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在我看來,這種“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局面,與申叔先生過於迷信“激烈”的效用有關。清末民初,乃風雲激盪的時代,志士之“激烈”,其實是常態。若章太炎,其激烈的程度,比劉師培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章太炎從民族主義到無政府主義再到文化保守主義,每一步也都走得很徹底,可時人及後人對於章的“激烈”與“轉彎”並不反感,就因為確信所有這些,均出自章的獨立思考。凝視這些時高時低、忽左忽右的蹣跚腳步,也令人肅然起敬。當然,這與章太炎始終堅守民間立場,不以“激烈”取“功名”有關。
嚴格說來,真正的“激烈”,只適合於永遠的反對派,就像章太炎之守護精神,盯住信仰之火,只管“信念倫理”,而不問能否實現。既想表現“激烈”的姿態,又覬覦官府特供的功名利祿,可就麻煩了。知行完全合一很難,但也不能弄成自家缺什麼,便故意提倡什麼。一邊跟清廷眉來眼去,一邊大談無政府主義,總讓人對學者的尊嚴與誠意產生懷疑。
力求激烈的思維方式,加上出人頭地的欲望和博取功名利祿的渴求,三者攪和在一起,難免一再摔跤。劉師培的大起大落以及連續急轉彎,緣於其將“激烈”當作手段。為激烈而激烈者,一旦時局變遷,再不可能從“激烈”得到好處時,很容易變得比此前的左派還左、右派還右。看多了袖子一甩,又成了另一副模樣的“變臉”,反而懷念起“頑固派”之不肯見風使舵。執著於自己的理想,不屑於為了追求效果而“說一句話也都是達於頂點的議論”,那樣的學人,不管主張革命還是提倡改良,都值得信賴——至於同不同意其觀點,則是另一回事。
1999年1月21日於京北西三旗
《當年遊俠人》 第三部分激烈的好處與壞處(6)
附記
很早就開始注意劉師培了,不只是因申叔先生與北大有特殊因緣,更因其生命歷程體現了近代中國學人的追求與陷阱。可限於學力與資料,一直不敢動筆。50年代以後,劉氏的著作極少重印,除了《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再就是《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收入其《古書疑義舉例補》。大約十年前,我盯上了琉璃廠中國書店機關服務部里那套1936年版的《劉申叔先生遺書》。沒能得手的原因,主要是“水漲船高”:個人經濟能力的提高,一直沒能趕上古書漲價的速度。聽說揚州大學早有整理出版劉師培文集的計劃,不知何故,至今尚未問世。近年,終於陸續收有《劉師培論學論政》(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劉師培辛亥前文選》(三聯書店,1998年)等書,總算可以做點研究了。可開筆極不順利,幾次廢書長嘆:如此才學,如此見識,落得如此下場,需要師友再三為其失節辯解,實在令人難堪。記得劉君流寓四川時有《書揚雄傳後》詩云:“雄志本淡泊,何至工獻諛”;“宋儒作苛論,此意無乃拘”。我既沒宋儒那麼嚴苛,也沒申叔先生這般通脫,唯一可以比附的是結尾四句:“吾讀揚子書,思訪揚子居,斯人今則亡,弔古空躊躇。”(《劉申叔遺書》1932頁)
(原刊《東方文化》1999年2期)注釋
[1]黎錦熙:《劉申叔先生遺書序》,《劉申叔遺書》27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2]馮自由:《記劉光漢變節始末》,《革命逸事》第2集21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3]錢玄同:《劉申叔先生遺書序》,《劉申叔遺書》28頁。
[4]同上。
[5]蔡元培:《劉君申叔事略》,《劉申叔遺書》18頁。
[6]方光華:《劉師培評傳》106頁,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7]黃侃:《先師劉君小祥奠文》,《黃季剛詩文鈔》61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8]劉師培:《甲辰年自述詩》,初刊1904年9月7日至12日《警鐘日報》,收入李妙根編《劉師培論學論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9]朱維錚:《劉師培論學論政序》,見《劉師培論學論政》。
[10]張繼:《劉申叔先生遺書序》,《劉申叔遺書》26頁。
[11]汪東:《劉申叔先生遺書序》,《劉申叔遺書》26頁。
[12]《魯迅全集》第11卷351頁。
[13]參見馮自由《記劉光漢變節始末》和陶成章《浙案紀略》(見中華書局1986年版《陶成章集》)。
[14]《上端方書》,《劉師培辛亥前文選》95頁,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15]《清末革命史料之新發現——劉師培與端方書》,初刊《大公報》1934年11月2日《史地周刊》第7期,後收入中華書局1981年版《洪業論學集》。
[16]參見《洪業論學集》130頁。
[17]黃侃:《申叔師與端方書題記》,《學術集林》卷一,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8月。
[18]黃侃:《始聞劉先生凶信為位而哭表哀以詩》,《劉申叔遺書》24頁。
[19]《黃季剛墓志銘》,《章太炎全集》第5卷260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倫理教科書》第一冊二十三課,《劉申叔遺書》2038頁。
[21]《倫理教科書》第二冊三十三課,《劉申叔遺書》2069頁。
嚴格說來,真正的“激烈”,只適合於永遠的反對派,就像章太炎之守護精神,盯住信仰之火,只管“信念倫理”,而不問能否實現。既想表現“激烈”的姿態,又覬覦官府特供的功名利祿,可就麻煩了。知行完全合一很難,但也不能弄成自家缺什麼,便故意提倡什麼。一邊跟清廷眉來眼去,一邊大談無政府主義,總讓人對學者的尊嚴與誠意產生懷疑。
力求激烈的思維方式,加上出人頭地的欲望和博取功名利祿的渴求,三者攪和在一起,難免一再摔跤。劉師培的大起大落以及連續急轉彎,緣於其將“激烈”當作手段。為激烈而激烈者,一旦時局變遷,再不可能從“激烈”得到好處時,很容易變得比此前的左派還左、右派還右。看多了袖子一甩,又成了另一副模樣的“變臉”,反而懷念起“頑固派”之不肯見風使舵。執著於自己的理想,不屑於為了追求效果而“說一句話也都是達於頂點的議論”,那樣的學人,不管主張革命還是提倡改良,都值得信賴——至於同不同意其觀點,則是另一回事。
1999年1月21日於京北西三旗
《當年遊俠人》 第三部分激烈的好處與壞處(6)
附記
很早就開始注意劉師培了,不只是因申叔先生與北大有特殊因緣,更因其生命歷程體現了近代中國學人的追求與陷阱。可限於學力與資料,一直不敢動筆。50年代以後,劉氏的著作極少重印,除了《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再就是《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收入其《古書疑義舉例補》。大約十年前,我盯上了琉璃廠中國書店機關服務部里那套1936年版的《劉申叔先生遺書》。沒能得手的原因,主要是“水漲船高”:個人經濟能力的提高,一直沒能趕上古書漲價的速度。聽說揚州大學早有整理出版劉師培文集的計劃,不知何故,至今尚未問世。近年,終於陸續收有《劉師培論學論政》(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劉師培辛亥前文選》(三聯書店,1998年)等書,總算可以做點研究了。可開筆極不順利,幾次廢書長嘆:如此才學,如此見識,落得如此下場,需要師友再三為其失節辯解,實在令人難堪。記得劉君流寓四川時有《書揚雄傳後》詩云:“雄志本淡泊,何至工獻諛”;“宋儒作苛論,此意無乃拘”。我既沒宋儒那麼嚴苛,也沒申叔先生這般通脫,唯一可以比附的是結尾四句:“吾讀揚子書,思訪揚子居,斯人今則亡,弔古空躊躇。”(《劉申叔遺書》1932頁)
(原刊《東方文化》1999年2期)注釋
[1]黎錦熙:《劉申叔先生遺書序》,《劉申叔遺書》27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2]馮自由:《記劉光漢變節始末》,《革命逸事》第2集21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3]錢玄同:《劉申叔先生遺書序》,《劉申叔遺書》28頁。
[4]同上。
[5]蔡元培:《劉君申叔事略》,《劉申叔遺書》18頁。
[6]方光華:《劉師培評傳》106頁,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7]黃侃:《先師劉君小祥奠文》,《黃季剛詩文鈔》61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8]劉師培:《甲辰年自述詩》,初刊1904年9月7日至12日《警鐘日報》,收入李妙根編《劉師培論學論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9]朱維錚:《劉師培論學論政序》,見《劉師培論學論政》。
[10]張繼:《劉申叔先生遺書序》,《劉申叔遺書》26頁。
[11]汪東:《劉申叔先生遺書序》,《劉申叔遺書》26頁。
[12]《魯迅全集》第11卷351頁。
[13]參見馮自由《記劉光漢變節始末》和陶成章《浙案紀略》(見中華書局1986年版《陶成章集》)。
[14]《上端方書》,《劉師培辛亥前文選》95頁,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15]《清末革命史料之新發現——劉師培與端方書》,初刊《大公報》1934年11月2日《史地周刊》第7期,後收入中華書局1981年版《洪業論學集》。
[16]參見《洪業論學集》130頁。
[17]黃侃:《申叔師與端方書題記》,《學術集林》卷一,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8月。
[18]黃侃:《始聞劉先生凶信為位而哭表哀以詩》,《劉申叔遺書》24頁。
[19]《黃季剛墓志銘》,《章太炎全集》第5卷260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倫理教科書》第一冊二十三課,《劉申叔遺書》2038頁。
[21]《倫理教科書》第二冊三十三課,《劉申叔遺書》20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