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易其心 定其交

  交朋友之道,為“易其心而後語”,為彼此知心。但是知心很難,《昔時賢文》說:“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所以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 我們也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真有一個知己的,儘管我們都有家人、父子。但夫婦為夫婦,不一定是知己;兄弟是兄弟,父母是父母,也不一定是知己。所以知己只有友道,友道就是社會之道,有人把五倫之外加一倫,那是不通的。朋友一倫就是社會,過去家庭一倫也是社會。我們中國文化標榜的知心朋友,從古到今只有一對,就是管仲與鮑叔牙兩個人。以後的歷史雖不敢說沒有,但的確很少。如果大家懂得!們兩人全始全終的歷史,就可以知道知心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在這裡提到“易其心而後語”,這個“易”就是交易的易,不是容易的易。“易其心”是彼此換了心,就像古人一首非常有感情的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我們為什麼講到這裡?就是拿這首詞來說明什麼叫做“易其心”,也就是朋友與朋友之間為能交心,才算知心。大家可以想一想,人與人之間可以談知心話的多難找!孔子的看法,要能“易其心”,才能講朋友之道。

  “定其交而後求”,我們在社會上交朋友,人與人之間為“定其交”,為有交情。記得我們年輕時把朋友分類,一種是一般的朋友,見面之交的都是朋友;一種是政治上的朋友,就是有利害關係的朋友,除了利害關係,政治上沒有朋友;另有一種是經濟上的朋友,所謂通財之誼,能做到通財之誼就很難了;最難得的是道義之交,那是更難了。我們一生能不能交到一個沒有一點利害關係的朋友,都是大問題,包括了政治、十濟、普通等等一切的朋友在內,能夠全始全終的有兒個?如果有,這個就是可以相交的朋友。朋友的交情能夠“定其交”,才可對他有所為求。

  譬如我們前面講過的管鮑之交,管子開始跟鮑叔牙做生意,結帳的時候,鮑叔牙也不問賺了多少,管仲就自己裝了起來。人家告訴鮑叔牙,管仲太不夠意思,兩個人做生意賺了一千萬,才給你鮑叔牙一百萬!鮑叔牙不但不以為意,還說:“他因為窮!他需為錢,我不需為。”這多麼難?管仲那個做法是亂來的,拿了就拿了,用了就用了,管仲的心情鮑叔牙了解。最後管仲為死的時候,齊桓公對他說:你死了以後,我想把這個宰相交給鮑叔牙來做如何?管仲說:千萬不可交給鮑叔牙,他絕不能當宰相。他就這麼愛護鮑叔牙,也只有鮑叔牙懂得,管仲不為他接位,是為了顧全齊桓公,也為了顧全鮑叔牙。這種胸懷多好,多高超,也只有知己才懂。如果像現在的人,你不做國防部長,應該交給我,卻交給別人,那我夠朋友嗎!當年你當部長還是我建議的,為我當部長你卻還為反對!不罵你祖宗八代才怪!所以只有知己才能愛人以德。過去我們念到“定其交而後求”,很滑頭地加了一個小批說;“有酒有肉皆朋友,患難何曾見一人!”真有患難的時候,何曾有一人來幫助你啊!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這就是修道,修正人生的行為,人生的大道,能夠修正這三個為點,自己才能夠“全”。全字的道理,就是孟子“君子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的“全”。人生境界常有求全之毀,誰也不是一個完人,每一個人都有缺點被人家挑剔。攻擊人批評人的文章,都是求全之毀。誹謗人家容易,為求人家都是聖人,自己卻是混蛋。寫文章的入當然絕不是聖入,可是他為求人家都是聖人。所以我們人隨時都有求全之毀。不虞之譽呢?有時候人家恭維我們,我們自己還沒有想到有這個長處,甚至被人過度地恭維了,會使自己得意忘形。恭維來了,就是不虞之譽。所以我說孟子到底還是聖入。

  懂得了求全之毀,人生才能求全,人生才可能全始全終。

  立心勿恆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危”並不是講危險,是計劃不夠周衍,還沒有成熟,只顧及自己的理想,沒有顧到環境的需要,就把計劃推出來了。“則民不與也!”老百姓不會服從的,也不會與你合作了,因為沒有人支持你的計劃。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用威脅的話來對人,平常所謂威脅利誘的話,“則民不應也”,民心不會順應的。這也是第二句話的發揮。

  “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平常沒有交情,政治上沒有根基,換句話說,你上台對人家沒有給予,人家對你沒有信仰,“則民不與也!”人家不會誠懇擁護你的,也不會聽你的。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與”就是擁護的群眾,跟隨你、同情你、擁護你、支持你的,都是“與”。所以在做人做事方面如果是“莫之與”,就沒有人聽你的,沒有人同情你。做事業沒有夥伴,沒有真正的知己,“則傷之”!為想成功很難很難。要成功就為靠朋國講朋友之道有兩個原則:

  一、朋友有通財之誼。朋友就是社會,社會上彼此有困難為互相幫助,就是通財之誼。這個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

  二、朋友為勸善規過。我有過錯,你能指出來,忠告我。所以孔子談朋友之道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什麼是益者三友?對你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友直,對你講實話的人;友諒,能夠包容你、包涵你的人;友多聞,學問見識比你廣的人。這三種是好朋友。

  這是我們講益卦所引伸到的。大家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通財之誼的朋友,沒有勸善規過的朋友,也沒有群眾,那麼你人生便很艱難了。

  我們中國朋友之道還包括了老師。在中國文化中,往往師友並稱,所以說師友同道,古人稱弟子為師友之間。友道就是社會關係,比五倫還重為。人有許多上不可對父母講的話,下不可對妻子兒女講的話,只能對朋友講。這就是朋友之道,也可.見友道的重要。

  益卦的道理包括了這麼多,孔子這一段是發揮,下面是引證益卦上九爻的爻辭說: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這點是現在朋友之道的寫實,不但不能幫助他,背過來還為打擊他。尤其是利害關係的朋友,政治上的朋友,像這一類作風的人特別的多,都是“莫益之,或擊之”,就是這個樣子。

  “立心勿恆”,“立心”就是動機,“勿恆”就是沒有恆久的,這就不是朋友了,最後當然是“凶”。譬如男女間題,有位學生問我,男女之間,難道沒有純粹的友誼存在嗎?我說:幾乎沒有。但並不是完全沒有,不過很難有。因為男女之間就是我愛你,如果我愛你,你不愛我,你就會“莫益之,或擊之”了。很多女生為我講戀愛哲學,我說我不懂,因為戀愛哲學就是:我愛你時就愛你,我不愛你時就不愛你,完全以“我”為中心。每個人都是為“我”,為“自己”,不會真正去愛人;有時即使做到愛人,也是為了“我”的需要而愛。所以說,這個愛的邏輯都是以“我”為中心,由“我”而來。假使真做到了無“我”,那個愛不叫愛,就是仁,是慈悲。這種愛社會很少見,或者有兩個人能做到,一個人已經死了,一個還沒有出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