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後者先是按空間分為沿海文化與腹地文化,後更借用史堅雅(GWSkinner)的區域系統理論,將19世紀的中國定義為東北、華北、西北、長江上游、長江中游、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嶺南與雲貴等九大區域[39]。除了柯文書中介紹的諸多英文著作,90年代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主持並出版的系列著作《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基本上也是採取這一理論假設。在此論述框架中,遠離朝廷的廣東南海、浙江紹興、安徽桐城等,均成了具有全局性意義的研究課題[40],因其成果在某種程度上修正了此前的若干宏大敘事。

  同樣道理,晚清潮嘉地區的思想文化、經濟社會,以及作為大詩人兼社會活動家的黃遵憲、丘逢甲等,也應該有較大的研究價值。雖然學界日漸注重區域文化研究,但通常都是將行政區域與文化傳統混而為一,以“嶺南文化”來涵蓋整個廣東的歷史文化。而實際上,地處“嶺東”的潮嘉地區,無論方言、習俗、歷史、文化乃至學術資源,均有相當程度的獨立性[41]。這一點,常被立足區域而放眼全國的學者們所忽略。舉遠近不同的兩個例子,說明潮嘉地區的歷史文化特徵,是如何被不恰當地“抹殺”的。1916年嚴複寫信給弟子熊純如,稱“康、梁生長粵東,為中國沾染歐風最早之地,粵人赴美者多,赴歐者少,其所捆載而歸者,大抵皆十七、八世紀革命獨立之舊義”[42]——熟悉晚清史事者,當不難明白這裡所說的“粵人”,基本上限於珠江三角洲。1997年青年學者楊念群出版《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論及湖湘、江浙和嶺南三大區域及其知識群體的互動,其中使用不少有關潮州的史料,可所概括的“嶺南文化”特徵——“神秘主義”、“浪漫奇情”和“狂放氣魄”[43],又明顯與潮嘉地區的鄉風民俗以及士紳學識格格不入。學界關於“嶺南文化”的眾多論述,並非毫無道理;我想指出的是,以世人所理解和闡述的“嶺南文化”,來解釋文化上“另有淵源”的潮嘉地區,顯得力不從心。

  晚清廣東出人才,珠江三角洲的思想家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以及文學界的吳趼人、蘇曼殊等,擅長“放眼世界”,且都具有全國性的影響。而“僻陋”的嶺東,也出了兩個大人物,不過不以政論或小說見長,而是以詩歌著稱於世,那便是黃遵憲與丘逢甲。這兩位來往密切,多有詩歌唱和的老鄉,恰好都對鄉土有濃厚的興趣,都頗有地方自治的願望,都傾向於改良而不是革命,都與日本(而不是歐美)因緣較深,都堅持以普及教育與文化建設為本。這一點,顯然與康有為、孫中山所選擇的改革策略不盡相同。這到底是偶然的個人的因素呢,還是帶有某種地域文化特徵,一時恐怕很難遽下結論。

  對於丘逢甲與嶺東文化的關係,這裡之所以只限於提出問題,原因是學界對近代以來的嶺東到底有無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至今仍心中無數。假如通過縝密精細的個案研究,證明真的存在值得努力發掘、認知並闡揚的“嶺東文化”,將可以調整學界對於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解釋。而本文之討論丘逢甲將“鄉土情懷”與“民間意識”相結合的思路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義,只不過是為此類更為厚實閎通的研究“提起話頭”。

  《當年遊俠人》 第二部分鄉土情懷與民間意識(7)

  2000年1月5日初稿,1月26日改定於西三旗

  (原刊《潮學研究》第八輯,花城出版社,2000年7月)注釋

  [1]梁啓超:《飲冰室詩話》30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2]本文所引丘逢甲詩,只注篇名者,均出自《嶺雲海日樓詩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3]丘菽園:《揮麈拾遺》,見《嶺雲海日樓詩鈔》479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

  [4]轉引自徐博東等《丘逢甲傳》45頁,北京:時事出版社,1987年。

  [5]丘琮:《倉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譜》,見《嶺雲海日樓詩鈔》480—481頁。

  [6]參見《嶺雲海日樓詩鈔》66頁的原編者注。

  [7]參見饒宗頤《潮民移台小史》,《饒宗頤潮汕地方史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8]《嶺東同文學堂開辦章程》,見《丘逢甲文集》304頁。

  [9]丘琮:《岵懷錄》,見《嶺雲海日樓詩鈔》506頁。

  [10]參見夏曉虹提交給“丘逢甲國際研討會”(汕頭大學,2000年1月)的論文《心關國粹謀興學——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開》。

  [11]此聯見《嶺雲海日樓詩鈔》454頁。

  [12]參見《題岳忠武王書前後出師表石刻》自注和丘琮《倉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譜》,載《嶺雲海日樓詩鈔》301頁、480頁。

  [13]如吳宏聰等主編的《丘逢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便有多篇文章談及。

  [14]丘琮:《岵懷錄》,見《嶺雲海日樓詩鈔》504—505頁。

  [15]江山淵:《丘逢甲傳》,見《嶺雲海日樓詩鈔》466—467頁。

  [16]丘瑞甲:《先兄倉海行狀》,見《嶺雲海日樓詩鈔》469頁。

  [17]丘瑞甲為《嶺雲海日樓詩鈔》所作跋,見《嶺雲海日樓詩鈔》473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