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巽” ,“巽”就是順,順著這個路走,就是“德之制”也,有制度。

  這是孔子提出九個卦的憂患意識。無論時代是治世也好、亂世也好,人生必須具備這九個條件。忘記了立足點,不曉得謙退,碰到困難就灰心失望,在損益之間不知道利用。人人都怕失敗,不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啊!所以失敗的真正名字是成功,成功的媽媽就是失敗。

  “益”,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你光求利益是不行的啊!人生隨時為給自己些困苦的,知道創業維艱,也知道守成不易。自己要時常檢點,策勵自己,約束自己把自己捆綁起來,範圍起來,這就是憂患的道理。所謂“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做一件事情也是一樣,一開始是“履”,下面便是“謙”、“恆”,以至於“巽”……孔子又解釋道:

  “履,和面至,謙尊而光”,大家會常常著到人家“謙尊而光”的扁額,墓碑上也常看到的這四個字,意思是說這家的主人年齡很大,很有學問,也很謙虛,大家都很尊敬,他便是很有光輝。這就是從《易經》套用來的。

  “履,和而至”,“履’,就是人生開始的和第一步,“履”就要做到“和”,能夠和平,跟大家處得來,才能站起來。人與人之間不能做到和睦,不能與人相處就完了。

  “謙,尊而光”,你認為少拿一塊錢就損掉自己的利益了嗎?不知道今天少拿一塊,說不定一年以後你會多拿一百萬,這是很難講的。越是謙退,越是尊貴。

  “復,小而辨於物”,“復”就是迴轉來,一切迴轉來要求自己,也就是曾子的反求諸己。怎麼迴轉來?譬如我們抽了這一支煙,這煙還有沒有用?它會產生另,一個作用,所以說“復,小而辨於物”。

  “恆,雜而不厭”,在一切最雜亂的時候,自己不受影響,不起厭惡之心,不中斷,不放棄努力,這就是有“恆”。最困苦的時候,也還是一樣地繼續下去,不變初衷,那就一定會成功了。

  “損,先難而後易”,如果碰到困難,有了損害,就認為對自己不利,那是不一定的,因為禍福是相依的。

  “益,長裕而不設”,如果碰到益卦就是長久的好,但好得太久了,反而就會有問題出來。

  “困,窮而通”,困卦雖然代表了艱困,但這種艱困的環境反而可以砒礪我們上進,走出另外一條通路。

  “井,居其所而遷”,井就是範圍,但範圍並不是死的,為曉得變通,變遷,那就是進步。

  “巽,稱而隱”,“巽”者順也,順在哪裡?在你不知不覺中。那是看不見的,你能做到前面所列舉的這些,在你還沒有看得見的時候,已經大成功了。這是第二種說明。

  不擇手段

  前面第一節是講整個卦用於做人做事,也包括了領導的學問,自修的學問。第二節是分析成功的因素,下而最後是說明九個卦的特性。

  “履以和似,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似權。”

  “履以和行”,“履”是走路,如何走路?“履以和行”,做人為能與他人合得來。如果到處與人家合不來,一個人古里古怪的,那可以說沒有路子好走了。你跟誰都合不來,你高你去高吧!古怪你去古怪吧!最後吃虧的還是你自己。所以一切要能與人相親相合,履就是與人相合相處之道,所以說“履以和行”。

  “謙以制禮”,謙卦的道理是處處講理,懂得禮貌就是“謙”。

  “復以自知”,復卦的道理,就是為迴轉來,研究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失敗了不能責備人家,自己為知道失敗的原因。

  “恆以一德”,恆卦就是一,一心不亂,專一而不變的意思。

  “損以遠害”,損本來是很壞的意思,怎麼還遠害呢?通常說吃虧就是占便宜,多做一點沒有關係,因為受了損害之後,就沒有事了。

  “益以興利”,已經賺了錢,也要付出些。想把握“永遠屬於我的”這個想法,便非失敗不可。

  “困以寡怨”,自己把自己畫一個範圍。人都是不情失敗者的,你困難了以後,人家以為你已經倒楣了,也不罵你了,算啦!所以怨就少了。

  “井以辨義”,並是自己先有個範圍,有個做人的規範,那就可以辨別義利了。義就是道理。

  “巽以行權”,懂了這些以後,道德基礎有了,便可以懂得權變。我們平常講的那個馬丁·路德所說的“不擇任何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一般人只講前一句“不擇手段”,沒有注意到後一句“完成最高道德”。這一篇,就是講人生最高道德的完成。

  在我們《易經》文化裡邊,馬丁·路德的這句話需要修正。根據《易經》這裡所講,應該是“選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上邊這九個道理就是這個意思。何必不擇手段呢?選擇手段不是更高明一點嗎?現在人都是講西方文化,認為西方文化很有學問。誰家的孩子坐在門口讀英文,哪怕他拿本英文書來玩,人家也認為這家孩子很有出息。如果誰家孩子坐在門口讀《易經》的話,那一切就完啦!

  第八章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其人,道不虛行。

  萬變不離其宗

  易之為書也! 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孔子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易經》這本書的學問,告訴我們些什麼呢?“不可遠”。它無論在任何情形下都會適合我們的人生,也就是說我們隨時隨地都離不開它的範圍。換言之,它都在你的旁邊,像宗教家講的,上帝與你同在,這就是“不可遠’,。

  同時這個意思也是說,《易經》這本書的學問是很淺近、很平凡的,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最切近、最有關係的學間,不是遠在天邊、高不可攀的。所以我們不可向很深遠的方面去想,去求。換句話說,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不可以“高推聖境”,不可以把聖人的境界高捧得太過了。因為聖人的境界也是很平同、很通達的。天地間越是了不起的學問,越是平易、平凡,這就是不可“高推聖境”的道理。

  “為道也屢遷”,你如用呆板的法則學《易經》,那就錯了。《易經》這一門學問是活的學問,不是死的學問,也就是宇宙的法則。宇宙的法則沒有永恆不變的。所以懂了《易經》的道理,也就懂了宇宙的法則隨時在變。這也就是佛學所講的“無常”。宇宙間的事不可能有‘刻不變的,變就形成了我們平常說的“時與運”的問題。“時與運”在卦里很重要,看一個卦象,變為看時空兩者的關係,時空是相對的,隨時都在變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