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我們想到那掛在井中樹根的人,能不油然生出同情悲憫的心情嗎?想到惡境中的人,能不油然生出疼痛之心嗎?
可嘆的是,那掛在井中樹根的人正是我們自己,只是假如我們不深刻地想一想,就難以知道我們的處境如是艱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唯一救拔的方法吧!
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
第10章 【曼陀羅】05
束縛
有了頭腦就有我執,就有貪嗔痴慢疑,就有所知障和煩垴障,也就使我們永遠在感官和知覺的領域中兜圈子了。
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學佛呢?”我想,我是感覺到了人的無常,人的有限,人的束縛,希望能從裡面
解脫出來。“束縛?什麼束縛?”人的無常、人的有限是比較容易了解和感受的,可是人有什麼束縛
呢?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作為一個人是束縛呢?又如何才是解脫之道?
束縛,在佛教里是比較特別的東西,也是有別於其他宗教對人身的觀點,如果分析整個佛教的思想基礎,“束縛”實際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因為“束縛”才有“解脫”,因為“求解脫”才有了佛教。
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受到什麼束縛呢?他受到了因果的束縛、業力的束縛、輪迴的束縛,乃至於受到了身體的束縛、欲望的束縛、無知的束縛……可以說無一不是束縛。
人雖然自命為“萬物之靈”,人卻不像自己的想像那麼高的。在飛行上,人比不上一隻小鳥;在游泳上,人比不上一條小魚;比壽命,人不如龜;比力氣,人不如象;比速度,人不如豹;比靈敏,人也不如狗……人唯一可以超越動物的就是頭腦,可是頭腦也就是人最大的束縛。
有了頭腦就有我執,就有貪嗔痴慢疑,就有所知障和煩惱障,也就使我們永遠在感官和知覺的領域中兜圈子了。
覓心了不可得
佛陀深知身體與頭腦都是束縛,所以,他說戒、說定、說慧、說信、說願、說行。唯有透過戒定慧、信願行,才能超越人世的束縛,邁向寂靜的涅槃。
佛教到了中國以後,中國的禪師對於束縛的看法和觀照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透過智慧的開悟,為束縛找到一條更迅捷的解脫之道。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是要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後來他發現要找一個不受迷惑的人太難了,就自己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達摩祖師後來把衣缽傳給二祖慧可,他們見面的時候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慧可去參拜達摩,雖然早晚都去禮拜,但達摩只是面壁端坐不發一言。慧可求道之心非常堅決,有一天夜裡下起了大雪,他站立著不動一直到黎明,這時積雪已經掩過了他的膝蓋。
他的誠心感動了達摩,達摩悲憫地問他:“你在雪裡站了這麼久,是要求什麼呢?”
慧可聽到達摩開口,不禁悲感交集而落下淚來:“請大師慈悲開甘露法門,給弟子一些度化開示。”
達摩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慧可聽了達摩開示,下了大決心,回去取了利刀,切下自己的手臂放在達摩面前,達摩看到他的誠心,不禁感動地說:“諸佛在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為了法而舍卻自己的身軀,你今天在我面前斷臂,也就可以了。”遂收慧可為徒。
接下來,他們的對話是:
慧可:“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達摩:“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慧可:“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我與汝安心竟。”
我們應該深思後面這四句話,慧可請達摩給他安心,達摩叫他拿心出來,慧可找不到心在何處,達摩說:“我已經為你安定心了。”這是後來中國禪門公案的一個“原型”,所謂禪門公案是從邏輯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也是從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
自求解脫是唯一的道路
慧可把衣缽傳給僧璨,是為三祖。僧璨去拜見慧可,有這樣的對話:“弟子身纏夙恙,請師懺罪。”“將罪來與汝懺!”“覓罪了不可得。”“吾與汝懺罪竟。”夙恙,就是我們現在佛教所說的“宿業”,是往昔所造的各種惡業,
作為佛弟子,對罪業的懺悔是很重要的,可是罪業在哪裡呢?如果連罪業也一起放下,懺悔不也就終結了嗎?放下,其實是一種束縛的解脫。這種對束縛的看法,到僧璨傳給四祖道信的時候,更進一步了。道信
在十四歲的時候去參禮僧璨,有以下的對話:“乞和尚解脫法門!”(請師父教我解脫的法門!)“誰縛汝?”(誰束縛了你?)“無人縛。”(並沒有人束縛我。)“何更求解脫乎?”
(那你幹麼還來求解脫呢?)
道信因此得到大大的徹悟,知道所有的束縛是自己造出來的,只有自求解脫才是唯一的道路。
祖師們的對話,幾乎成為一個傳統,這個傳統其實就是束縛與解脫的對話,是執著與放舍的觸機。
可嘆的是,那掛在井中樹根的人正是我們自己,只是假如我們不深刻地想一想,就難以知道我們的處境如是艱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唯一救拔的方法吧!
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
第10章 【曼陀羅】05
束縛
有了頭腦就有我執,就有貪嗔痴慢疑,就有所知障和煩垴障,也就使我們永遠在感官和知覺的領域中兜圈子了。
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學佛呢?”我想,我是感覺到了人的無常,人的有限,人的束縛,希望能從裡面
解脫出來。“束縛?什麼束縛?”人的無常、人的有限是比較容易了解和感受的,可是人有什麼束縛
呢?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作為一個人是束縛呢?又如何才是解脫之道?
束縛,在佛教里是比較特別的東西,也是有別於其他宗教對人身的觀點,如果分析整個佛教的思想基礎,“束縛”實際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因為“束縛”才有“解脫”,因為“求解脫”才有了佛教。
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受到什麼束縛呢?他受到了因果的束縛、業力的束縛、輪迴的束縛,乃至於受到了身體的束縛、欲望的束縛、無知的束縛……可以說無一不是束縛。
人雖然自命為“萬物之靈”,人卻不像自己的想像那麼高的。在飛行上,人比不上一隻小鳥;在游泳上,人比不上一條小魚;比壽命,人不如龜;比力氣,人不如象;比速度,人不如豹;比靈敏,人也不如狗……人唯一可以超越動物的就是頭腦,可是頭腦也就是人最大的束縛。
有了頭腦就有我執,就有貪嗔痴慢疑,就有所知障和煩惱障,也就使我們永遠在感官和知覺的領域中兜圈子了。
覓心了不可得
佛陀深知身體與頭腦都是束縛,所以,他說戒、說定、說慧、說信、說願、說行。唯有透過戒定慧、信願行,才能超越人世的束縛,邁向寂靜的涅槃。
佛教到了中國以後,中國的禪師對於束縛的看法和觀照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透過智慧的開悟,為束縛找到一條更迅捷的解脫之道。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是要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後來他發現要找一個不受迷惑的人太難了,就自己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達摩祖師後來把衣缽傳給二祖慧可,他們見面的時候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慧可去參拜達摩,雖然早晚都去禮拜,但達摩只是面壁端坐不發一言。慧可求道之心非常堅決,有一天夜裡下起了大雪,他站立著不動一直到黎明,這時積雪已經掩過了他的膝蓋。
他的誠心感動了達摩,達摩悲憫地問他:“你在雪裡站了這麼久,是要求什麼呢?”
慧可聽到達摩開口,不禁悲感交集而落下淚來:“請大師慈悲開甘露法門,給弟子一些度化開示。”
達摩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慧可聽了達摩開示,下了大決心,回去取了利刀,切下自己的手臂放在達摩面前,達摩看到他的誠心,不禁感動地說:“諸佛在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為了法而舍卻自己的身軀,你今天在我面前斷臂,也就可以了。”遂收慧可為徒。
接下來,他們的對話是:
慧可:“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達摩:“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慧可:“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我與汝安心竟。”
我們應該深思後面這四句話,慧可請達摩給他安心,達摩叫他拿心出來,慧可找不到心在何處,達摩說:“我已經為你安定心了。”這是後來中國禪門公案的一個“原型”,所謂禪門公案是從邏輯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也是從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
自求解脫是唯一的道路
慧可把衣缽傳給僧璨,是為三祖。僧璨去拜見慧可,有這樣的對話:“弟子身纏夙恙,請師懺罪。”“將罪來與汝懺!”“覓罪了不可得。”“吾與汝懺罪竟。”夙恙,就是我們現在佛教所說的“宿業”,是往昔所造的各種惡業,
作為佛弟子,對罪業的懺悔是很重要的,可是罪業在哪裡呢?如果連罪業也一起放下,懺悔不也就終結了嗎?放下,其實是一種束縛的解脫。這種對束縛的看法,到僧璨傳給四祖道信的時候,更進一步了。道信
在十四歲的時候去參禮僧璨,有以下的對話:“乞和尚解脫法門!”(請師父教我解脫的法門!)“誰縛汝?”(誰束縛了你?)“無人縛。”(並沒有人束縛我。)“何更求解脫乎?”
(那你幹麼還來求解脫呢?)
道信因此得到大大的徹悟,知道所有的束縛是自己造出來的,只有自求解脫才是唯一的道路。
祖師們的對話,幾乎成為一個傳統,這個傳統其實就是束縛與解脫的對話,是執著與放舍的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