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情勢發展到這個地步,宋王朝已不可能按先前的辦法統治下去了,擺在他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變法自強,要麼坐以待斃。這時帝國的掌舵人是宋王朝的第七任皇帝趙頊,這個生長在深宮的皇帝,屬於極少數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選擇了變法。一0六九年,趙頊任命王安石當宰相,變法步入實質性的啟動階段。

  王安石的變法是全面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各個領域。因為宋帝國百病叢生,必須動大手術才能解決問題,才能救國家於水火,拯黎民於倒懸。下面我們把變法的重要措施歸納為十項,作一簡要敘述。

  一、確立預算制度,並控制預算。王安石設立一個"計劃部",自兼部長,對行政管理作合理的改進,嚴厲制止私人挪用公款,結果每年為國家節省開支百分之四十。

  二、建立政府儲備糧制度。過去,各行政區向中央政府每年繳納以一定數額食糧為主的賦稅,豐收之年不多繳,歉收之年不能少繳--全靠向貧苦的農民搜括;而且還要千里輾轉,運輸到首都開封,費用巨大。王安石頒布"均輸法",用貨幣代替實物納稅,以免去運輸上的困難。由各行政區在首都設立倉庫,豐年時大量購入,歉年時就可不必強迫搜括農民。

  三、建立政府貸款制度。中國農民最困苦的日子,大都發生在"青黃不接"之時,即稻麥剛生出青苗,還未變黃成熟,農家存糧往往用盡,新糧又未收穫,需錢最是孔急。王安石命政府貸款給農民,收

  取他們向地主貸款時低得多的利息,等到收穫之後再行歸還。因為這項貸款是用田中的青苗作信用保證的,所以稱青苗法。

  四、清查漏稅耕地和整理田賦。官僚地主兼併農民耕地時,往往隱沒田籍,不繳納賦稅。王安石對全國耕地加以清查,結果清查出三百六十萬畝之多。又頒"方田均稅法",重新評估全國耕地,依照肥沃貧瘠分為五等,比照交納賦稅。

  五、建立平抑物價制度,設立平抑物價機構"市易務"。首先在首都開封施行,物價低廉時由政府購入;等到物價上漲時再行售出。"市易物"這個機構還兼營銀行,人民用金銀綢緞或不動產抵押就給予貸款。這是一個經濟性的大進步,稱"市易法"。

  六、建立公平勞役制度。王安石頒"募役法",規定全國每個成年男子,都有為國家服勞役的義務。如果申請免除勞役,必須繳納免役錢,由政府僱人頂替。

  七、加強國防軍訓練,淘汰老弱殘兵。宋帝國的國防軍,一部集中首都,一部集中邊疆,輪流更換,目的是使兵將不相熟悉,防止叛變。這些國防軍平時就有八十萬人,僅軍餉開支就占國家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可是出征作戰卻不堪一擊。王安石強迫老弱退役,廢止更戍法,國防軍不再輪調,而把他們永久分屯到重要地區,委派專任司令官,平時負責訓練,戰時帶兵出征,使上下互相了解,如臂使指。王安石選拔出宋帝國開國以來第一位統帥人才王韶擔任洮河軍區司令官,於一0七三、一0七四兩年之間,收回陷入吐蕃王國二百餘年,面積達二十萬方公里的中國故有領土,包括熙洲、河洲和全部河湟地區,使宋帝國第一次品嘗到了那種久違的勝利滋味。變法後的部隊跟變法前的部隊比較,好象是來自兩個星球,

  八、更新武器,國防軍裝備全部現代化。國防部隊的腐敗,在武器方面尤為嚴重,不但數量不夠,而且大都鏽爛。王安石設立中央兵工廠,建造新式武器,淘汰全部落伍裝備。

  九、建立並加強國民基層組織,集合"管""教""養""衛"於一個稱為"保"的單位。王安石頒"保甲法",規定十個家庭組織一個"保",五十個家庭組織一個"大保",五百個家庭組織一個"都保",守望相助,隨時糾察有沒有違法亂紀的人和事。一家有兩個青年時,選出一個充當"保丁",利用農閒時期集中軍訓。

  十、改進考試課目和學校課程。自唐王朝以後,考試課目主要有二:一是詩賦,一是帖經--即對五經的填空白試法。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跟國家所需要的行政人才毫不相干,但已實行了四百年之久。王安石把它一律取消,改為考試議論文,培養青年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樣里除教授王安石所著的"三經(詩經、書經、周禮)新議"外,還教授地學、史學、法學、醫學和經濟學。

  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改革是一項傷筋動骨的浩大工程,和紀元前四世紀公孫鞅的變法具有同等規模,一旦成功就會使積弱不振的宋帝國從侏儒變成巨人。王安石最引人囑目的戰略是:要在中國傳統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更多地注入商品經濟的成份,為商品經濟的發展開劈道路。這在把重農抑商作為立國根基的中國不但要有過人的見識,還要有巨大的道德勇氣。宋帝國雖然國防力量積弱不振,但經濟發展速度卻超過先前的任何一個朝代,生產力水準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商品經濟也初具規模,甚至發行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紙幣。這時繼續採取重農抑商,限制商品經濟發展的國策不但不合時宜,還會極大地減緩經濟的發展速度。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數有超凡膽識能夠預見百年興衰的政治家,看到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和對中國的正面影響,因此制定了一套推動商品經濟的大政方針,為中國開闢了一條更為廣闊的富國強兵之路。王安石在與司馬光爭論時,提出"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理論,其方針乃是先用官僚資本刺激商品的生產和流通。如果經濟的額量擴大,則稅率不變,國庫的總收入仍可增加。這正是刻下現代國家理財者所共信的原則,王安石獨具慧眼地施行於十一世紀的北宋,真不愧是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