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讀到宋朝的《文苑英華》中的《枕中記》,覺得是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個盧生騎馬要到于田去,在邯鄲的旅館中遇到一位道士呂翁。道士看盧生嘆息自己生不逢辰,就問他為什麼嘆氣。
盧生說:“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後可以言適乎。吾嘗志於學,富於遊藝。自惟當年青紫可拾。今已適壯,猶勤畎畝,非因而何?”盧生說完後,眼睛昏花想睡覺。
那時主人正在蒸黍。
呂翁從囊中找出一個枕頭給盧生說:“子枕吾枕,當命子榮適自志。”
那個枕頭是青瓷做成的,兩邊開了洞,盧生睡在上面,看到那洞口逐漸加大,明朗。就舉身走進去,回到家裡。
從此,盧生娶了美麗的富家女,考上進士,從渭南尉做起,官升得很快,先轉升監察御史,然後出典同州、陝州、汴州,河南道採訪史,京兆尹,御史中丞,河西道節度,轉吏部侍郎,遷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一時之間,權傾當朝。
他的權位為宰相所忌,用謠言中傷他,被貶為端州刺史。但過三年又被征為常侍,再升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和中書令蕭嵩、侍中裴光庭共同執掌國家大政十幾年。
後來又被誣陷和邊將勾結圖謀不軌,被捕下獄,被捕的時候他害怕不測,吩咐妻子說:“我家山東,有良田五頃,足夠生活,何苦來求官祿?現在弄到這個下場,想要穿粗糙的短衣,坐青馬在邯鄲道上走,已經不可得了。”遂拿刀自殺,被救。
幾年後皇帝知道他的冤情,再追封他為中書令,再封為燕國公,從他做官以來五十幾年,“性頗奢盪,甚好佚樂,後庭聲色,皆第一綺麗,前後賜良田、甲第、佳人、名馬,不可勝數”。
他生了五個兒子,都有才氣,不但全做了官,娶的都是天下望族之女,孫子有十幾個。
他晚年害病時,官府問候的人接踵於道路,名醫上藥,無不至焉。要死的前一天晚上,他還上疏給皇帝略述了生平,寫完後就死了。
盧生伸了懶腰打呵欠醒來,發現自己還在旅館,呂翁正坐在旁邊,主人煮的黍還沒有熟呢!看看四周確定還在旅館裡,遂跳起來問:“這是夢嗎?”
呂翁說:“人生的適與不適,也就像這樣了。”
盧生感嘆良久,說:“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我現在都知道了。”
讀《枕中記》令人感觸良深,尤其“主人蒸黍未熟”一句最讓人驚心,黍還沒蒸熟,一個人的生命已經是大起大落無數次了,特別能由小小的黍感受到人在空間的渺小,以及在時間中的短暫。
佛陀說:“一切眾生,壽命不定,如水上泡。”(《大般涅槃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處處經》)
人命的旦夕在宇宙大環境中,只是呼吸之間,地球在佛的眼中成、住、壞、空,整個消失也只是一霎之間,一個人假如不能認清這一點,汲汲於名利權位的追求,不能舍下庸俗的享受,那麼等到黍煮熟的時候,回身一望,連安身立命的所在都已經灰飛而散了。
無明長夜曠遠
世尊為勝光王說生死無常之喻,世尊說:
“有一個人在曠野中遊走,被兇惡的大象追遂,他驚嚇地逃走,突然看到一口空井,旁邊有樹根,他攀緣樹根而下,躲藏在井裡。但是有黑白兩隻老鼠,交互地咬著他攀緣的樹根。在井的四周還有四條毒蛇要咬他,井底還伏著一條毒龍。他害怕毒蛇,又害怕樹根斷,又害怕因貪吃樹根上的五滴蜂蜜忘記身處的危險,因此搖動樹枝,驅散蜜蜂,蜜蜂反而飛下來咬他。這時曠野上有一把野火燒過來,正在燃燒著那棵樹。”
勝光王聽了這個故事,心生警惕,問道:“這個人是為了什麼,為了貪圖那麼少的蜜甜,而要受無量的苦?”
世尊說:“大王!人在曠野上行走,是比喻人的無明長夜曠遠。這個人是個凡夫,他的心早被無明遮蔽。那隻象比喻人生的無常之苦,那口井是比喻人生的生死猶如落井,那危險邊緣的樹根比喻人的性命之脆弱,那黑白兩隻老鼠是比喻晝夜之速,吃一口少一天,那四條毒蛇是比喻地水火風四大在侵蝕他,蜂蜜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欲望會令他忘了身處險地,蜜蜂
則比喻淫邪的思想不時噬咬他,野火比喻老病終究會燒過來,那潛伏在井底的毒龍,是比喻死,最後人總要落入它的口裡。”
以上這個寓言說法,出自唐朝義淨法師所翻譯的《譬喻經》,我把它用白話譯出,因為篇幅有限,可能無法完全表達世尊原來的真意。但是我記得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心裡受到極大的撼動。人命的無常苦空,被無始劫以來的無明障蔽,正如寓言裡所講述的一樣,可嘆的是一般凡夫並不能知自己的處境,常為了幾滴蜂蜜,而弄得流離失所,至死不悟。
這個無明世界,正如《無量壽經》里說:
“惑道者眾,悟之者寡,世間匆匆,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夫地,不從人心,自然非惡,先隨興之。恣聽所為,待其罪後,其壽未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勤苦,輾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憫。”
有一個盧生騎馬要到于田去,在邯鄲的旅館中遇到一位道士呂翁。道士看盧生嘆息自己生不逢辰,就問他為什麼嘆氣。
盧生說:“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後可以言適乎。吾嘗志於學,富於遊藝。自惟當年青紫可拾。今已適壯,猶勤畎畝,非因而何?”盧生說完後,眼睛昏花想睡覺。
那時主人正在蒸黍。
呂翁從囊中找出一個枕頭給盧生說:“子枕吾枕,當命子榮適自志。”
那個枕頭是青瓷做成的,兩邊開了洞,盧生睡在上面,看到那洞口逐漸加大,明朗。就舉身走進去,回到家裡。
從此,盧生娶了美麗的富家女,考上進士,從渭南尉做起,官升得很快,先轉升監察御史,然後出典同州、陝州、汴州,河南道採訪史,京兆尹,御史中丞,河西道節度,轉吏部侍郎,遷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一時之間,權傾當朝。
他的權位為宰相所忌,用謠言中傷他,被貶為端州刺史。但過三年又被征為常侍,再升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和中書令蕭嵩、侍中裴光庭共同執掌國家大政十幾年。
後來又被誣陷和邊將勾結圖謀不軌,被捕下獄,被捕的時候他害怕不測,吩咐妻子說:“我家山東,有良田五頃,足夠生活,何苦來求官祿?現在弄到這個下場,想要穿粗糙的短衣,坐青馬在邯鄲道上走,已經不可得了。”遂拿刀自殺,被救。
幾年後皇帝知道他的冤情,再追封他為中書令,再封為燕國公,從他做官以來五十幾年,“性頗奢盪,甚好佚樂,後庭聲色,皆第一綺麗,前後賜良田、甲第、佳人、名馬,不可勝數”。
他生了五個兒子,都有才氣,不但全做了官,娶的都是天下望族之女,孫子有十幾個。
他晚年害病時,官府問候的人接踵於道路,名醫上藥,無不至焉。要死的前一天晚上,他還上疏給皇帝略述了生平,寫完後就死了。
盧生伸了懶腰打呵欠醒來,發現自己還在旅館,呂翁正坐在旁邊,主人煮的黍還沒有熟呢!看看四周確定還在旅館裡,遂跳起來問:“這是夢嗎?”
呂翁說:“人生的適與不適,也就像這樣了。”
盧生感嘆良久,說:“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我現在都知道了。”
讀《枕中記》令人感觸良深,尤其“主人蒸黍未熟”一句最讓人驚心,黍還沒蒸熟,一個人的生命已經是大起大落無數次了,特別能由小小的黍感受到人在空間的渺小,以及在時間中的短暫。
佛陀說:“一切眾生,壽命不定,如水上泡。”(《大般涅槃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處處經》)
人命的旦夕在宇宙大環境中,只是呼吸之間,地球在佛的眼中成、住、壞、空,整個消失也只是一霎之間,一個人假如不能認清這一點,汲汲於名利權位的追求,不能舍下庸俗的享受,那麼等到黍煮熟的時候,回身一望,連安身立命的所在都已經灰飛而散了。
無明長夜曠遠
世尊為勝光王說生死無常之喻,世尊說:
“有一個人在曠野中遊走,被兇惡的大象追遂,他驚嚇地逃走,突然看到一口空井,旁邊有樹根,他攀緣樹根而下,躲藏在井裡。但是有黑白兩隻老鼠,交互地咬著他攀緣的樹根。在井的四周還有四條毒蛇要咬他,井底還伏著一條毒龍。他害怕毒蛇,又害怕樹根斷,又害怕因貪吃樹根上的五滴蜂蜜忘記身處的危險,因此搖動樹枝,驅散蜜蜂,蜜蜂反而飛下來咬他。這時曠野上有一把野火燒過來,正在燃燒著那棵樹。”
勝光王聽了這個故事,心生警惕,問道:“這個人是為了什麼,為了貪圖那麼少的蜜甜,而要受無量的苦?”
世尊說:“大王!人在曠野上行走,是比喻人的無明長夜曠遠。這個人是個凡夫,他的心早被無明遮蔽。那隻象比喻人生的無常之苦,那口井是比喻人生的生死猶如落井,那危險邊緣的樹根比喻人的性命之脆弱,那黑白兩隻老鼠是比喻晝夜之速,吃一口少一天,那四條毒蛇是比喻地水火風四大在侵蝕他,蜂蜜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欲望會令他忘了身處險地,蜜蜂
則比喻淫邪的思想不時噬咬他,野火比喻老病終究會燒過來,那潛伏在井底的毒龍,是比喻死,最後人總要落入它的口裡。”
以上這個寓言說法,出自唐朝義淨法師所翻譯的《譬喻經》,我把它用白話譯出,因為篇幅有限,可能無法完全表達世尊原來的真意。但是我記得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心裡受到極大的撼動。人命的無常苦空,被無始劫以來的無明障蔽,正如寓言裡所講述的一樣,可嘆的是一般凡夫並不能知自己的處境,常為了幾滴蜂蜜,而弄得流離失所,至死不悟。
這個無明世界,正如《無量壽經》里說:
“惑道者眾,悟之者寡,世間匆匆,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夫地,不從人心,自然非惡,先隨興之。恣聽所為,待其罪後,其壽未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勤苦,輾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