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這是孔子的結論。

  “致一”也可以解釋為統一、合一,但也不一定這樣解釋。矛盾的統一,雙方意見對立,對立之中產生了另外一個意見。正反相對的兩派意見,鬧來鬧去,哪一個人得利益呢?兩派都失敗,只有另外一派得利。等於男女構精,父親跟母親談情說愛,愛到了極點時,並不一定是利,有損,男女本身就有損,可是另外一個生命產生了,就是這個道理。

  這一段道理很麻煩,研究起來是個大科學、大哲學。老子也講這個道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從這裡來的。所以懂了這個生命的最新道理,科學的道理,就知道中國的醫學,修道的哲學,都是從這裡出來的。短短的十幾個字就有這麼多的問題,我們也是簡略地帶過而已,不能多說。現在回頭看孔子對損卦六三爻爻辭的解釋。

  損卦六三爻的爻辭說:“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這是什麼意思?三個人一起走,一定會產生兩派意見,會損害一個人。我常說孔子的話不究竟,如果孔子生在現在,他的說法一定會為修正。現在兩個中國人在一起,有三派意見,尤其是華僑社會裡邊。我十常囑咐出國的年輕人要小心注意。在外國,中國人專門攻擊自己中國人,兩個中國人在一起,就會有三派的意見。在國內大家搞慣了不覺得,習慣了還不會太害怕,到國外就很害怕了,那可怕得很啊!

  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意見?這個道理是什麼?人性很可怕,有些同學說外國人不會,那是因為你沒有看透徹。外國人也一樣會,人都是會那樣的,你拿動物來做試驗也是一樣,三個東西養在一起,間題就來了。“三人行,則損一人。”只有陰陽相合才行,最好是一個人做事情,發起後別人就會來投資啦!差不多就是這個原理。所以孔子的結論是“言致一也”。大意是說:只能一個找一個,並不一定說是統一。一個找一個好辦。譬如說三角戀愛,一定有一個是失敗的。一個找一個很好,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其實不要看著簡單,但一也不一定。人與人之間有很多問題,把這些間題搞清楚了,可以領導政治。歷代所謂的梟雄、英雄,懂得領導的人,都懂這個道理。真正的領導是矛盾的統一,把大家製造成兩派,他在這中間才好控制,清一色的反而不好辦。

  這個中間道理很多,用得好,是大好事,是“天地因縕,萬物化醇”,用得不好,那是大奸大惡。這個話只能講到這裡。關於修道、人生、政治的,自己回去參究。這是禪宗,“良馬見鞭影而馳”,自己要能問一知十,大家回去參參看。

  全始全終

  現在講孔子對益卦初九爻爻辭的看法: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易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孔子說:“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了修此三者,故全也。”“全”字的意思是做事、交朋友為能全始全終,這很難。要一輩很難,很難!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就是說,慎終不如慎始。好的結果是一開始就為注意的,是由慎始來的,這是交友之道,也是處世之道。

  如何全始全終?那是十分的難。人的一生,不管你當皇帝也好,做宰相也好,或者是做一個默默無聞的老百姓也好,都很難做到全始全終。大家看歷史或現實社會,有幾個人能全始全終的?所以“全始全終”這四個字,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常之難。為有好的全,先為有好的始,之後才能談全終。從理論上講,與其求結果好,還不如求開始好更好。所以佛家有“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的名言。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名稱。正確的翻譯,菩提就是“覺者”、“覺悟”;薩埵就是“有情”,有情也可以翻譯為人世。所以菩薩是大乘道,是人世的,不是出世的。就等於中國的聖人,得道者,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注意到“因”,也就是開始就是好的因,好的結果自然就在好的開始里了。所以說“菩薩畏因”,也就是說動機是起心動念之因。“因”一種下去就可怕啦!凡夫是普通人,為什麼說凡夫畏果?因為凡夫“不威不懲”,犯了法不到槍斃、不到臨死不會反悔,這就是果來了才害怕。所以與其等到果報來了才後悔,何不於種因的時候加以檢查呢?智者畏因,一開始就怕,就重視、注意,後果就不會有間題了。一般人是到了結果時才怕,所以說全始全終是非常困難的。

  孔子引用益卦上九爻的爻辭,提出他的意見。益就是利益,現在人做生意要講利益,交朋友也為講利益,做民意代表更是為了利益。真正的利益是什麼?沒有利益可言的才是真利益。依孔子的道理,真正的利益只有在自己,沒有辦法去求人。所以他說明人生之道是:“君子安其身而後動”。要做一番事業,做一件事情,要有一個行動,必須先求身安,身安而後動,換句話說,就是人要有所立。

  今天有位老朋友回國外去,向我辭行,很想跟我談些什麼。我告訴!,我從十二歲看他到現在,我對他的看法是“無所立”,沒有站起來。人的一生要有所立,自己能站得起來,這個很難。我說你也在做生意,也在做學問,什麼都會,表面上看來是多才多藝,可是你的人生無所立。他聽了也非常感慨。人只要“安其身”而後“始有所立”。我們大家仔細研究研究看,一個人如何才能“安其身”?像做生意或做一個公務員,一個月拿三四萬元或十來萬的待遇,當然首先要有你的本事。但是你空有本事、學歷,如果沒有老闆雇用你、信任你,也是很難。前幾天,一個老朋友說他要提前退休,大家勸他不要退。他問為什麼?我說你是做官的,從大學畢業,做了一輩子公務員,可以說除了做官以外,社會上的事樣樣不懂,退休以後你會感到很無聊,無所憑依的。後來他來看我說:你對了,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我們現在人退休以後,如果沒有哲學修養,沒有宗教修養,退休後一兩年就死掉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心裡頭沒有安頓。古人不同,古人退下來,就算他不搞哲學,不搞宗教,也有他忙不完的事,像讀書、寫字、著作等等,忙不完的。現在人無所安身的道理,是心無所安,也就是無所立。所以一退休,放下了工作,便無所事事,苦就苦在這裡。

  其次是如果已經退了下來,無論做什麼,棺材本為留著,也就是退休金絕不能動。一位朋友退休,我就勸他出家,他很高興。他有幾十萬退休金,我勸他留著不要動,這樣等你去世後,還有不相干的表兄表弟,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來給你辦喪事。不然就沒人管哦!這也就是“安其身”的道理。

  人生要能做到“安其身”才是根本,但這還不算安其心,安其心就更難了,此心永遠不能安!所以一個人為做事業,為有所作為,先為自己“安其身”,要“安其身而後動”,不能打爛仗,不能亂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