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這是結論,“貳就是相對的,指陰陽兩面,《易經》就是陰陽的兩面。“因貳以濟民行”這句話裡邊學問很大、很多,一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有一個大的計劃,就會有一個輔助的計劃。參謀總長下達一個打勝仗的計劃,地區作戰指揮官便為有一個打敗仗的計劃。兩個計劃分開來做,做好了,再把兩個相反的意見合起來,變成一個計劃。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因貳”。一個計劃下來,萬一出了毛病,第二個救急的辦法就來了。我看現在的人做事都很主觀,認為他的計劃絕對百分之百成功。百分之百就糟啦!所以我常常提醒他們要多想想啊!生個孩子要有屁眼的。雖然這個話講得很難聽,但卻是實在的。等於我去區公所辦事,第一次他說要身份證,帶著身份證去了,又說為戶口名簿,第三次又說要私章……為什麼不一次告訴人家呢?他們多一句話也不肯講,辦的都是些絕後的絕事,你看多可怕。每個人做事都像大街上女孩子穿的鞋子——空前、絕後的樣子。你看我們的社會怎麼得了!

  所以大家將來無論做什麼事情,做了成功的計劃後,還要做一個最壞的輔助計劃,懂了這個,就可以懂政治哲學,可以懂領導哲學,也可以懂得寫文章了。

  “因貳以濟民行”,“民”就是人們。什麼道理呢?有陰必有陽,這也是因果關係,跟宇宙的道理一樣。“以明失得之報”,萬事有因必有果,有失必有得,得與失,成功與失敗,這個裡邊有“還報”的道理,就是迴轉來的道理,也就是老子說的“天道好還”。什麼叫好還?你付出了些什麼,就迴轉來些什麼;你怎麼對人,回來的是什麼就知道了。你說這個人對自己不好,大概自己付出的也就是這個樣子吧!天道好還,本來就是如此。所以一切應該求之於己,反求諸己而已!

  第七章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者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辯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憂患意識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最近大家常常談到憂患意識的問題,很多人都寫文章。我說憂患意識用不著寫文章,不必因為方東美先生一提,大家便跟著來喊憂患意識。中國文化對憂患意識的看法,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兩句話講完啦!這就是憂患的道理。中國文化的人生哲學就是這兩句話。若沒有長遠深入的思考,便會有不虞之事發生,所以人生永遠都在憂患之中。談到憂患,我在《失落的一代》一篇文章中早就講過,為我們大家算八字,我們都是生於憂患,死於憂患。我們要能把自己埋在泥巴里,像打地基一樣,為有把自己作基礎的精神,後一代才有希望,大樓才能蓋得起來。所以我們這一代是奠基礎的,是“生於憂患,死於憂患”的八字。因此,憂患意識我有什麼好講的?不過,孔子在這.里講到了這個問題: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有人考據,認為《易經》不是伏羲啊、黃帝啊作的,而是殷代以後的人作的,所以是夏商的文化,不是遠古文化。他們引以為據的,就是這裡孔子所講的“同之興也,其於中古乎”這句話,大家看是不是?孔於說的沒有錯呀!我說你們真笨,孔子說的“易之興也”,並不是說易之作也,《易經》這個文化本來有,哪一個時代很流行、很興盛呢?“興”就是很流行、很興盛。在孔子那個時候來說,中古時代就是殷商革命這個時代,是衰世時代。一般人把這個“興”字當成了開始,這是很錯誤的。

  孔子又說:“作同者,其有憂患乎!”“作同”並不是開始畫八卦啊!是指作《易經·繫辭》這個文章的。我們手邊拿的這本《易經》是文王作的,文王當然是在憂患中作《易經》的,是他坐在牢里作的。文王坐牢並不是普通的坐牢啊!紂王隨時都準備殺他。紂王把文王學間最好、道德最高、能力最強、最心愛的大兒子醃成肉醬,作成肉包子送給文王吃,看他學《易經》知不知道那是自己兒子的肉。文王明明知道,但也只有吃,因為不吃紂王便會殺了他。他內心的痛苦,當然是可以想像的。所以孔子在這裡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說人生在痛苦中懂得《易經》的道理。子是孔子便提出了履、謙、復、恆、損、益、困、井、巽這九個卦來加以解說。

  成功的媽媽叫失敗

  “者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揲修也;益,德揲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是故履 ,德之基也”,“履”就是走路。剛才我講到一位同學幾十年來沒有站起來,沒有立腳點,一個人活了一輩子,你問他的人生觀是什麼,他沒有人生觀。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要做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想做個大少爺,學那“如果不做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也是個人生觀。做個無聊的人也不錯啊!如果你說你要做小偷,也是一個人生觀,如果你想做武俠小說里的濟貧神偷,也不錯啊!你說你為做個郎中,做個賭城高乎,你也總算有個人生觀嘛!但是很多人沒有人生觀,一輩子沒有站起來過。所以文學上形容這一類人是“浮沉於世間”,水高了就浮上來,水低了就沉下去,一般人就是這樣,在人海中浮沉,沒有立腳點。

  所以孔子說“履,德之基也”,是德的基礎。

  “謙” ,高山在平地下面,“謙”是一切為謙虛,所以“謙”是“德之柄也”,“柄”是把柄。

  “復” ,就是恢復,回來,“德之本也”,事情為回復到本來來講。

  “恆” ,做事情要有恆,“恆”是“德之固也”,所以我們講有恆為成功之本。

  “損” ,碰到挫折,碰到損害,碰到失敗並沒有什麼可怕,失敗了你就為更求道德的進步,所以是“德之修也”。

  “益” ,碰到好的自然是益了,益是很寬裕的意思,所以說“德之裕也”。

  “困” ,碰到困難才會深思,才會用思考,才能激勵上進,所以說是“德之辨也”。

  “井” ,四面不通啦,自己為給自己一個範圍。我們常說某個人沒有人格。什麼叫人格?人有個規格,你為做個什麼樣的人,你就為依那個規格去做。任何人都有個標準,如果沒有一個風範,沒有風格,這個人就完啦。所以“井,德之地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