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在1905年撰寫的《倫理教科書》中,劉師培也曾特別強調“良知”的作用,尤其是認定其足以“振作士民之氣節”:凡良知學派立說,咸近於唯心,故陽明之徒,多物我齊觀,死生平等,不為外欲所移,亦不為威權所惕,而濟民濟世所益尤多。[20]正人必先正己,提倡氣節與自我修養,二者密不可分。故劉君由注重社會公德的“說良知”,轉入著眼於個人修養的“論潔身”:
若激其有恥之心(《中庸》言:“知恥近乎勇。”蓋知恥則有決斷,有決斷則知所去舍。),長其淡泊之志(諸葛亮曰:“淡泊以明志。”),庶乎可以潔身矣。然身之當潔,約有三端:一曰不惑於利……二曰不惑於勢……三曰不惑於嗜欲。[21]對於意志不太堅強的人來說,“淡泊以明志”,談何容易!劉君何嘗不想“明志”,只是抵禦不了“利”、“勢”、“嗜欲”的誘惑。1908年春,蓄意“投誠”清廷的劉師培,得便為《國粹學報》三周年寫了以下祝辭:昔虞卿棄相,窮愁著書;子云草玄,寂寞自守。不以學術為適時之具,斯能自成一家言。蓋舍祿言學,其業斯精;以學殉時,於道乃絀。[22]思路很清楚,表達也很精當,可“說了等於白說”。撰寫此文,劉君總不會是為了自我解嘲吧:剛剛上過“弭亂十策”,怎好意思侈談“舍祿言學”與“寂寞自守”?
對於劉師培的失節,蔡元培曾極力為其開脫,如稱“有小人乘間運動何震,劫持君為端方用”;“君忽為楊度等所勾引,加入籌安會”[23]。將過失推給惡婦或庸友,這倒是與劉師培的思路一致。在《與端方書》中,劉師培稱其誤入“排滿”之歧途,也是被友人脅迫:先是蔡元培設暗殺會於上海,“迫師培入會”;繼而孫文創立同盟會於東京,“蔡元培、黃興又以入會相誘脅”。可在我看來,將自家過失全都推給別人,並非大丈夫的作為。況且,《倫理教科書》在“論潔身”時,有如下妙語,已經堵絕了自身的退路:
要而論之,不能潔身,咎在己而不在物(蓋己身先不正,斯為外物所移)[2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劉君之失節,確實“咎在己而不在物”。故我同意前人的意見,劉的失誤,很大程度應歸咎於其“不能忘情爵秩”[25]、“好異矜奇,悁急近利”[26]、“雖淵靜好書,而心實內熱”[27]。值得一提的是,劉、尹二文均身心並論,將申叔先生過於強烈的個人慾望,與其多病、早逝聯繫起來。而這,正是蔡元培將“不為外緣所擾”與“康強其身”掛鉤的本意。
《當年遊俠人》 第三部分激烈的好處與壞處(4)
以醉心功名利祿來批評歷史人物,在當代學界實在顯得落伍。可理論一深奧,越說越複雜,也有穿鑿附會的危險,反而掩蓋了本來一眼就能看穿的原始衝動。比如,個人慾望以及精心算計,如何規定著某些初看相當光明正大的選擇。即如時賢對於劉師培之拋棄純粹漢學的家學,而取“通儒”的姿態,大都極為讚賞。我不否認劉君這一選擇蘊涵著時代學術的發展趨向,值得大力表彰。我想說的是,即便在確定學術方向上,劉君也是精心計算,且其中不乏媚俗以博功名的個人慾望。
發表於1907年的《清儒得失論》中,有這麼一句“得道之語”:“夫考證詞章之學,挾以依人,僅身伺倡優之列;一言經濟,則位列賓師。世之飾巧智以逐浮利者,孰不樂從魏、包之後乎?”這種學術思路背後的“成本計算”,上不了台面,論者一般不會涉及。對清學發展了如指掌、對儒生心思洞若燭火的劉師培,在古今文及漢宋學之爭中,為了剝奪“經世之學”的道德優越感,將讀書人心知肚明但又不好直接說穿的謎底,和盤托出:要之,純漢學者,率多高隱。金石校勘之流,雖已趨奔競,然立身行己,猶不至盪檢踰閑。及工於詞章者,則外飾倨傲之行,中懷鄙佞之實,酒食會同,唯利是逐。況經世之學,假高名以營利;義理之學,借道德以沽名。卑者視為利祿之途,高者用為利權之餌。外逞匡時化俗之談,然實不副名,反躬自思,亦必啞然失笑(唯包世臣稍近有用)。是則托“兼愛”名,而博“為我”之實益。[28]談“義理”者,未必都是“借道德以沽名”;講“經世”者,更不能一概歸諸“假高名以營利”。但有一點,劉師培看得很準:備受當局關注的思路、話題、領域、學科,容易獲取功名利祿,因而也就更能吸引“從業人員”。選擇冷門話題的,很少奔競之徒;集合在顯學旗幟下的,則不乏欺世盜名者。劉氏的這一判斷,大致不差。
可“以史為鑑”者,既鑒人,也鑒己;既警世,亦自勵。以漢學為根基的劉師培,之所以突然間轉入“經世之學”,是否也是意識到“純漢學者”,最多只能“伺倡優之列”?不滿足於“高隱”的劉氏,於是不失時機地大談“經濟”?世人往往假定,學者之選擇“議政”或“從政”,必定基於安邦治國的雄才大略與拯世濟民的菩薩心腸,故道德境界無可挑剔。萬一失足落馬,那也是“動機”與“效果”難得統一,可以諒解。其實不一定。也有隱藏強烈的個人慾望、經過精心算計的“壯士”,借用劉師培頗為刻毒的說法,這才叫“托‘兼愛’名,而博‘為我’之實益”[29]。
若激其有恥之心(《中庸》言:“知恥近乎勇。”蓋知恥則有決斷,有決斷則知所去舍。),長其淡泊之志(諸葛亮曰:“淡泊以明志。”),庶乎可以潔身矣。然身之當潔,約有三端:一曰不惑於利……二曰不惑於勢……三曰不惑於嗜欲。[21]對於意志不太堅強的人來說,“淡泊以明志”,談何容易!劉君何嘗不想“明志”,只是抵禦不了“利”、“勢”、“嗜欲”的誘惑。1908年春,蓄意“投誠”清廷的劉師培,得便為《國粹學報》三周年寫了以下祝辭:昔虞卿棄相,窮愁著書;子云草玄,寂寞自守。不以學術為適時之具,斯能自成一家言。蓋舍祿言學,其業斯精;以學殉時,於道乃絀。[22]思路很清楚,表達也很精當,可“說了等於白說”。撰寫此文,劉君總不會是為了自我解嘲吧:剛剛上過“弭亂十策”,怎好意思侈談“舍祿言學”與“寂寞自守”?
對於劉師培的失節,蔡元培曾極力為其開脫,如稱“有小人乘間運動何震,劫持君為端方用”;“君忽為楊度等所勾引,加入籌安會”[23]。將過失推給惡婦或庸友,這倒是與劉師培的思路一致。在《與端方書》中,劉師培稱其誤入“排滿”之歧途,也是被友人脅迫:先是蔡元培設暗殺會於上海,“迫師培入會”;繼而孫文創立同盟會於東京,“蔡元培、黃興又以入會相誘脅”。可在我看來,將自家過失全都推給別人,並非大丈夫的作為。況且,《倫理教科書》在“論潔身”時,有如下妙語,已經堵絕了自身的退路:
要而論之,不能潔身,咎在己而不在物(蓋己身先不正,斯為外物所移)[2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劉君之失節,確實“咎在己而不在物”。故我同意前人的意見,劉的失誤,很大程度應歸咎於其“不能忘情爵秩”[25]、“好異矜奇,悁急近利”[26]、“雖淵靜好書,而心實內熱”[27]。值得一提的是,劉、尹二文均身心並論,將申叔先生過於強烈的個人慾望,與其多病、早逝聯繫起來。而這,正是蔡元培將“不為外緣所擾”與“康強其身”掛鉤的本意。
《當年遊俠人》 第三部分激烈的好處與壞處(4)
以醉心功名利祿來批評歷史人物,在當代學界實在顯得落伍。可理論一深奧,越說越複雜,也有穿鑿附會的危險,反而掩蓋了本來一眼就能看穿的原始衝動。比如,個人慾望以及精心算計,如何規定著某些初看相當光明正大的選擇。即如時賢對於劉師培之拋棄純粹漢學的家學,而取“通儒”的姿態,大都極為讚賞。我不否認劉君這一選擇蘊涵著時代學術的發展趨向,值得大力表彰。我想說的是,即便在確定學術方向上,劉君也是精心計算,且其中不乏媚俗以博功名的個人慾望。
發表於1907年的《清儒得失論》中,有這麼一句“得道之語”:“夫考證詞章之學,挾以依人,僅身伺倡優之列;一言經濟,則位列賓師。世之飾巧智以逐浮利者,孰不樂從魏、包之後乎?”這種學術思路背後的“成本計算”,上不了台面,論者一般不會涉及。對清學發展了如指掌、對儒生心思洞若燭火的劉師培,在古今文及漢宋學之爭中,為了剝奪“經世之學”的道德優越感,將讀書人心知肚明但又不好直接說穿的謎底,和盤托出:要之,純漢學者,率多高隱。金石校勘之流,雖已趨奔競,然立身行己,猶不至盪檢踰閑。及工於詞章者,則外飾倨傲之行,中懷鄙佞之實,酒食會同,唯利是逐。況經世之學,假高名以營利;義理之學,借道德以沽名。卑者視為利祿之途,高者用為利權之餌。外逞匡時化俗之談,然實不副名,反躬自思,亦必啞然失笑(唯包世臣稍近有用)。是則托“兼愛”名,而博“為我”之實益。[28]談“義理”者,未必都是“借道德以沽名”;講“經世”者,更不能一概歸諸“假高名以營利”。但有一點,劉師培看得很準:備受當局關注的思路、話題、領域、學科,容易獲取功名利祿,因而也就更能吸引“從業人員”。選擇冷門話題的,很少奔競之徒;集合在顯學旗幟下的,則不乏欺世盜名者。劉氏的這一判斷,大致不差。
可“以史為鑑”者,既鑒人,也鑒己;既警世,亦自勵。以漢學為根基的劉師培,之所以突然間轉入“經世之學”,是否也是意識到“純漢學者”,最多只能“伺倡優之列”?不滿足於“高隱”的劉氏,於是不失時機地大談“經濟”?世人往往假定,學者之選擇“議政”或“從政”,必定基於安邦治國的雄才大略與拯世濟民的菩薩心腸,故道德境界無可挑剔。萬一失足落馬,那也是“動機”與“效果”難得統一,可以諒解。其實不一定。也有隱藏強烈的個人慾望、經過精心算計的“壯士”,借用劉師培頗為刻毒的說法,這才叫“托‘兼愛’名,而博‘為我’之實益”[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