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沒有聲音的語言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故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是孔子的名言。天下的書本,不管是聖人的經典(聖人的書本叫經典,普通人的叫書本),還是任何書本,都不能完全表達出來它真正要說的話。我們講的話並不足以代表我們的意思。有時候一句很好的話會變成壞意,被對方誤會了。所以我們講話往往會有辭不達意的情形。人類的文字語言,不管英文、中文,任何一種語文,到現在還很叮憐,也還不能表達人類真正的意思。假使真能表達意思,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誤會了。文字語言不但不能表達人類的意思,更不能表達一切生物內在的思想,它只是一個臨時用的符號而已。

  這個符號的使用也有很大的限制領域。人與人之間的講話,不一定是只靠嘴來講,還要靠表情。譬如我們看到一件驚駭的事情,會大聲地驚叫“哇”;看到一件好事,也會同樣發出“哇”的一聲。同樣是一種“哇”的聲音,它所表現的意思,還為看那個人的表情,甚至他的肌肉、眉毛、眼睛、手勢等。一個人講話,全身都在講話,可見文字、語言並不能完全表達人們的意思。

  二十幾年前的時候,大家一張用錄音機傳播的教育法。我說沒有用,假使錄音機或擴音器可以教育的話,世界上便不需要有人教書啦!世界上發達國家教學用錄像機、電視來代替人,還是隔了一層。現場就不同了!因為教育除了言語、態度等等以外,還有一種講不出來的感受與力量。這個道理很多古人都講過,孔子在這裡就特別提出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書是由許多的文字集合而成的,文字語言既不能表達人們的真正意思,所以做學問,了解一個東西很難。根據“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兩句話,我們便知道不少史書是不可靠的。歷史上說的多是假話,只有人名、地點是真的,內容卻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小說呢?正好相反!小說說的都是真話,可是那個人名、地點卻是假的;那個事情好像也是假的,可是人類的確發生過那樣的事。所以我是主張看小說的,而且我認為一個不讀小說的人,恐怕也是一個永遠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我們小時候讀書,一方面讀很古老的占書,一方面也偷偷摸摸地讀小說。像我們小時候讀小說,是擺在抽屜里的,《易經》是擺在桌上面的。父親坐在後邊,兩眼瞪著。我們嘴裡念的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眼睛看的是《紅樓夢》呀,《三國演義》呀,等等。讀小說的確有好處,我是極力主張看小說的。很多家庭不准小孩看小說,我的家裡是小說教育,在家裡功課可以馬虎,小說不能不看。不過孩子還沒有成人之前,要看什么小說,要先問我,我看了才告訴他可不可以看。有些小說不是不可以看,是要等你年齡到了才能看。

  聖人之意

  歷史上有許多事情說不清的。寫歷史的人除了文獻不全,事理難明外,還受了很多客觀環境的影響。像司馬遷寫《史記》,要藏之名山,傳之後人,就是一個例子。所以研究起來很困難。有時候研究歷史也非常可笑,這個就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道理。那麼照孔子提出來的觀念來說,“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也就是說我們讀的這本書一一《易經》,不是永遠沒有方法了解了嗎?准此,那麼一切古聖人、佛、上帝、耶和華等,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我們人豈不是也永遠不能了解了嗎?

  孔子的答案是“能”,有辦法了解。他特別推崇《易經》,他說這個語言文字固然不足以表達聖人的意思,但是“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卦就是圖案。有時候言語文字不能完全使人懂,還必須要靠圖案來了解,借圖畫來表達意思。這就是古人為什麼要用圖案來替代文字語言的道理。

  現在我倒很欣賞美國人、日本人研究《易經》,都變成圖案、漫畫來研究,更接近事實。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日文精華》,上邊就有那麼一幅漫畫;太陽照得大地很光明,火在天上燃燒,旁邊注了個卦名,就是天火同人卦,上面是天,下面是光明。這就是“設卦以盡情偽”。但是為想把這個發生的思想情緒、內外、真假統統講清楚的話,光靠卦與圖還是不行,必須還有文字。圖案與文字配合,才能真正表達聖人的意思。所以說“繫辭焉,以盡其言”。卦和爻下面有文字,這個文字就叫繫辭。

  我們古代所謂的古文辭,是用的這個辭。現在很多人評論一篇文章時,說它的文“詞”如何如何,這個“詞”是詩詞歌賦的詞,是專稱、特稱。詞又有各種不同的調子。詩有一定的規矩.五個字一句就是五言詩,七個字一句就是七言詩。把詩的長短句聯起來變成詞,也叫“詩餘”。詩餘也是一個專用的名稱,是一種獨特的文字體裁。一般文章裡邊的文句就叫“文辭”,但是現在如果我們寫成這個“辭”,年輕人看了往往會給你改成詩詞的“詞”。有時候看了真教人感慨萬千,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實在教人無可奈何!如果你為把它改過來,他反而說我們錯了。究竟是他錯還是我錯?就不知道了。

  說到這裡,大家就可以知道,辭就是文句。卦下面掛上文句“以盡其一言”,是為完全表達卦的意思。所以文字的意思,就是把我們的思想、意思,變成無聲的語言,再由語言變成文字。僅僅文字也還不夠,還要圖案,跟我們現在講話的圖案一樣。身體的動作、臉上的表情等就是講話的圖案,所以啞吧講話,用的就是國際通用語言的手勢。手勢也是畫,也是圖案。那麼這樣夠不夠呢?還不夠,還為能“變而通之以盡其利”,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文字、言語加上卦、圖案,還不夠,大家還要研究卦的意義,還要懂得變通。不是呆板地執著這個卦辭,文王怎麼說的,孔子怎麼說的,就此完了,那是不一定的。等於算命卜卦,某一個解釋對某人有利,換一個人就不利,這個中間就要知道變通了,要能“變而通之”,才能“以盡其利”。可是“鼓之舞之以盡神”,那就難了。鼓舞當然*是打鼓跳舞,那是個形容詞,很難解釋。鼓是充滿、升華,最高的智慧。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你充滿了智慧,達到最高點、升華啦!這樣才懂得“神”。

  神,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了,神不是菩薩、也不是上帝,宇宙間有個看不見、摸不著不可思議的東西,中國的文字就叫它神。

  念佛珠與乾坤圈

  下面是孔子在上傳的總結論中,告訴我們研究《易經》為特別注意乾坤兩卦。孔子說:

  “象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乾坤其易之縕邪?’’邪就是耶,不是邪(Xie),古文中這兩個字是通用的,不要把它當作妖邪的邪,那就錯了。邪就等於我們白話文嘆氣的聲音,“啊呀”一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乾艮兩卦是同的根本,這兩卦的內涵,蘊藏就很多了。《同經》的內蘊,特別要注意乾坤兩卦的變化。過去我們發給大家很多圖表,像十二辟卦、方圓圖等等,都是從乾坤兩卦開始。乾坤兩卦研究通了,學《易經》就好辦了,所孔子說“乾艮其易之縕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