台灣民間的喪葬形式感到一種可怖的、悲慘的氣氛,尤其在夜半時分聽司公道士的法螺,看在無邊的黑暗中飄飛的冥紙,更是給人一種詭秘的感覺。
除了掌法的道士,還有許多來參與喪事的“羅漢腳”和“土公”,他們多數隻穿著汗衫、趿著拖鞋,口中叼著一根煙,有時還嚼著檳榔,對於亡者有一種隨便的態度。
這些,使我在剛剛知事的少年時代就在心底反抗著。我常想,中國是一個多麼有智慧的民族,為什麼會發展出這樣的形式?這種形式是何時開始的?有沒有改革的可能性呢?我的疑惑幾乎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在鄉間,不管是哪一個人過世,他的親戚朋友馬上會圍攏來,然後每人發表一
套他所認識的,或者他所聽來的形式,在喪家眷屬手足無措的情況下,只好跟隨著眾人的意見,於是,社會雖然日益進化改革,喪葬反而繁複而落伍了。
例如,大家都認為死者逝去後靈魂一定先到陰間去,因此,剛一斷氣就在腳底擺雞蛋、石頭和米飯,而請來的道士作法,則先將死者的靈魂帶到奈何橋、過刀山、赴水火、進入地獄,然後再藉助道士的力量將他的靈魂救拔出來。例如,大家都相信亡者可以帶一些東西到另一個地方使用,因此在他身上要穿七層衣服,要燒去無以數計的庫銀(冥紙),要耗資上萬買一間紙厝,裡面冰箱、電視、汽車、仆傭無不具備。又例如,認為只有熱鬧喧譁的葬式,才能表現出人子的孝思,也表現死者沒有枉過一生,因此樂隊、鼓吹陣,甚至五子哭墓、脫衣舞等已經見怪不怪了。
父親有五個孩子,這裡面我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最少,原因是我離家最早,工作最遠。我十五歲就離開家鄉到台南求學,後來到了台北,工作也在台北,每年回家的次數非常有限。近幾年結婚生子,工作更加忙碌,一年更難得回家兩趟,有時頗為自己不能孝養父親感到無限愧疚。父親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說:“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個有益社會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母親和父親一樣,從來不要求我們什麼,她是典型的農村婦女,一切榮耀歸給丈夫,一切奉獻都給子女,比起他們的偉大,我常覺得自己的渺小。
我後來從事報導文學,在各地的鄉下人物里,常找到父親和母親的影子,他們是那樣平凡、那樣堅強,又那樣的偉大。我後來的寫作里時常引用村野百姓的話,很少引用博士學者的宏論,因為他們是用生命和生活來體驗智慧,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最偉大的情操,以及文章里最動人的質素。
我常說我是最幸福的人,這種幸福是因為我童年時代有好的雙親和家庭,我青少年時代有感情很好的兄弟姊妹;進入中年,有許多知心的朋友。我對自己的成長總抱著感恩之心,當然這裡面最重要的基礎是來自於我的父親和母親,他們給了我一個樂觀、關懷、良善、進取的人生觀。
我能給他們的實在太少了,這也是我常深自懺悔的。有一次我讀到《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陀這樣說: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持利刀,割其眼睛,獻於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讀到這裡,不禁心如刀割,涕泣如雨。這一次回去看父親的病,想到這本經書,在病床邊強忍著要落下的淚,這些年來我是多麼不孝,陪伴父親的時間竟是這樣的少。
母親也是,有一位也在看護父親的鄭先生告訴我:“要知道你父親的病情,不必看你父親就知道了,只要看你媽媽笑,就知道病情好轉,看你媽媽流淚,就知道病情轉壞,他們的感情真是好。”為了看顧父親,母親在醫院的走廊打地鋪,幾天幾夜都沒能睡個好覺。父親生病以後,她甚至還沒有走出醫院大門一步,人瘦了一圈,一看到她的樣子,我就心疼不已。
我每天每夜向菩薩祈求,保佑父親的病早日康健,母親能恢復以往的笑顏。
這個世界如果真有什麼罪業,如果我的父親有什麼罪業,如果我的母親有什麼罪業,十方諸佛、各大菩薩,請把他們的罪業讓我來承擔吧,讓我來背父母親的業吧!
但願,但願,但願父親的病早日康復。以前我在田裡工作的時候,看我不會農事,他會跑過來拍我的肩說:“做農夫,要做第一流的農夫;想寫文章,要寫第一流的文章;要做人,要做第一等人。”然後覺得自己太嚴肅了,就說:“如果要做流氓,也要做大尾的流氓呀!”然後父子兩人相顧大笑,笑出了眼淚。
我多麼懷念父親那時的笑。
也期待再看父親的笑。
至親的人遠離,乃是人間不可避免的苦痛,但假若我們不能令亡者在這一生中得到真正的安息,那麼生者何堪?死者何歡?
父親的佛事
幼年時代,參加過幾次喪事,使我對台灣民間的喪葬形式感到一種可怖的、悲慘的氣氛,尤其在夜半時分聽司公道士的法螺,看在無邊的黑暗中飄飛的冥紙,更是給人一種詭秘的感覺。
除了掌法的道士,還有許多來參與喪事的“羅漢腳”和“土公”,他們多數隻穿著汗衫、趿著拖鞋,口中叼著一根煙,有時還嚼著檳榔,對於亡者有一種隨便的態度。
這些,使我在剛剛知事的少年時代就在心底反抗著。我常想,中國是一個多麼有智慧的民族,為什麼會發展出這樣的形式?這種形式是何時開始的?有沒有改革的可能性呢?我的疑惑幾乎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在鄉間,不管是哪一個人過世,他的親戚朋友馬上會圍攏來,然後每人發表一
套他所認識的,或者他所聽來的形式,在喪家眷屬手足無措的情況下,只好跟隨著眾人的意見,於是,社會雖然日益進化改革,喪葬反而繁複而落伍了。
例如,大家都認為死者逝去後靈魂一定先到陰間去,因此,剛一斷氣就在腳底擺雞蛋、石頭和米飯,而請來的道士作法,則先將死者的靈魂帶到奈何橋、過刀山、赴水火、進入地獄,然後再藉助道士的力量將他的靈魂救拔出來。例如,大家都相信亡者可以帶一些東西到另一個地方使用,因此在他身上要穿七層衣服,要燒去無以數計的庫銀(冥紙),要耗資上萬買一間紙厝,裡面冰箱、電視、汽車、仆傭無不具備。又例如,認為只有熱鬧喧譁的葬式,才能表現出人子的孝思,也表現死者沒有枉過一生,因此樂隊、鼓吹陣,甚至五子哭墓、脫衣舞等已經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