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道信把衣缽傳給五祖弘忍,他們的對話更是有趣了。這一次是道信在路上遇到一個七歲的孩童,骨相奇秀,根器不凡,和一般的孩子不同,他便問這孩子(就是弘忍五祖):
“子何姓?”
(孩子,你姓什麼?)
“姓即有,不是常姓。”
(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是何姓?”
(是什么姓?)
“是佛性。”
(我的姓是佛性。)
“汝無姓耶?”
(你難道沒有姓嗎?)
“姓空故。”
(我的性空,所以沒有姓。)
這一段話,進一步指出,解除束縛的中心就是本性空寂,佛性覺醒,只有體悟到永恆的真我,才能突破俗世的纏縛。
體現本來湛然的佛性
六祖慧能求法的敵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他以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超越了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這兩首偈的高下,就是見性與未見性的差別,也就是解脫束縛中努力的不同了。
我們現在再來看慧能從遙遠的嶺南,千里迢迢跑到黃梅去拜謁弘忍的對話,他走了三十幾天到了黃梅,見到弘忍時拜了下去,弘忍說:“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是哪裡人?想來求什麼?)“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弟子是嶺南新州人,跑這麼遠來禮拜師父,只求作佛,不求別的東西。)“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你是嶺南人,又是粗人,怎麼能作佛呢?)“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哪裡有南北之分?粗人的身分和和尚的身分
雖不同,佛性有什麼不同呢?)
六祖在還沒有修行出家之前,早就看清了所有外在的束縛都是沒有意義的,唯有剝開一切外在的形體現了本來湛然的佛性,才是真正的智慧。
歷來許多人對六祖到底識不識字多所討論,但這是不重要的,因為知識、邏輯、理解、思考……有時正是束縛的來源。
對佛教的修行者,尤其是禪宗,“束縛”不只是突破和掙扎,而是要放下!因為突破與掙扎到底是緩慢的,唯有放下才是當下、立即、徹底、明白、了悟的。
梵志到佛陀面前獻花的故事,是一個最基本最明白的啟示:
梵志到佛前獻合歡梧桐花,佛陀對他說:“放下吧!”梵志放下左手的一株花,佛陀又說:“你放下吧!”梵志又放下右手的一株花,佛陀再說:“你放下吧!”
梵志說:“我現在兩手都空了,還要放下什麼呢?”
佛陀說:“我不是叫你放下花,而是教你放舍從外境來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從內心來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塵與六根相應所生的識見,到全部舍卻,再也沒有可舍的地方,才是你安身的地方。”
梵志當下徹悟。
可見對治束縛,最直接的是放下,而知道放下,最猛利又莫過於禪定。
佛也有煩惱嗎?
佛陀在大悟時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來的智慧德相就是佛性,而“妄想執著”就是束縛,當一個完全解除了一切的束縛,他是回到他的佛性,也就是成佛了。
因此覺悟到這個束縛,是一個人開啟智慧的開端,當我們覺悟到人生的束縛,再回想佛陀開悟的時刻,真是令人感動的。他放下了外物的附庸,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沒有開悟之苗的佛陀也和我們一樣,他會為種種恐懼、沮喪、愁苦而痛苦,但當他看清了束縛的羅網是無始劫來的無明,於是他超越了束縛,徹見萬法,到達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
“超越束縛”並不是說就沒有身或心的糾纏,而是身心的變化不再做主,“我”卻做了身心乃至一切外境的主人。
長久以來,佛教常被誤以為是對人類沒有積極貢獻的虛無主義,那是因為抱持這種見解的人,被寂滅、圓寂、破滅、止息、寂靜、涅槃、斷欲、割斷愛恨纏縛的表面意義所迷;其實佛教不是虛無主義,反而是教人能徹見生命流動的意義,是要認清如果我們將這個無常的世界認為是值得繫著而貪戀執著,那麼必然會因而沮喪絕望;如果我們運用般若智慧,認清了一般的人見不到的一面,就是同時見到“永恆的本身”(佛性)和無常的遷流,那我們才能真正地、更深刻地超越消極的人生。
因此,佛教強調的“滅愛”、“破煩惱”不應從消極否定的角度理解,佛教的修行在於轉“愛”為“悲”,將自我中心的愛化為普遍的悲心,使肉慾的“小愛”變成精神的“大愛”,這才是超越了束縛更積極的意義。
超越束縛以後呢?
有人問趙州從諗禪師:“佛有煩惱嗎?”
他說:“有。”
“那怎麼會呢?他不是解脫一切煩惱的人嗎?”
禪師說:“是的。但是,他的煩惱是要救度一切眾生。”
“子何姓?”
(孩子,你姓什麼?)
“姓即有,不是常姓。”
(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是何姓?”
(是什么姓?)
“是佛性。”
(我的姓是佛性。)
“汝無姓耶?”
(你難道沒有姓嗎?)
“姓空故。”
(我的性空,所以沒有姓。)
這一段話,進一步指出,解除束縛的中心就是本性空寂,佛性覺醒,只有體悟到永恆的真我,才能突破俗世的纏縛。
體現本來湛然的佛性
六祖慧能求法的敵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他以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超越了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這兩首偈的高下,就是見性與未見性的差別,也就是解脫束縛中努力的不同了。
我們現在再來看慧能從遙遠的嶺南,千里迢迢跑到黃梅去拜謁弘忍的對話,他走了三十幾天到了黃梅,見到弘忍時拜了下去,弘忍說:“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是哪裡人?想來求什麼?)“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弟子是嶺南新州人,跑這麼遠來禮拜師父,只求作佛,不求別的東西。)“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你是嶺南人,又是粗人,怎麼能作佛呢?)“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哪裡有南北之分?粗人的身分和和尚的身分
雖不同,佛性有什麼不同呢?)
六祖在還沒有修行出家之前,早就看清了所有外在的束縛都是沒有意義的,唯有剝開一切外在的形體現了本來湛然的佛性,才是真正的智慧。
歷來許多人對六祖到底識不識字多所討論,但這是不重要的,因為知識、邏輯、理解、思考……有時正是束縛的來源。
對佛教的修行者,尤其是禪宗,“束縛”不只是突破和掙扎,而是要放下!因為突破與掙扎到底是緩慢的,唯有放下才是當下、立即、徹底、明白、了悟的。
梵志到佛陀面前獻花的故事,是一個最基本最明白的啟示:
梵志到佛前獻合歡梧桐花,佛陀對他說:“放下吧!”梵志放下左手的一株花,佛陀又說:“你放下吧!”梵志又放下右手的一株花,佛陀再說:“你放下吧!”
梵志說:“我現在兩手都空了,還要放下什麼呢?”
佛陀說:“我不是叫你放下花,而是教你放舍從外境來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從內心來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塵與六根相應所生的識見,到全部舍卻,再也沒有可舍的地方,才是你安身的地方。”
梵志當下徹悟。
可見對治束縛,最直接的是放下,而知道放下,最猛利又莫過於禪定。
佛也有煩惱嗎?
佛陀在大悟時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來的智慧德相就是佛性,而“妄想執著”就是束縛,當一個完全解除了一切的束縛,他是回到他的佛性,也就是成佛了。
因此覺悟到這個束縛,是一個人開啟智慧的開端,當我們覺悟到人生的束縛,再回想佛陀開悟的時刻,真是令人感動的。他放下了外物的附庸,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沒有開悟之苗的佛陀也和我們一樣,他會為種種恐懼、沮喪、愁苦而痛苦,但當他看清了束縛的羅網是無始劫來的無明,於是他超越了束縛,徹見萬法,到達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
“超越束縛”並不是說就沒有身或心的糾纏,而是身心的變化不再做主,“我”卻做了身心乃至一切外境的主人。
長久以來,佛教常被誤以為是對人類沒有積極貢獻的虛無主義,那是因為抱持這種見解的人,被寂滅、圓寂、破滅、止息、寂靜、涅槃、斷欲、割斷愛恨纏縛的表面意義所迷;其實佛教不是虛無主義,反而是教人能徹見生命流動的意義,是要認清如果我們將這個無常的世界認為是值得繫著而貪戀執著,那麼必然會因而沮喪絕望;如果我們運用般若智慧,認清了一般的人見不到的一面,就是同時見到“永恆的本身”(佛性)和無常的遷流,那我們才能真正地、更深刻地超越消極的人生。
因此,佛教強調的“滅愛”、“破煩惱”不應從消極否定的角度理解,佛教的修行在於轉“愛”為“悲”,將自我中心的愛化為普遍的悲心,使肉慾的“小愛”變成精神的“大愛”,這才是超越了束縛更積極的意義。
超越束縛以後呢?
有人問趙州從諗禪師:“佛有煩惱嗎?”
他說:“有。”
“那怎麼會呢?他不是解脫一切煩惱的人嗎?”
禪師說:“是的。但是,他的煩惱是要救度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