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也不僅《易經》如此,一切學問都是一樣。尤其我們做人做事,為懂得“變動不居”,因為宇宙萬物隨時間空間而變化,一切現象都在變化。你要識變、適變,因此學《易經》、卜卦、算命,同樣沒有一個呆板的法則。如果有個呆板的法則,你要求的答案就不對了,你的判斷了一定不會準確的。

  “周流六虛”,“六虛’,就是上古文化中的六合,也就是上下四方。東南西北上下就代表了宇宙間的空間。這個道理就是無處不充滿,也就是宗教家所講的神、上帝無所在,無所不在。宗教家把它穿上宗教的外衣,便成了神。事實上無所在,無所不在充滿法界,就是《易經》的“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周是圓的,表示圓滿充實。

  “上下無常,剛柔相同”,上下、一下上是不一定的。比如說山地 是剝卦,反過來地雷 就是復卦廠。站的位置不不,看的角度不同,觀點就兩樣,現象就變啦。“上下無常,剛柔相易”,“剛柔”是陰陽,“相易”是變化,陰極陽生,剛極變柔。變來變去,就是:“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所以學《易經》要特別注意,卜卦算命的方法不是死的。孔子告訴我們說“唯變所適”,我們後人把孔子的像畫得像個死人的樣子,尤其宋朝以後的儒家把孔子講得令人生厭。其實孔子非常活潑,《孔子家語》上講的,孔子是“無可無不可”的。“無可無不可”多滑頭呀!他的道就是“不可為典要”,沒有一個確定的事,時間有變化,空間也有變化。所以學《易經》的要記住下面“唯變所適”這一句話。看向哪個方面變。懂了這個道理,如果你當個領導人,領導一個團體,第一天到職一看,就知道這個單位哪些地方非變不可。“唯變所適”,只有變才能使它進步。

  這幾句話是這篇的結論。

  “筮出入以度,外內使知俱。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筮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一進一出有一定的法則。你懂了這個就知道宇宙萬物隨時在變,隨地在變。但是變有一定的法則,不是亂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裡為想到外面去,一定先為站起來,一步一步地走出去,這就是變中一定的法則。所以在變的中間,外卦、內卦、外在、內在都為知道。做人做事當知夭地宇宙隨時在變,隨時都為戒慎恐懼。譬如說危險,危險就在不危險的裡頭,但反過來,你看到並不危險,卻隨時會有問題。所以“為內外使知懼”,知道危險。

  “又明於憂患與故”,同時要明白《易經》學問的精神,人隨時都要注意到憂患。人沒有一天是不生病的,如果有一天覺得很健康,便是生病的開始。大意一點就出毛病,人隨時都在憂患之中,所以為“明於憂患與故”,明白它的原因,它發生在哪裡。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易經》這一門學間,並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但它又是宗教,又是哲學,又是科學,同佛學的最高處有相通之處。“無有師保”,沒有人隨時隨地可以保護你,也沒有人可以指導你,人一切只有靠自己,時時刻刻知道恐懼“憂患”。如臨父母,就像隨時隨地都在父母的身邊一樣,那樣的恭敬,那樣的戒慎。實際上我們中華文化的人生哲學,就是這兩句話,但不是宗教性的。《易經》的道理沒有這些宗教外衣。當然,我們做一個人隨時都在憂患中,沒有人可以依賴,只有靠自己,“無有師保,如臨父母”,這是一個總結。

  同時也是說明,當一個卦辭用之於卜卦的時候,只有靠自己的智慧來判斷這個卦,不需為求菩薩、求神,為靠自己的智慧。

  “初率其辭而撰其方,既有典常”,關於《易經》的判斷事務,不一定用卜卦,而是告訴大家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叫做“不可遠”。不為以為一定在卜卦的時候才能用到這個法則,我們現在本身就在卦中,乃至一舉一動都在卦中。開始這卦一動,“率其辭而揆其方”。研究《易經》對《周易》這本書,一看它的卦辭、象辭、爻辭就可以知方,可以猜測研究它的方向。乍看它是不定的,但它有典常,“既有典常”。千古以來學《易經》的人很多,能不能達到最高的程度、最高的境界?這個不是靠菩薩、求上帝的,就是在你自己。“苟非其人,道不虛行”,這個是在於“人道”、人的力量,你有這個智慧,就搞通了。你如果不是這個人,你學了死板的《易經》也沒有用,這道就虛行了,是假的、空搞一場、白搞一場。

  這是《易經·繫辭》下傳第八章的大概內容。後面大部分是判斷《易經》,當然大部分是用之於人生哲學的。

  第九章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者與昨,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那。

  原始要終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孔子說:“易之為書也,原始為終”,《易經》這一部書,講的什麼卦呀、爻呀、變呀等等,看起來似乎是非常複雜的樣子,實際上很簡單。所以孔子認為《周易》這一部書所告訴我們的,從開始到最後,就是一個因果。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因果,有開始就有結果。“以為質也”,質就是不虛假,上一章講“道不虛行”,不是假的。它所指的是人生,是宇宙,可以摸得到,是可以求證,可以研究的。

  如何來研究?研究的方法是什麼呢?“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也”,我們如果研究《易經》的一個卦,就要看六爻的變動。六爻的變動是錯綜複雜的,六爻隨時相雜,陰極則陽,陽極則陰,卜面與上面,上面與下面,隨時有關聯,隨時在錯綜複雜中起變化。

  那麼它的為點呢?“唯其時物也”,是要我們把握時間空間,去應付倒楣的時候。時空把握得好,倒楣不一定是倒楣,把握得不好,幸福也不一定是幸福,“唯其時物也,’!為如何把握這個時間空間,才能轉禍為福,轉敗為功,立子長治久安之地,才是要緊的。

  “其初難知,其上同知,本末也。”卜卦的時候,開始卜出來一個爻,很難斷定這一個卦的發展如何。等到這個卦的六爻完成了,這個卦象也就全部明白了。這也就是說,天下任何事物都是始於微而後至於著。事物的始微是難知的,殆其已著,人人知之,所以說“其初難知,其上易知”,這是本與末的關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