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天王洪秀全長年幽居深宮不理政事,由東王楊秀清主掌國政,天國的軍政實權逐漸滑落到楊秀清手中。楊秀清看到自己大權在握,天王足不出戶,與臣民日見疏遠,遂滋生了取而代之的不臣之心。楊秀清是一個少有的軍事奇才,他雖然沒讀過書,不識字,但他有鬼神莫測的軍事謀略,天國的每一個勝仗都凝結著他的智慧。如果說楊秀清在軍事上是一個天才的話,他在政治上則是一個白痴,他既然想篡權奪位,就應該和下屬搞好關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多施恩惠,少結私仇,精心地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把洪秀全最大限度地孤立起來。但楊秀清的所作所為幾乎和上面的原則背道而馳,把本應支持自己的力量推到洪秀全那邊,堅決徹底地把自己孤立起來。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洪秀全的五個傑出助手只剩下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三人,他們都擁有相當大的軍政實權,在臣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楊秀清要想奪洪秀全的至尊之位,最好能爭取韋昌輝和石達開的理解和支持,最起碼要讓二人保持中立,可楊秀清卻象著了魔似的,急不可耐地和二人結下了血海深仇。韋昌輝的部屬張子朋任意摳打水兵,激起水兵譁變,這事和韋昌輝的關係本不大,可楊秀清卻認為關係很大,竟當眾把韋昌輝責打了三百軍棍。韋昌輝御下無方,部屬激變水兵他難辭其咎,但楊秀清處罰他三百軍棍也著實有點過分,更何況二人在級別上是平等的,以對待下屬的方式來對待平等的幕僚,除了顯示楊秀清的狂妄自大外別無其它益處。和楊秀清下面的行徑比起來,這還算不了什麼,有一天,韋昌輝的哥哥和楊秀清的妾兄爭房子,鬧得不可開交,楊的大舅子理曲,可楊秀清仍然怒不可遏,把韋兄綁起來交給韋昌輝發落。韋昌輝覺得此事不好辦,就提議把哥哥五馬分屍,沒想到楊秀清竟欣然應允,韋昌輝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胞兄被五匹奔馬拉成血淋淋的五大塊。到了這步田地,除非韋昌輝是一個白痴,否則他對楊秀清的仇恨是任何力量也不能化解的,他會尋找機會向楊秀清討還血債,並因此不懌手段。楊秀清把韋昌輝變成敵人還不滿足,還要進一步把石達開和天國的其他高級幹部也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有一天,楊秀清的一個遠房叔叔路過燕王府,碰巧燕王的一個馬夫正在王府門口打盹,沒有向楊的族叔施禮,楊叔當場把馬夫鞭打了兩百下。楊叔還不解恨,又把遍體鱗傷的馬夫押送到石達開的岳父主管天國司法的黃玉昆那裡,責令黃玉昆嚴懲該馬夫。黃玉昆認為馬夫已遭鞭打,不可再罰,楊叔氣沖牛斗,當場推翻了黃的案桌,又跑到東王面前告了一惡狀。楊秀清如果有點政治頭腦,就應該息事寧人,並勸其叔叔往後行為要收斂一點,別再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樹敵於人。可楊秀清認為黃玉昆等人潑了他的面子,就把燕王秦日綱打了一百軍棍,把黃玉昆打了三百軍棍。黃玉昆羞憤之餘跳水自殺,被人救起後消職為民......

  楊秀清的一連串倒行逆施,終於把自己推到了火山口上,可楊秀清並不自覺,認為天國已在掌握之

  中,政變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在一八五六年八月公開向洪秀全攤牌,要天王和他調換一下位子。洪秀全詳為應允,暗中則傳密旨給在外帶兵的韋昌輝、石達開和秦日綱三人,請他們火速回京救主。

  韋昌輝率先接到密旨,連夜率三千親兵趕回南京,在秦日綱的配合下把東王府殺了個雞犬不留,兩萬多太平軍將士身首異處,屍體給丟在秦淮河中,河水染成了紅色。從廣西出來的太平軍先前只死了四千多人,韋昌輝一下子就殺了兩萬多人,殺戮的慘烈可想而知。隨後回京的石達開責備韋昌輝殺人太多,韋昌輝不服,陰謀向石達開下毒手。石達開得到消息,就連夜綰城出逃,韋昌輝逮石達開不著,就把石的家屬殺了個精光。韋昌輝殺紅了眼,準備向天王下手,下令親兵圍攻天王府,洪秀全反戈一擊,把韋昌輝殺死。

  石達開回到遍地血腥的天國首都,洪秀全把軍政大權委託給他,請他主持國政。經過這次變亂,洪秀全並沒從中汲取教訓,他唯一的教訓就是不再相信外人,在委石達開以重任的同時,又任命兩位草包哥哥洪仁達、洪仁發為安王和福王,名義上是佐理朝政,實際上是監視石達開。石達開不能忍受,就離開總理的崗位,前往前線軍中,帶領二十萬忠於自己的部隊另找出路。天國的將士因此為之一空。

  經過這次變亂,太平天國被嚴重地消弱了,如果不是清帝國惡夢連環,因為對國際知識盲然無知的原故和英法聯軍暴發了戰爭,把用於圍攻太平軍的八旗兵抽調出去對付外國人,太平天國就很可能立即覆亡。對外戰爭停止後,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對太平天國發起總攻。太平天國在刀光劍影中勉強支撐了幾年,但仍免不了覆滅的命運,一八六四年湘軍攻陷了南京,天國的君臣不是戰死沙場就是束手就擒。

  在最後的日子到來時,天國的疆域還不到一個省,可洪秀全仍在南京一個勁地封官,一下子封了兩千七百多個"王",比歷代帝王封王的總和還要多。常用的漢字只有兩千多個,有不少字還不能作為稱謂,農民領袖識的字本來就不多,能認識兩千多個常用漢字的找不出幾個。漢字不夠用,只好連不體面的"豬"、"狗"、"牛"、"龜"也用上了,於是天國的高級貴族群中出現了"豬王"、"狗王"、"牛王"和"龜王",那些大字不識的農民新貴不但不臉紅,相反受寵若驚,趾高氣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