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多譽”,非常好。“四多懼”,這一步要不為踏出來?如果踏出來,後面很好,可以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如果這一步走錯了,後面便很不好,所謂一步錯,全盤輸,所以說“四多懼”,很為難。

  “二多譽、四多懼”下面,孔子說“近也”。近什麼呢?這有很多種說法。有說二爻在一三爻之間,過去是靠近第一爻,未來則靠近最高的第三爻,前後都很相近。四爻也是這樣,後退接近三爻,前進接近五爻,到了五爻,差不多已到了頂點,因為到了第六爻,整個卦都為變了。所以說“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另有說法認為,“近”是指內卦來說的,二爻在內卦之中,所以“近”;四爻在外卦,離內卦很遠,不同意近五為懼的說法。

  第三種說法,也是多數學者一致認同的,就是“近五”為懼。

  不過我們可以確認的是:二之所以多譽,是因為它得中位,在內卦之中得時又得位,所以多譽;四爻便不同了,雖然四爻與二爻同在六爻的正位上(按六爻正位是初、三、五爻為乾位,二、四、六爻為艮位),也得三五爻之中,但就內外卦來說,四爻是屬於外卦之初,所以說“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了。

  柔與中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讀了《易經》的人,最高明的是孔子,孔子的老師老子也很高明。老子之道是重子用柔、陰柔,陰者柔也,就是柔道,這與後世所謂的陰陽家是不不的。在拳術裡邊,最高明的是好像沒有打你,結果卻把你打倒了,那就是柔道。“柔之為道,不利遠者”,二、四這兩爻是陰的,不像陽剛可以攻擊很遠。但是我們中國以陰柔之道相處,就永遠不會有毛病。為什麼呢?“其用柔中也”。用柔要得其中,柔是溫的,冷是陽剛的,以柔取中位,沒有不成功的。最近台灣學者非常推崇日本德川幕府,都認為它非常成功,德川幕府始終是用柔成功的。如果是打仗,那又不同了,用柔用中,裝窩囊,再以大吃小,然後成功了。這就是“其用柔中也”的道理。

  不過用柔為有耐心,要能等待,如果德川不活到七八十歲,他也看不到成功的,這也是天命。如果豐臣秀吉活到七十歲,那德川的成功連影子也沒有。看來一切都有定數,“其用柔中也”是原理、原則。這裡我為告訴大家,用陰柔如果沒有學對,就會變成陰險了,這點為特別注意。

  三與五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第三爻、第五爻,上下交互卦。“三多凶”,因為三爻是內卦的最上爻。五爻呢?以六爻卦而論,它仍然在中位,所以“五多功”,是成功的階段。各位學《易經》要懂得,最重要的是時空的關係,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位置不同,結果也不同。像大家交朋友,你的中學不學,你們是好朋友,儘管打打鬧鬧沒有關係。可是現在他已經當了總司令,你還是少校中校一個,或者他已經當了部長,你還是兩毛三的小警官。你不要認為他是你的好朋友,你還過去拍拍他的肩膀,那你就完字下面加一個“蛋”,就完蛋啦!那個肩膀絕不能拍的,這個時候你看到他要鞠躬敬禮了。為什麼?“貴賤之等也。”

  所以歷史上做皇帝的殺功臣,那是必然的。一般人沒有當過皇帝,不會懂,人到了某一個位置就不同了。像朱元璋當了皇帝,想起他種田的朋友,把他們都找來,文武百官都一跪九叩,群呼萬歲。那些老朋友們,如果心中我認為:朱元璋算什麼!那時候我還不是踢過他的屁股!現在你再踢踢看,小心你的腦袋會搬家。這就是“貴賤之等也”。不要以為你們曾經是朋友,時位不同了,朋友也不一樣了,位置不同,你就不能當朋友看了。所以學了《易經》,也是蠻滑頭的。

  “其柔危,其剛勝邪。”二用陰柔,三五是用陽剛,不能用陰柔。所以《易經》不是絕對用陰柔的,也用陽剛,“變動不居,其為道也屢遷”。那是不一定的,我們剛才說德川幕府用陰柔,它完全用陰柔嗎?不一定的,它也用陽剛。用處不同,貴賤不等的原故。所以《易經》搞通了,用得好時,它是帝王之學、領袖之書,用得不好時那也很可怕。這是第九章,重點在研究《易經》各爻的作用及精神。

  第十章 廣大悉備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三才之道

  各位知道伏羲畫的八卦只有三爻,後來為什麼變成六爻?孔子在《系傳》里講過:“因而重之”,因為三畫卦不夠用,所以把它重疊起來以便運用。從這個六便可以看出我們祖宗文化的偉大了。到現在為止,世界科學的發展,一切的應用,不管物理化學等等,還沒有超過六位的。老子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講到先天的三畫為止,也是從《易經》出來的。

  到了文王手裡,為了後天的用,所以才“因而重之”,變成了六爻。我們看宇宙的構成,也是三個位數,宇宙構成以後有了萬物,它的運用仍然不出六位。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悔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天地人謂之三才,這是我們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根本。後世的皇帝稱天子,皇帝雖然有無上的權威,但他不敢超於天。站在人道的立場,他仍然是人,還是一樣為跪下來參拜天地,稱為天子,自己當了上天的孩子。這就是三才之道。

  天地人是宇宙的三才,三樣最重要的材料。假使有天地,沒有了這個“人”,宇宙便不會熱鬧得這麼有趣味了,也不會有“總統府”、中山樓、世界大戰了。這都是人鬧出來的,在中華文化中,人的價值與天地並存,可見中華文化把人的地位提得很高。我們過去的文化、教育都從這裡來,大家要了解它。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天地人三才為何兼而兩之?因為三才是陰陽相對的,三二得六,所以“兼三才而兩之”。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宇宙間一切都是相對的,同理,天地人三才,因為有陰有陽,有體有用,所以“因而重之”,就變成了六爻。《易經》的卦一定為畫六爻,就是這個道理。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宇宙的法則,天地人隨時在變,隨地而變,永無停止地在變。不但如此,而且還交互地變,錯綜地變,因為交互變,所以就有了交,交就是爻,所以古人說,爻者交也。

  “爻有等,故曰物。”變動中間就分出了等級,有了等級等第,就有個東西在,那就叫做物。物包括物質的物理的等等的一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