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拄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子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易曰:公用射隼子高墉之上,獲之元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卜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者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妹,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諂,下交不瀆,筮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之子見幾而者,不俟終日。

  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之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術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只悔,元吉。

  天地因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之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之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孔子研究這一篇的報告雖然很簡單,但含義非常深刻,懂了下經的道理,人在患難之時,才懂古人的兩句話。一句是“事到萬難須放膽”,事情到了萬難,像做生意,今天支票不兌現,明天就要垮,這就看你的鎮定功夫了。垮了怎麼樣?垮了以後所有的髒話,都罵到你身上來了,這個時候便要不動心,做了就做了,倒楣就倒楣,這就是事到萬難須放膽。另一句是“宜於兩可莫粗心”,宜於兩可之間時,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這個股票看來時機很好,想想又不對,可以買又不可以買,那就要看定力了。所以說“事到萬難須放膽,宜於兩可莫粗心”,不要粗心大意。這種基本的修養要有,中國文化非常簡單。

  我常說中國的哲學是在文學詩詞裡頭,有些詩詞裡邊一句兩句拿出來,就是一部大書,即所謂詩文之道。中華民族是一詩的民族,詩的文化,可是現代人都不會做詩了。詩是講情的,不能講理,詩一講理,便沒有什麼可讀了。凡是講理的詩,另成一派,有它的好處,大多都成為格言一類了。

  孔夫子的道行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孔子這,一篇報告,首先提出來《易經》上說的:“憧憧往來、朋從爾思”,這是咸卦九四爻的爻辭,咸卦是 ,九四爻是陽爻。假設卜卦卜到了咸卦,它的結論為看動爻,所謂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假定動爻在九四爻,它的爻辭是“憧憧往來,朋從爾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它形容這個人心裡很不安,主意很多,思想不定,很難下決心,想把它放下,丟掉不要管吧,又感覺事情還有希望,禁不住又在心裡起了漣漪,一下來,一下去,思想不定。

  “朋”是很多很多,像朋友一樣,說不定有兩三個,乃至七八十來個,“朋從爾思”,跟著你思想來來去去。

  人為什麼為看相算命?俗話說“看相算命,心思不定”,卜卦也是這樣。假如我們在街上擺個卦攤,有人來 卜卦,你可以大膽地說:“先生,你很有心事呀!”這句話一定靈,沒有心事他為什麼會來卜卦呢?如果你要跑江湖卜卦的話,這就是秘訣。

  我們再回頭看,“憧憧往來,朋從爾思”,這八個字非常簡單,但在文章裡邊,包含了很多意思。人們的思想永遠斷不了,形容人們的思想,就是“憧憧往來”,這個去了,那個來了,這是第一層意思。

  “朋從爾思”,你有思想,就有聯想、感想、理想、幻想……我們中文就有這樣的好處,一個想字,上面可以加很多形容詞,成各種不同的想,究竟起來,就是一種心理狀況。普通人心理狀況是不一定的,隨時因客觀環境而變化,這是第幾層意思。

  這八個字就有那麼多意義,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讀古文可不那麼簡單,不像看一篇白話文,只要眼睛晃一晃,看兒個字,全篇的意思就已經瞭然了。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也可以說是哲學層次的道理。我們說思想,東方哲學與西洋哲學不同。東方哲學,人就是靠思想,人如果沒有思想,就沒有人文世界。以前常聽人說一句話“某某人思想有問題”,我說你真胡說!哪個人思想沒有問題?只有一個人思想沒有問題,死人、殯儀館的人。凡是活人就有思想,每一個思想本身都是問題。思想本身有間題,問題就又產生思想。如說某人政治思想有問題,生活思想有問題,那還可以通,隨便講思想有問題,這是不通、不合邏輯、不合乎哲學思想的說法。

  為什麼人的思想“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思想達到沒有問題、專一了、寧靜了,就是東方哲學修養的境界。這是儒家、道家、佛家所走的路子。西方哲學只提到靜思,不能說思想專一。這種修養的方法,都保存在東方的哲學裡、宗教里。

  世界上的宗教主沒有一個是西方的,耶穌是東方人,穆罕默德是東方人。也只有東方的宗教哲學,才有思想專一的修養功夫。

  孔子的解釋,跟佛家、道家都一樣。“子曰:天下何思何慮?’,思想是空的,沒有一個思想是真實的。“天下何思何慮”,就是像佛學所講的,人的思想都是妄想。佛經稱思想為妄想,就是說思想是不會停留的,早上一個念頭,到了晚上想想早上想的是什麼,早已忘了。人們的思想是“憧憧往來”,但能夠思想的那個“能”,並未動搖。思想的現狀太多了,那個能思想的,是不屬于思想的,我們能思想的那個東西,它是無思無想的。所謂修道啦!打坐修定啦!你能達到“何思何慮”的境界,就走到能夠思想的根本上去了。在一般人看來,孔子不是一個宗教家,也沒有修道,當然更談不上得道了。這種說法是空話,孔子當然是有成就的人,不過他不願意表現宗教的氣氛與神的意識,而是向人道方而去走,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