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據丘琮追憶,作為晚清著名詩人的丘逢甲,並不希望子孫沉湎於詩文,而是將建功立業放在第一位:詩亦為抒寫胸懷陶冶性靈之文藝耳,無關大旨。大丈夫當建業立名,為國為民犧牲,不可但圖自了也。同樣否定“但圖自了”,丘逢甲之迥異於時賢,在於其明確意識到“辦學”也是頭等功業,也需要“為國為民犧牲”的心志與能力。以“社會”而非“朝廷”作為獻身的目標,這與前面提及的“鄉土情懷”不無關係。在“服務桑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相對獨立的“民間意識”,擺脫傳統的以“廟堂”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此乃近代中國另一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丘逢甲之選擇遠離權力中心的獨立興學之路,與其秉承“家教”,故“和平忠厚,篤信程朱之學,一以躬行實踐為主”,出而任事則“堅苦能耐,毅然不避艱險”[28],大有關係。但將其放在晚清以降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來考察,我們會發現丘的思路雖非“主流”,但並不孤立,起碼章太炎、嚴復、黃遵憲等都有類似的設想。相對而言,章、嚴、黃等的立說更為時賢以及後人所關注,丘則不太為人注目。為什麼?這裡牽涉到嶺東的地理環境、文化氛圍、知識傳播途徑,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特徵。當然,還有近代嶺東之文與學在整個中國文化布局中的地位。
三、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
作為晚清有數的大詩人,丘逢甲的“立言”,頗為時賢及後人所珍重。但這並非其主要志願,就像中國歷史上無數胸有大志的騷人墨客一樣,丘氏也有“立功”與“立德”的自我期待。《重晤梁輯五光祿話舊》中關於“詠詩”的歌吟,看似自我表彰,實則隱含著牢騷與不滿:風雅都從變後奇,古來詞客慣哀時。
可憐倒海傾河淚,獨立蒼茫但詠詩。對於“窮而後工”的詩人來說,晚清天翻地覆的大變局,固然為其馳騁想像、抒發情懷提供了極好的時空;可於風雲變幻之際,只能“獨立蒼茫但詠詩”,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單憑“不以詩人自限”,其實不足以顯示丘氏的特色。說白了,此乃千古文人“永遠的遺憾”。問題是,倘若天遂人願,詩人又能何為?這一追問,方才凸顯丘逢甲的眼光與膽識。按照常人的思路,所謂“得志”,不外獲得朝廷重用,身居高位因而“大展宏圖”。這種“入世情懷”,不管攙雜多少個人權力以及金錢的欲望,還是習慣性地被作為“濟世雄心”來表彰。而丘逢甲則明顯摒棄此“公私兼顧”的追求。同時內渡諸公,經過一番努力,多已謀得一官半職,唯有丘氏仍堅持獨立辦教育,為什麼?
其時正在汕頭主持嶺東同文學堂的丘逢甲,吟《重送王曉滄次前韻》六首,其中有“江山霸氣消沉盡”的悲憤,有“競爭世界論天演”的睿智,有“釣龍台上嘯寒煙”的閒適,但最關鍵的,還是以下這兩句:“才人從古不宜官,置汝髯參短簿間”;“一官便具奴才性,誰是英雄出此圈?”以如此決絕的口吻,自斷官路,使其“在野”,不再是古已有之的“待價而沽”。
與孫中山等在海外發起以“排滿”為口號的反抗運動相比,這種因蔑視“奴才性”而拒絕進入官場,似乎顯得境界不高。但略微調整視線,不難發現,遠離“保皇”與“革命”之爭的丘氏,將對於國家/民族命運的承擔,落實在社會/桑梓的改良,而不是朝廷/皇上的恩賜。這一點,其實大有新意,很值得重視。在丘氏看來,中國自秦以降實行“集權中央政府”,使得只有“一二親貴強有力者”才有義務和能力“主國是,持風會”。這一制度,迫使所有“胸有大志”者,都首先必須投入到為占據要津而進行的殘酷搏殺中。好不容易“積年勞至卿貳,天下望之巍然”,其實也仍然無關國事之興衰。還不如憑藉一己之良心與學識,“歸而講學於郡邑”,起碼還可“以其學說陶鑄當世人才”,並且影響一時一地之“人心風俗”[29]。將以集權中央為唯一指向的“政治鬥爭”(暫不論其是非正邪),轉化為以建設地方為主要目標的“社會改良”,在20世紀中國,始終不被看好;但作為一種很有影響的潛流,不時浮出歷史地表,依舊可能引起史家的關注。
只有從這個角度,僻居嶺東一隅的丘逢甲,其所作所為才具有全局性的意義。因為,即便如丘氏所言,“嶺東之興學也,自汕頭之同文學堂始。今則韓江上下游數百裡間,學風之盛,不下於他流域。其引新潮而大之,論者皆推同文”[30],仍然是“神州大局,豈遂藉此挽回”?不曾撼動“神州大局”的丘逢甲,之所以引起史家的關注,在於其思想前衛,而不是功勳卓著。從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看,丘氏起碼對知識者所直接面對且亟待解決的幾大難題,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答案。首先是如何改造中國,其次是堅持什麼立場,第三是哪來推進動力,第四則是何處尋找思想資源。
儘管在具體人事關係上,丘逢甲不喜歡康有為,而對孫中山則大有好感。但既然將“興辦學堂”作為改造中國的主要手段,這一選擇,決定了其思想路線更接近於溫和的“改良派”,而不是激進的“革命派”。由於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貢獻,不少研究者刻意渲染丘對於“革命”的支持,且將其“辦學”說成是為“辛亥革命”培養人才。這一論述思路,潛在的心理背景是,“革命”的意義必定遠高於“教育”。但實際上,近代中國的不少仁人志士,選擇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路。
丘逢甲之選擇遠離權力中心的獨立興學之路,與其秉承“家教”,故“和平忠厚,篤信程朱之學,一以躬行實踐為主”,出而任事則“堅苦能耐,毅然不避艱險”[28],大有關係。但將其放在晚清以降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來考察,我們會發現丘的思路雖非“主流”,但並不孤立,起碼章太炎、嚴復、黃遵憲等都有類似的設想。相對而言,章、嚴、黃等的立說更為時賢以及後人所關注,丘則不太為人注目。為什麼?這裡牽涉到嶺東的地理環境、文化氛圍、知識傳播途徑,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特徵。當然,還有近代嶺東之文與學在整個中國文化布局中的地位。
三、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
作為晚清有數的大詩人,丘逢甲的“立言”,頗為時賢及後人所珍重。但這並非其主要志願,就像中國歷史上無數胸有大志的騷人墨客一樣,丘氏也有“立功”與“立德”的自我期待。《重晤梁輯五光祿話舊》中關於“詠詩”的歌吟,看似自我表彰,實則隱含著牢騷與不滿:風雅都從變後奇,古來詞客慣哀時。
可憐倒海傾河淚,獨立蒼茫但詠詩。對於“窮而後工”的詩人來說,晚清天翻地覆的大變局,固然為其馳騁想像、抒發情懷提供了極好的時空;可於風雲變幻之際,只能“獨立蒼茫但詠詩”,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單憑“不以詩人自限”,其實不足以顯示丘氏的特色。說白了,此乃千古文人“永遠的遺憾”。問題是,倘若天遂人願,詩人又能何為?這一追問,方才凸顯丘逢甲的眼光與膽識。按照常人的思路,所謂“得志”,不外獲得朝廷重用,身居高位因而“大展宏圖”。這種“入世情懷”,不管攙雜多少個人權力以及金錢的欲望,還是習慣性地被作為“濟世雄心”來表彰。而丘逢甲則明顯摒棄此“公私兼顧”的追求。同時內渡諸公,經過一番努力,多已謀得一官半職,唯有丘氏仍堅持獨立辦教育,為什麼?
其時正在汕頭主持嶺東同文學堂的丘逢甲,吟《重送王曉滄次前韻》六首,其中有“江山霸氣消沉盡”的悲憤,有“競爭世界論天演”的睿智,有“釣龍台上嘯寒煙”的閒適,但最關鍵的,還是以下這兩句:“才人從古不宜官,置汝髯參短簿間”;“一官便具奴才性,誰是英雄出此圈?”以如此決絕的口吻,自斷官路,使其“在野”,不再是古已有之的“待價而沽”。
與孫中山等在海外發起以“排滿”為口號的反抗運動相比,這種因蔑視“奴才性”而拒絕進入官場,似乎顯得境界不高。但略微調整視線,不難發現,遠離“保皇”與“革命”之爭的丘氏,將對於國家/民族命運的承擔,落實在社會/桑梓的改良,而不是朝廷/皇上的恩賜。這一點,其實大有新意,很值得重視。在丘氏看來,中國自秦以降實行“集權中央政府”,使得只有“一二親貴強有力者”才有義務和能力“主國是,持風會”。這一制度,迫使所有“胸有大志”者,都首先必須投入到為占據要津而進行的殘酷搏殺中。好不容易“積年勞至卿貳,天下望之巍然”,其實也仍然無關國事之興衰。還不如憑藉一己之良心與學識,“歸而講學於郡邑”,起碼還可“以其學說陶鑄當世人才”,並且影響一時一地之“人心風俗”[29]。將以集權中央為唯一指向的“政治鬥爭”(暫不論其是非正邪),轉化為以建設地方為主要目標的“社會改良”,在20世紀中國,始終不被看好;但作為一種很有影響的潛流,不時浮出歷史地表,依舊可能引起史家的關注。
只有從這個角度,僻居嶺東一隅的丘逢甲,其所作所為才具有全局性的意義。因為,即便如丘氏所言,“嶺東之興學也,自汕頭之同文學堂始。今則韓江上下游數百裡間,學風之盛,不下於他流域。其引新潮而大之,論者皆推同文”[30],仍然是“神州大局,豈遂藉此挽回”?不曾撼動“神州大局”的丘逢甲,之所以引起史家的關注,在於其思想前衛,而不是功勳卓著。從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看,丘氏起碼對知識者所直接面對且亟待解決的幾大難題,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答案。首先是如何改造中國,其次是堅持什麼立場,第三是哪來推進動力,第四則是何處尋找思想資源。
儘管在具體人事關係上,丘逢甲不喜歡康有為,而對孫中山則大有好感。但既然將“興辦學堂”作為改造中國的主要手段,這一選擇,決定了其思想路線更接近於溫和的“改良派”,而不是激進的“革命派”。由於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貢獻,不少研究者刻意渲染丘對於“革命”的支持,且將其“辦學”說成是為“辛亥革命”培養人才。這一論述思路,潛在的心理背景是,“革命”的意義必定遠高於“教育”。但實際上,近代中國的不少仁人志士,選擇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