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隆基太愛楊玉環了,在占有楊玉環肉體的同時還渴望得到她的芳心。也許是年齡相差太大的緣故,李隆基心底有點自卑,自古嫦娥愛少年,他在楊玉環心中的份量是否超過自己的兒子?他的結論常常是消極的。為了遮掩自己的劣勢,他盡力在物質方面"賄賂"楊玉環的心,使她在眼花繚亂燈紅酒綠之餘感覺到丈夫的偉大。儘管玉環不愛慕虛榮,他仍煞費苦心為她營造一幅紙醉金迷的生活氛氳,上千名織綿刺秀的工匠和幾百名雕刻熔造的首飾工日夜不停地為她製作華衣美服和珍寶玩好,不惜巨金從國外購進珍貴的脂粉和香水。楊玉環生長在四川的一個盛產荔枝的地方,她從小就愛吃這種水果,但首都長安因氣候寒冷,不出產荔枝這種只有熱帶才能生長的水果。這種水果只有吃新鮮的才有味,過了幾天就味同嚼蠟,而熱帶出產的荔枝運往長安一般得十多天。有一次楊玉環和皇上談起兒時趣事,不經意地提起吃不到新鮮荔枝的遺撼。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千方百計想討楊玉環歡心的李隆基發現機會來了,他象對待國家大事一樣,命令驛站用運送加急公文的方式從盛產上等荔枝的福建青田運送荔枝到長安供貴妃享用。運送荔枝的動作本身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鏡頭:驛馬以四足離地的速度狂奔,鈴聲傳到一公里外,下一驛站聽到鈴聲後,日夜都在待命的驛卒,立即上馬飛馳。當後馬追及前馬,兩馬相併時,馬足不停,即在馬上將荔枝傳遞,驛馬往往因狂奔過度而倒斃路旁。這本是運送緊急軍事公文的行動,李隆基卻用來運送荔枝供一個女人享用,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杜枚的一首詩"長安城外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描述這個帶有辛酸味的趣事的。聯想起李隆

  基前期的英雄行為,真是前後判若兩人,一代英豪竟墮落成這個樣子,都是美麗的女人惹的禍。

  李隆基如果僅僅是在楊玉環身上堆金子還不致釀成大的災難,他最不該犯的錯誤就是給楊玉環的親族加官晉爵,不但施恩於楊玉環的幾個美麗姐妹,讓她們擁有巨大權力,還重用她的堂兄楊國忠。這個流氓無賴出身的惡棍,除了吃喝嫖賭搬弄是非打小報告外什麼都不會。李隆基是在賭桌上發現他的傑出"才能"的,李隆基成天在女人堆里撕混並沒有什么正經娛樂來打發時光,賭博是玩得最多的遊戲,因錢來得太容易賭注也很大,於是算賭帳成了一件需要動腦筋的差事。楊國忠從小在妓院賭場撕混慣了,對此道頗為精通,經常站在旁邊為玩得正有興頭的皇帝和堂妹算賭帳。李隆基發現他的賭帳算得又快又准,認為他擁有很大的智慧,若不把他的智慧用於治理國家一定是對人才的浪費,於是提拔他作了大官,絲毫也意識不到會算賭帳的人一定經常出入賭場。嗜賭的人是沒有責任心的,把國家交給沒有責任心的人治理等於是把嬰兒交給老虎扶養,不是把嬰兒吃掉就是把嬰兒玩丟了。李隆基把權力賜給楊玉環親族的舉動純屬多餘,玉環不懂政治,也沒有政治熱情,讓她的親人當官在她的心目中不見得是很大的恩典,因此也不會有太大的感動。可見李隆基並不了解他深愛的女人,此舉並不能贏得她的芳心,相反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危害,國家一旦受難,他心愛的女人也會跟著遭殃。

  紀元七五一年,奸相李林甫死亡,李隆基讓楊國忠繼任宰相,親手打開了"潘朵拉魔盒",把國家一步步地推向災難的深淵。楊國忠的能力和德行都不能夠勝任宰相,但他的裙帶關係使他能夠勝任。他這個宰相僅兼職就達四十多個,除了貪污索賄賭博玩女人外不知道對國家的責任是什麼,對亂倫也有異乎尋常的熱情,最最驚世駭俗的創舉就是和他的堂妹公開通姦。一個廣大的貪污網在他的手下迅速建立,李林甫手中漏網的幾個有良心有責任心的朝臣被進一步排擠出政府,政府成了酷吏和賭徒的世界。楊國忠任用大酷吏鮮于仲通擔任劍南軍區司令官,鮮于仲通任用小酷吏和大色鬼張虔陀當雲南郡守。雲南郡距南詔王國的首都大和城直線距離百餘公里,是南詔王國到中國朝貢的必經要道。使節入境之後,依南詔的禮節,夫婦要共同拜會地方首長,想不到禽獸不如的張虔陀竟強暴了使節的妻子。這是一個正常男人所不能忍受的羞辱,南詔王國的反應迅速而激烈,第二任國王閣羅鳳在忍無可忍之餘發兵奇襲雲南郡,張虔陀的快樂日子總算到頭了,他被憤怒的士兵亂刀砍死,屍體剁成肉醬後餵狗。鮮于仲通動員八萬大軍為他心愛的部下兼同類復仇,閣羅鳳表示謝罪,並表示願意退出所占領的土地。他警告說:"如果中國逼我太甚,我就投降吐蕃王國,那時整個雲南地區恐怕非中國所有。"吐蕃是位於西南的一個強國,是唐帝國在戰場上的真正勁敵,如和南詔結盟將取得對唐帝國的戰略優勢。鮮于仲通這樣的昏暴人物是不會為國家著想的,他繼續進兵,心想八萬大軍可以象踩死一隻螞蟻一樣踩死卓爾小國南詔,殊不知再強大的軍隊在他手中也只是一群沒有戰鬥力的烏合之眾,是一盤送上門的加了調味品的菜。他的軍隊意料中的全軍覆沒,雲南全境全部失陷。楊國忠和鮮于仲通一樣,動員傾國兵力對南詔王國發動了一連串報復性的攻擊,統帥全是鮮于仲通一類的人物,因為楊國忠不可能任用優秀的統帥。這樣的軍隊是沒有取勝的可能的,他們每天都在萬山叢中被擊敗,前後共死二十萬人。中國所能徵調的精銳部隊死亡殆盡,為隨後的"安史兵變"創造了條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