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即便作者真有所本,必定也是不實的傳聞。查北京大學教員檔案,在劉師培去世前一個多月,黃侃便已辭去北大的教職,轉赴武昌任教去了。得到劉師死訊,黃侃先是以詩誌哀,後又撰《先師劉君小祥奠文》,述及北京重逢以及別離的經過:我滯幽都,數得相見,敬佩之深,改從北面。夙好文字,經術誠疏,自值夫子,始辨津塗。肺疾纏綿,知君不永,欲慰無辭,心焉耿耿。我歸武昌,未及辭別,曾不經時,遂成永訣。始聞凶信,以詩表哀,恩德莫稱,臨文徘徊。[7]“未及辭別”故“遂成永訣”的黃侃,不可能分身來京傾聽劉師培的臨終懺悔,這點毫無疑問。不過,只提供黃侃不在現場的證據,最多說明方著考證有誤;我更想說的是,依劉師培的個性及一貫行事風格,很可能“有怨”,但“無悔”——尤其不會追悔其曾經積極“問政”。
《當年遊俠人》 第三部分激烈的好處與壞處(2)
“論學而不問政”,既非劉師培本人所願,甚至也不是其家族的傳統。四代治經,不等於有意遠離政治、拒絕仕宦,只是時運不濟而已。才情橫溢、心高氣傲的劉師培,不會滿足於皓首窮經,關於這點,讀讀《甲辰年自述詩》就能明白。“飛騰無術儒冠誤,寂寞青溪處士家”;“一劍蒼茫天外倚,風雲壯志肯消磨”——既壯懷激烈,又利慾薰心,二者密不可分[8]。朱維錚先生說得沒錯,少年得志且欲望強烈的劉師培,絕緣於革命思潮,則必定結緣於清朝統治,而絕不會“遠離政治”。因為,在中國的現實處境中,固守書齋,意味著遠離功名利祿,老死南窗之下。而這絕非劉師培的志趣。另外,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能夠敏感於時代潮流,“不僅趨時,而且超前”,提出種種即便時過境遷便煙消雲散的激進主張,引起公眾的注意,在思想史上留下痕跡,這也是一種獲得成功的“訣竅”。如今,劉君留下一大堆五花八門變幻莫測的論學兼論政的文字,“或許他作為純學者還達不到這樣的成就”[9]。因此,對於蔡元培的惋惜,朱氏表示不以為然。
我想替蔡先生略作申辯。首先,“委身學術”,並不一定意味著“固守家法”或“遠離政治”。清末民初幾乎所有的大學者、大文人,都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蔡元培本人更是如此。其次,蔡先生所說的“外緣所擾”,大概不是指關注國家命運,而是汲汲於社會的承認——說白了,就是世人很難忘懷的“功名利祿”。再次,對於劉師培的惋惜,所有的友人及崇拜者,都是指向其“失節”,而不是其“問政”。古往今來,問政兼論學的文人學者很多,並非都像劉師培那樣,落到被世人嘲罵的地步。
一句話,作為大學者,劉師培的陷落,並非因其“問政”的激情,而是因其介入社會的心態及手段。
二、“偵心探龍”的手段
30年代中,張繼、汪東各自為《劉申叔先生遺書》作序,其時“籌安會六君子”惡名猶在,故二人均主要為劉君之依附袁世凱復辟帝制辯解。前者稱“參政京師,卒為佞人牽引,其出處進退之間,頗遭譏議,要非其本懷,未足以為深病也”[10],這還只是推卸責任;後者的辯解更有趣:夫袁氏盜國,與胡虜華夏,則有間矣。申叔明春秋夷夏之防,嚴建衛種族之辨,激揚士氣,以文字為義師先聲,其功實與章君胡汪相伯仲。[11]言下之意,劉君早年提倡“光復漢族”的大功,可以抵消其“復辟帝制”的小過。依汪君的意見,功過的大小,取決於涉及的物件:“種族革命”的重要性,遠在“政體變更”之上。且不論種族、政體孰輕孰重,單是只講劉君的“光漢”,而不提其淪為清廷密探,便知此乃出於友情的“曲為辯解”。
汪東出於好意,重提劉師培的反清活動。可實際效果則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劉君一生失誤多多,有牽涉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有只是具體認識的問題。比如,常為人詬罵的主編《國故》月刊以對抗新文化運動,便屬於文化觀念的差異。依附袁世凱,撰寫《君政復古論》、《聯邦駁議》等,性質自是嚴重多了,但仍有“政見不同”可做託詞。唯獨由反清義士一轉而為清廷密探,單從思想文化立場,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只能歸結於個人的心術與德操。在我看來,劉師培一生最大的失誤,正是由一代大儒淪落為“偵心探龍”——如此惡謔的綽號,乃魯迅1918年7月致錢玄同信中提出的[12]。錢、魯二君,與劉師培的交誼深淺有別,但都推崇其為學而鄙薄其為人,尤其不能原諒其充當清廷密探這一下賤的舉措。
事情的大概經過是這樣的:1907年末,正熱衷於宣傳無政府主義的劉師培,突然隨妻子何震回國,向兩江總督端方獻“弭亂十策”。次年2月,重返東京的劉氏夫婦,政治態度更趨激烈,力主“顛覆人治,實現共產”。這期間,因提議改組同盟會並謀奪領導權不成,漸有異志,再加上因事與章太炎、陶成章等大起衝突,於是“外恨黨人,內懼艷妻,遂不得不鋌而走險,始真為江督端方之偵探矣”。歸國後的劉師培,邀功心切,聽說被通緝的陶成章自南洋歸來,“日與兩江督標中軍官米占元往各碼頭查探成章行蹤”,久之不得,難以復命,又乘革命黨人不備,參加其秘密集會,終於密告成功[13]。此事固然可鄙,但更令人寒心的是,其時劉君正滿腔熱情地宣傳“最最新潮”的無政府主義!以前還以為是1908年10月因《衡報》被禁才“鋌而走險”,故章太炎、蔡元培都盡力為其“一時糊塗”辯解;《與端方書》以及所附“弭亂十策”的披露,則表明劉君前一年歸國時便已“打通關節”。
《當年遊俠人》 第三部分激烈的好處與壞處(2)
“論學而不問政”,既非劉師培本人所願,甚至也不是其家族的傳統。四代治經,不等於有意遠離政治、拒絕仕宦,只是時運不濟而已。才情橫溢、心高氣傲的劉師培,不會滿足於皓首窮經,關於這點,讀讀《甲辰年自述詩》就能明白。“飛騰無術儒冠誤,寂寞青溪處士家”;“一劍蒼茫天外倚,風雲壯志肯消磨”——既壯懷激烈,又利慾薰心,二者密不可分[8]。朱維錚先生說得沒錯,少年得志且欲望強烈的劉師培,絕緣於革命思潮,則必定結緣於清朝統治,而絕不會“遠離政治”。因為,在中國的現實處境中,固守書齋,意味著遠離功名利祿,老死南窗之下。而這絕非劉師培的志趣。另外,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能夠敏感於時代潮流,“不僅趨時,而且超前”,提出種種即便時過境遷便煙消雲散的激進主張,引起公眾的注意,在思想史上留下痕跡,這也是一種獲得成功的“訣竅”。如今,劉君留下一大堆五花八門變幻莫測的論學兼論政的文字,“或許他作為純學者還達不到這樣的成就”[9]。因此,對於蔡元培的惋惜,朱氏表示不以為然。
我想替蔡先生略作申辯。首先,“委身學術”,並不一定意味著“固守家法”或“遠離政治”。清末民初幾乎所有的大學者、大文人,都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蔡元培本人更是如此。其次,蔡先生所說的“外緣所擾”,大概不是指關注國家命運,而是汲汲於社會的承認——說白了,就是世人很難忘懷的“功名利祿”。再次,對於劉師培的惋惜,所有的友人及崇拜者,都是指向其“失節”,而不是其“問政”。古往今來,問政兼論學的文人學者很多,並非都像劉師培那樣,落到被世人嘲罵的地步。
一句話,作為大學者,劉師培的陷落,並非因其“問政”的激情,而是因其介入社會的心態及手段。
二、“偵心探龍”的手段
30年代中,張繼、汪東各自為《劉申叔先生遺書》作序,其時“籌安會六君子”惡名猶在,故二人均主要為劉君之依附袁世凱復辟帝制辯解。前者稱“參政京師,卒為佞人牽引,其出處進退之間,頗遭譏議,要非其本懷,未足以為深病也”[10],這還只是推卸責任;後者的辯解更有趣:夫袁氏盜國,與胡虜華夏,則有間矣。申叔明春秋夷夏之防,嚴建衛種族之辨,激揚士氣,以文字為義師先聲,其功實與章君胡汪相伯仲。[11]言下之意,劉君早年提倡“光復漢族”的大功,可以抵消其“復辟帝制”的小過。依汪君的意見,功過的大小,取決於涉及的物件:“種族革命”的重要性,遠在“政體變更”之上。且不論種族、政體孰輕孰重,單是只講劉君的“光漢”,而不提其淪為清廷密探,便知此乃出於友情的“曲為辯解”。
汪東出於好意,重提劉師培的反清活動。可實際效果則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劉君一生失誤多多,有牽涉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有只是具體認識的問題。比如,常為人詬罵的主編《國故》月刊以對抗新文化運動,便屬於文化觀念的差異。依附袁世凱,撰寫《君政復古論》、《聯邦駁議》等,性質自是嚴重多了,但仍有“政見不同”可做託詞。唯獨由反清義士一轉而為清廷密探,單從思想文化立場,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只能歸結於個人的心術與德操。在我看來,劉師培一生最大的失誤,正是由一代大儒淪落為“偵心探龍”——如此惡謔的綽號,乃魯迅1918年7月致錢玄同信中提出的[12]。錢、魯二君,與劉師培的交誼深淺有別,但都推崇其為學而鄙薄其為人,尤其不能原諒其充當清廷密探這一下賤的舉措。
事情的大概經過是這樣的:1907年末,正熱衷於宣傳無政府主義的劉師培,突然隨妻子何震回國,向兩江總督端方獻“弭亂十策”。次年2月,重返東京的劉氏夫婦,政治態度更趨激烈,力主“顛覆人治,實現共產”。這期間,因提議改組同盟會並謀奪領導權不成,漸有異志,再加上因事與章太炎、陶成章等大起衝突,於是“外恨黨人,內懼艷妻,遂不得不鋌而走險,始真為江督端方之偵探矣”。歸國後的劉師培,邀功心切,聽說被通緝的陶成章自南洋歸來,“日與兩江督標中軍官米占元往各碼頭查探成章行蹤”,久之不得,難以復命,又乘革命黨人不備,參加其秘密集會,終於密告成功[13]。此事固然可鄙,但更令人寒心的是,其時劉君正滿腔熱情地宣傳“最最新潮”的無政府主義!以前還以為是1908年10月因《衡報》被禁才“鋌而走險”,故章太炎、蔡元培都盡力為其“一時糊塗”辯解;《與端方書》以及所附“弭亂十策”的披露,則表明劉君前一年歸國時便已“打通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