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世界上的交情不是“莫益之”,就是“或擊之”。無益於自己的,便打擊。由這一方面看這個社會人生,也是很痛苦的。我們過去說過用人的故事,最初是感激你,後來變成你應該,最後變成了仇人,就恨你了。所以道家的《陰符經》就說,“恩里生害”,恩太多,對他太愛了,就會成冤家。教育孩子,教育人,都是一樣。現在實施所謂愛的教育,只有“恩里生害”,因為這個社會已經不對了。社會上恩愛、利害、善惡、是非本來都是相對的,但今天的人只想抓住恩愛、利益,忽略了利害相對、相生的道理。

  所以益卦說:“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這就是不知所立。如果這個樣子,無論做人做事都不會全始全終的,所以結果是“凶”。

  第六章 乾坤其易之門邪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象,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故撰,以通神明故德;筮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易》之門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這七八十年來,許多學者研究《易經》,常提出來說,《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們的性心理學。他們的理由認為陽卦是代表男性的性器官,陰卦是代表女性的性器官。像顧領剛、章太炎等都主張這個說法,甚至我的一位老朋友也寫了一篇有關《易經》的文章來看我。我很不客氣地痛罵了他一頓。實際上他的年齡比我大,但我毫不留情地說他,為什麼跟章太炎學?他胡說你也胡說?他說章太炎有根據呀!根據就是“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這是孔子講的嘛!實際上我那位朋友是章太炎的女婿,也是章太炎的得意門生,年紀比我大不少。當時他寫了那篇《易經》文章來給我看,被我摔在地上,他就拿孔子這裡的話跟我辯。其實大家都幾十歲了,他也不生氣,問我說哪裡不對。我說你一開始就不對。不錯,孔子是那麼說的,但你研究中華文化,哪一本秦漢以前的書上把男人性器叫“陽物”的?你找出來,或者你把你老丈人從棺材裡拉出來,讓我跟!談一談!你能找出來我就投降。孔子說的“陽物”、“陰物”,等於老子所講到的物,不是我們現在唯物的物,而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東西”。“乾,陽物也”,就是說乾卦代表了陽性的東西。後來在宋朝以後的醫書上.才出現把男性的性器叫陽物,女性的叫陰戶的說法。這是宋朝的醫書上說的,漢朝以前連醫書都沒有,哪個地方把男性性器叫陽物啊?這是你根本上搞錯了,所以才這樣說。

  也有人以為《易經》是性史,還有人以為《易經》是情報學,卦是秘密通訊的號碼……這類說法的書,在台灣都有出版。所以研究《易經》非常有意思,各方面的著作很多。但自己若沒有主見,很容易走上歧路。尤其是近八十年大學間家的著作,像梁啓超、章太炎等一講出來,大家都不敢反對,一般人都是先人為主的。所以我們現在研究學間,往往會碰到剛才所說的這種差誤,所以說治學問很難。前輩名人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大家必須留意。

  這裡孔子說,學《易經》必須先要把乾坤兩卦研究透徹,乾坤兩卦研究透徹了,然後再研究《易經》,這樣,這一門學問的中心就可以抓往了。所以,“乾坤其易之門邪”!是研究《易經》的人門,是一把鑰匙。

  “乾,陽物也”,是說乾代表陽性的東西,換句話說,陽性的東西就叫“乾”;《說卦傳》最後的一章說:“乾為天、為圓”。天是乾;乾代表皇帝為君,也代表了父親,玉也是乾,天氣冷也是乾,冰塊也是乾,赤色也是乾,好馬是乾,老馬是乾,瘦馬是乾,花馬也是乾,木瓜也是乾,木上的果,不只是木瓜,樹上的果也是乾……

  坤代表陰性的東西,代表地,代表媽媽,代表布,代表飯鍋,代表吝嗇,以及古代可以用的大車等……

  龔定庵的影響

  所以“乾”這個符號代表陽性的東西,“坤”代表陰性的東西。這是物理的法則、人事的法則、陰陽的法則,“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所以,“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經》的道理就在這裡。宇宙萬物相對的組合,相對的矛盾組合,也可以說矛盾就是中和。矛盾並不一定是不好的,或者是不對的,譬如男人與女人兩者絕對是矛盾的,但他們組合在一起,便是一個很好的家庭,還會生出小孩來。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頭跟腳也是矛盾,腦子會想,腳會走路,這就是矛盾組合。從文字表而看,好像矛盾就是不對的,可是矛盾並不是不好,矛盾也並不是非要反對不可!

  大家研究近代史,近代的思想家康有為、梁啓超,包括孫中山先生,一路下來,沒有不受龔定庵思想影響的。龔定庵學問大,讀書多。他的兒子叫龔半倫,五倫之中他只有半倫,連父親他都不大理。龔半倫讀他父親的文章、詩詞的時候,供一個父親的牌位在那裡,手中拿一掛鞭子,讀到不對時,一鞭子打了!龔半倫除了母親這半倫外,其他都不承認。他是個狂人,但他學問也真好。龔半倫真是半吊子,八國聯軍瓦德西是他帶進宮來的,後來淪落在上海,很慘。這是題外的話。總之龔定庵的思想影響了我們中國一百多年。

  剛才為什麼又扯到別處去了?就是在說明“陰陽合德”的道理,矛盾不一定是壞,也不一定是相反,矛盾有時候是中和,所以要“陰陽合德”,因為這個宇宙都是相對的。陰陽不和便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那是沒有用的。所以在宇宙間一切都是相對的組合,無論物理世界及人事,都離不開中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從這個道理產生的。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有體才有用,“以體天地之撰”,“體”就是體會,有這個矛盾中間的組合,才可以體會。體會什麼?體會“天地之撰”,“撰”就是造就。誰在造就?沒有人在造就!也沒有人能造就!只有陰陽兩個力量。“陰陽合德、剛柔有體”,這樣才能“以通神明之德”。“神明’,是不可知的,最高明的,上帝也好,鬼也好。上帝是陽的,鬼是陰的。

  大家讀古書,對這個“德”字要特別注意,這個“德”在古書裡邊所代表的意義,並不完全是我們後人觀念中道德的“德”。“德”就是成果,所以古人的解釋說“德者,得也”,“德”就是得到,“以通神明之德”,就是這個意思。

  《春秋》言三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