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生了兒子,當爸媽的就慶祝;生了女兒,卻將女兒殺掉。都是親生的,為什麼卻重男輕女呢?可見父母看待子女,也是盤算著自己的長遠利益。
民間如此,宮廷當然只會更壞。韓非非常冷靜地告誡君主說,你的妻子和兒子很可能都是盼著你早死的。
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死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後,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為後,而子為主,則令無不行,禁無不止,男女之樂不減於先君,而擅萬乘不疑,此鴆毒扼昧之所以用也。(《備內》)
男人到了五十歲,好色心還很旺盛;女人到了三十歲,容貌就不比從前。以衰退中的容貌侍奉仍然旺盛的好色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所以你看看,女人們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在鏡子前。這是在與生命作戰,與時間賽跑,這是一場必敗的戰爭,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們仍然前赴後繼地戰鬥下去。想到這一點,你應該意識到,一個女人化妝的景象,其實是何其悲壯!可是,眼角的魚尾紋再也掩飾不住了,而新生代的美眉是那樣的來勢兇猛,她怎麼敢確定你不會變心呢?
兒子也有類似的擔憂。哪個兒子更得寵,恐怕不是取決於兒子的表現,而是取決於你更喜歡哪個女人,就寵愛她生的兒子。這麼比,合法的繼承人(嫡長子)多半是最吃虧的,因為他媽通常就是歲數最大的那個。他很自然地會想,“我媽是年老色衰了,弟弟的媽,那還是一非主流呢……”
所以他們牙一咬心一橫,不如你早點死掉。你一死,做兒子的就可以即位了,做媽的就是太后了。
韓非結論說:“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
第二,如果人類顯得道德水準比較高,那也是過去而絕不是現在。
古代社會比較美好,先有完美的大同,再有不錯的小康,最終墮落成不堪的當下。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當時的一般觀念。
從某種意義上說,韓非並沒有跟這個基本判斷過不去。他主張的也是一種退化的歷史觀。不過他不是強調古代的道德水準高,而是強調古代的物質生活水平比較高。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五蠹》)
古代人的道德高尚,那是假象,是人均資源剩餘太多的結果。那時男的不用種地,餓了隨手摘點果子就夠吃;女的都不用紡織,打幾隻動物,穿的就都是真皮服裝。遺憾的就是大家太無聊,一到寂寞的夜晚,除了創造人類,實在是沒有什麼追求。所以一個人生五個兒子不算多,每個兒子再各生五個。做爺爺的還健在,二十五個孫子就已經出世了。這樣的繁殖速度,生活資料的生產怎麼跟得上?所以大家就暴露出本來面目,瘋狂地你爭我搶了。
在大家都當強盜耍流氓的時代,你還要玩風格講道德,這就危險了。所以,推行道德而取得成功的,即使古代確實有,但已經完全不能面對當下的現實了。韓非非常形象地把自己身處的時代稱為“急世”,即高節奏的時代,所以絕沒有餘暇停下來等一等靈魂。他說:
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五蠹》)
大意是:如今談仁政,就好像沒有韁繩馬鞭卻想駕馭狂奔的烈馬。換成今天的概念,就是在高速上踩到兩百碼可是方向盤突然沒有了。
至於古代流行過禪讓制,那就更和道德無關了。韓非用非常文學化的筆調形容了堯舜的處境——那時當天子純屬當義工,吃得比豬差,幹得比牛多,辛苦得要死卻連五毛都沒得拿,所以堯舜把天子之位讓給別人,純屬想偷懶,恰恰是人趨利避害的表現。如果那時的天子有今天縣長的待遇,堯舜就不禪讓了。
第三,如果現在還有誰顯得比較有道德,那就把他除掉,以保證上述判斷的正確性。
不管韓非所說的種種人性陰暗面有多麼普遍,也必須看到好人從來都沒絕種。哪怕是像孟子所鼓吹的那種大丈夫,相當之道德高標了,可也仍然是存在的。
對此,韓非當然也不能否認,他的應對是:
若此臣者,不畏重誅,不利重賞,不可以罰禁也,不可以賞使也,此謂之無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奸劫弒臣》)
威武不能屈的人,貧賤不能移的人,富貴不能淫的人,也是不會任由君主擺布的人。這種臣下,存在沒有好處。我鄙視他們,而且要把他們除掉。又說:
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外儲說右上》)
賞他、誇他,他不來勁;罰他、罵他,他沒所謂;這種對威逼利誘一概免疫的人就應該讓他消失。
所以,按照韓非的邏輯來治理,即使人類暫時還沒有壞透,也總是會逐漸走向壞透的。
那麼,怎樣才能讓無限壞的人類,接受無限尊王的事實呢?答案是:
民間如此,宮廷當然只會更壞。韓非非常冷靜地告誡君主說,你的妻子和兒子很可能都是盼著你早死的。
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死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後,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為後,而子為主,則令無不行,禁無不止,男女之樂不減於先君,而擅萬乘不疑,此鴆毒扼昧之所以用也。(《備內》)
男人到了五十歲,好色心還很旺盛;女人到了三十歲,容貌就不比從前。以衰退中的容貌侍奉仍然旺盛的好色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所以你看看,女人們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在鏡子前。這是在與生命作戰,與時間賽跑,這是一場必敗的戰爭,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們仍然前赴後繼地戰鬥下去。想到這一點,你應該意識到,一個女人化妝的景象,其實是何其悲壯!可是,眼角的魚尾紋再也掩飾不住了,而新生代的美眉是那樣的來勢兇猛,她怎麼敢確定你不會變心呢?
兒子也有類似的擔憂。哪個兒子更得寵,恐怕不是取決於兒子的表現,而是取決於你更喜歡哪個女人,就寵愛她生的兒子。這麼比,合法的繼承人(嫡長子)多半是最吃虧的,因為他媽通常就是歲數最大的那個。他很自然地會想,“我媽是年老色衰了,弟弟的媽,那還是一非主流呢……”
所以他們牙一咬心一橫,不如你早點死掉。你一死,做兒子的就可以即位了,做媽的就是太后了。
韓非結論說:“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
第二,如果人類顯得道德水準比較高,那也是過去而絕不是現在。
古代社會比較美好,先有完美的大同,再有不錯的小康,最終墮落成不堪的當下。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當時的一般觀念。
從某種意義上說,韓非並沒有跟這個基本判斷過不去。他主張的也是一種退化的歷史觀。不過他不是強調古代的道德水準高,而是強調古代的物質生活水平比較高。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五蠹》)
古代人的道德高尚,那是假象,是人均資源剩餘太多的結果。那時男的不用種地,餓了隨手摘點果子就夠吃;女的都不用紡織,打幾隻動物,穿的就都是真皮服裝。遺憾的就是大家太無聊,一到寂寞的夜晚,除了創造人類,實在是沒有什麼追求。所以一個人生五個兒子不算多,每個兒子再各生五個。做爺爺的還健在,二十五個孫子就已經出世了。這樣的繁殖速度,生活資料的生產怎麼跟得上?所以大家就暴露出本來面目,瘋狂地你爭我搶了。
在大家都當強盜耍流氓的時代,你還要玩風格講道德,這就危險了。所以,推行道德而取得成功的,即使古代確實有,但已經完全不能面對當下的現實了。韓非非常形象地把自己身處的時代稱為“急世”,即高節奏的時代,所以絕沒有餘暇停下來等一等靈魂。他說:
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五蠹》)
大意是:如今談仁政,就好像沒有韁繩馬鞭卻想駕馭狂奔的烈馬。換成今天的概念,就是在高速上踩到兩百碼可是方向盤突然沒有了。
至於古代流行過禪讓制,那就更和道德無關了。韓非用非常文學化的筆調形容了堯舜的處境——那時當天子純屬當義工,吃得比豬差,幹得比牛多,辛苦得要死卻連五毛都沒得拿,所以堯舜把天子之位讓給別人,純屬想偷懶,恰恰是人趨利避害的表現。如果那時的天子有今天縣長的待遇,堯舜就不禪讓了。
第三,如果現在還有誰顯得比較有道德,那就把他除掉,以保證上述判斷的正確性。
不管韓非所說的種種人性陰暗面有多麼普遍,也必須看到好人從來都沒絕種。哪怕是像孟子所鼓吹的那種大丈夫,相當之道德高標了,可也仍然是存在的。
對此,韓非當然也不能否認,他的應對是:
若此臣者,不畏重誅,不利重賞,不可以罰禁也,不可以賞使也,此謂之無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奸劫弒臣》)
威武不能屈的人,貧賤不能移的人,富貴不能淫的人,也是不會任由君主擺布的人。這種臣下,存在沒有好處。我鄙視他們,而且要把他們除掉。又說:
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外儲說右上》)
賞他、誇他,他不來勁;罰他、罵他,他沒所謂;這種對威逼利誘一概免疫的人就應該讓他消失。
所以,按照韓非的邏輯來治理,即使人類暫時還沒有壞透,也總是會逐漸走向壞透的。
那麼,怎樣才能讓無限壞的人類,接受無限尊王的事實呢?答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