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即便如此,劉君的“激烈論”出現最早,闡發精到,更值得注意。在劉君看來,“激烈”的好處有三。第一點“無所顧忌”,大概沒有人不同意:大約天下的人,最難的是不怕死。到了不怕死,無論什麼事件,都可以做出來。所以古時候的大刺客、大遊俠、大盜、大奸,都是出來拼命做事情的。但是這一種人,都是激烈派,不是平和派。[33]
第二呢?曰“實行破壞”。“天下的事情,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故倡言破壞的激烈派,比主張建設的平和派更有價值,更有可能“做空前絕後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以論證的徹底性而言,第二點已經有些不太完滿,可還說得過去。第三個好處,乃有利於“鼓動人民”。如此策略化的考慮,很可能引起今人的反感。但對於劉師培來說,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這一種著書、出版、演說的人,宗旨也要激烈。”為什麼?理由很簡單:“激烈方能使人感動,並發生影響。”不談“宗旨”之是非,只講“激烈”方能動人,雖能奏效,終非大道。起碼我對劉師培的以下議論不以為然:現在的人,宗旨既然激烈,就是做一部書,說一句話也都是達於頂點的議論,共那一種平和人不同。[34]為了追求效果,不惜扭曲思路,儘量把話說滿說絕,“達於頂點”,確實是雄辯家的不二法門。可對於學者或負責任的政治家來說,此乃大忌,因其很容易為追求“掌聲鼓勵”而放棄“基本立場”,以致令人懷疑其立說的真誠。
像劉師培這樣學有淵源而又聰明絕頂,連“降表”都能寫得眉飛色舞的大才子,同一件事,說正說反易如反掌,而且都能“自圓其說”。文章寫得太容易了,隨意揮灑才情的結果,“立說”成了純粹的“技巧”,不再關涉“心智”與“良知”。讀單篇文章,你會覺得有道理,起碼也是自成一家之言。可把眾多文章放在一起,你會因其立說歧異而眼花繚亂。不要說時間略有參差,即便同一時期,也都是自家文章里便已“眾聲喧譁”。不是作者思路不清,而是面對不同對象“應機說法”,而且“說一句話也都是達於頂點”。因此,眾多擲地有聲的豪言、雋語擱在一起,原先小小的裂縫,也都變得無法彌合。
才思枯竭者一旦投機取巧,很容易因捉襟見肘而備受指責。才學豐厚者則不一樣,說圓說扁都有學理依據,除非你做“誅心之論”,否則只能承認各有宗旨。舉個例,1907年,正熱衷無政府主義的劉師培,撰寫了《人類均力說》,稱實現“均力主義”的社會,年逾二十者統一排工:二十一歲築路,二十二歲開礦伐木,二十三至二十六歲築室,二十七至三十歲製造鐵器、陶器及雜物,三十一歲至三十六歲紡織及製衣,三十七至四十歲蒸飪,四十一至四十五歲運輸貨物,四十六至五十歲為工技師及醫師。五十歲後呢?一律從事教育工作。不必追問三十制陶、四十蒸飪、五十任教的理由,烏托邦的魅力,並不因具體設計的不合理而該被肆意嘲笑。我不滿意的是,劉師培在設計理想社會的同時,還要賣弄其熟讀經書的長處:至於有妨學業,則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通一經,而伊尹躬耕,傅說版築,均學為王佐,非工事無妨學業之證乎?[35]“古之學者耕且養”,這沒錯;可以此論證學術不必專門鑽研,這像四代傳經、家學淵源的人說的嗎?
劉師培論學,歷來祖述戴東原,在很多詩文里表示過無比景仰之心。1905年的《讀書隨筆·孔門論學之旨》稱:若夫漢儒說經,稽古二字,釋以三萬言,則博而不約(近世經學家亦蹈此失);陸王末流,自矜頓悟,束書不觀,則約而不博。博而且約,其唯朱紫陽、戴東原乎?[36]同年,劉還撰寫了《東原學案序》和包括戴震在內的《六儒頌》;1906年,意猶未盡的劉師培,又有《戴震傳》問世;1907年發表的《論近世文學之變遷》、《近儒學術統系論》、《清儒得失論》和《近代漢學變遷論》等文,隨處可見對於東原學問的高度讚賞。同年10月間出版的《天義報》第八、九、十卷合冊上,申叔發表《非六子論》,轉而清算“顧黃王顏江戴”等“近世巨儒”:昔讀其書,輒心儀其說,以為救民以言,莫六子若。由今觀之,則亂政敗俗蠹民,亦莫若六子。[37]為什麼一夜之間,戴震等原本有大功於世的“巨儒”,一滑而為“亂政敗俗蠹民”的罪人,理由很簡單,申叔已經改信無政府主義,故:凡舊說之涉及人治者,稍加採擇,無一不足以殃民。而近世學士所交稱者,則為六子之書,故明著其弊,以醒群迷,使無識之流,不得托前人之說之(以)自飾。即他說之近於六子者,亦可援此證彼,以闡其非。[38]這是典型的劉氏筆法,盡棄前學與投誠新說,二者相得益彰。由頂禮膜拜到肆意譏諷,只是一念之差。日後還會把話說回來,可眼下只好拿“前學”當墊腳石了——以大批判開路,表明改換門庭確實出於真心。
尹炎武在批評劉師培“雖淵靜好書,而心實內熱”時,稱其:“時乃盡棄所學,以詭隨流俗,以致晚節末路,不能自脫,傷哉!”[39]這話大致在理,可必須略作修正:劉君之不時“盡棄所學”,不是追隨流俗,而是希望走在時代前面。上升下降、左衝右突、南轉北向,劉君的變化速度極快,不只一步到位,而且有所發揮,真的是“矯枉過正”。過於追求戲劇性效果,這與其說是現代政治家的思路,不如說更像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游士。可惜,晚清雖也是社會大轉折時代,畢竟不同於處士橫議、立談可取卿相的先秦。不斷地“腦筋急轉彎”,一步錯,步步錯,真不知錯過了多少好時光。
第二呢?曰“實行破壞”。“天下的事情,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故倡言破壞的激烈派,比主張建設的平和派更有價值,更有可能“做空前絕後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以論證的徹底性而言,第二點已經有些不太完滿,可還說得過去。第三個好處,乃有利於“鼓動人民”。如此策略化的考慮,很可能引起今人的反感。但對於劉師培來說,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這一種著書、出版、演說的人,宗旨也要激烈。”為什麼?理由很簡單:“激烈方能使人感動,並發生影響。”不談“宗旨”之是非,只講“激烈”方能動人,雖能奏效,終非大道。起碼我對劉師培的以下議論不以為然:現在的人,宗旨既然激烈,就是做一部書,說一句話也都是達於頂點的議論,共那一種平和人不同。[34]為了追求效果,不惜扭曲思路,儘量把話說滿說絕,“達於頂點”,確實是雄辯家的不二法門。可對於學者或負責任的政治家來說,此乃大忌,因其很容易為追求“掌聲鼓勵”而放棄“基本立場”,以致令人懷疑其立說的真誠。
像劉師培這樣學有淵源而又聰明絕頂,連“降表”都能寫得眉飛色舞的大才子,同一件事,說正說反易如反掌,而且都能“自圓其說”。文章寫得太容易了,隨意揮灑才情的結果,“立說”成了純粹的“技巧”,不再關涉“心智”與“良知”。讀單篇文章,你會覺得有道理,起碼也是自成一家之言。可把眾多文章放在一起,你會因其立說歧異而眼花繚亂。不要說時間略有參差,即便同一時期,也都是自家文章里便已“眾聲喧譁”。不是作者思路不清,而是面對不同對象“應機說法”,而且“說一句話也都是達於頂點”。因此,眾多擲地有聲的豪言、雋語擱在一起,原先小小的裂縫,也都變得無法彌合。
才思枯竭者一旦投機取巧,很容易因捉襟見肘而備受指責。才學豐厚者則不一樣,說圓說扁都有學理依據,除非你做“誅心之論”,否則只能承認各有宗旨。舉個例,1907年,正熱衷無政府主義的劉師培,撰寫了《人類均力說》,稱實現“均力主義”的社會,年逾二十者統一排工:二十一歲築路,二十二歲開礦伐木,二十三至二十六歲築室,二十七至三十歲製造鐵器、陶器及雜物,三十一歲至三十六歲紡織及製衣,三十七至四十歲蒸飪,四十一至四十五歲運輸貨物,四十六至五十歲為工技師及醫師。五十歲後呢?一律從事教育工作。不必追問三十制陶、四十蒸飪、五十任教的理由,烏托邦的魅力,並不因具體設計的不合理而該被肆意嘲笑。我不滿意的是,劉師培在設計理想社會的同時,還要賣弄其熟讀經書的長處:至於有妨學業,則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通一經,而伊尹躬耕,傅說版築,均學為王佐,非工事無妨學業之證乎?[35]“古之學者耕且養”,這沒錯;可以此論證學術不必專門鑽研,這像四代傳經、家學淵源的人說的嗎?
劉師培論學,歷來祖述戴東原,在很多詩文里表示過無比景仰之心。1905年的《讀書隨筆·孔門論學之旨》稱:若夫漢儒說經,稽古二字,釋以三萬言,則博而不約(近世經學家亦蹈此失);陸王末流,自矜頓悟,束書不觀,則約而不博。博而且約,其唯朱紫陽、戴東原乎?[36]同年,劉還撰寫了《東原學案序》和包括戴震在內的《六儒頌》;1906年,意猶未盡的劉師培,又有《戴震傳》問世;1907年發表的《論近世文學之變遷》、《近儒學術統系論》、《清儒得失論》和《近代漢學變遷論》等文,隨處可見對於東原學問的高度讚賞。同年10月間出版的《天義報》第八、九、十卷合冊上,申叔發表《非六子論》,轉而清算“顧黃王顏江戴”等“近世巨儒”:昔讀其書,輒心儀其說,以為救民以言,莫六子若。由今觀之,則亂政敗俗蠹民,亦莫若六子。[37]為什麼一夜之間,戴震等原本有大功於世的“巨儒”,一滑而為“亂政敗俗蠹民”的罪人,理由很簡單,申叔已經改信無政府主義,故:凡舊說之涉及人治者,稍加採擇,無一不足以殃民。而近世學士所交稱者,則為六子之書,故明著其弊,以醒群迷,使無識之流,不得托前人之說之(以)自飾。即他說之近於六子者,亦可援此證彼,以闡其非。[38]這是典型的劉氏筆法,盡棄前學與投誠新說,二者相得益彰。由頂禮膜拜到肆意譏諷,只是一念之差。日後還會把話說回來,可眼下只好拿“前學”當墊腳石了——以大批判開路,表明改換門庭確實出於真心。
尹炎武在批評劉師培“雖淵靜好書,而心實內熱”時,稱其:“時乃盡棄所學,以詭隨流俗,以致晚節末路,不能自脫,傷哉!”[39]這話大致在理,可必須略作修正:劉君之不時“盡棄所學”,不是追隨流俗,而是希望走在時代前面。上升下降、左衝右突、南轉北向,劉君的變化速度極快,不只一步到位,而且有所發揮,真的是“矯枉過正”。過於追求戲劇性效果,這與其說是現代政治家的思路,不如說更像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游士。可惜,晚清雖也是社會大轉折時代,畢竟不同於處士橫議、立談可取卿相的先秦。不斷地“腦筋急轉彎”,一步錯,步步錯,真不知錯過了多少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