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他說《易經》這樣一種學問,“孰能與子此哉?”誰能洞徹這種學問?誰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呢?誰能知過去未來,而又等於完全不知不用?誰能做到該倒霉的時候就去倒霉,自己決不逃避呢?如果因為自己有前知便躲開了,那不行!那不是聖人。

  神武不殺的聖人境界

  所以什麼叫聖人?大家都問:我們中國為什麼標榜孔子?因為他絕不逃避困難。儘管也有很多人罵他,尤其是他碰到的那些道家人物,像楚狂接輿等.人家都在挖苦他,挖苦得很厲害。有一次小學生跟孔老師失散了,學生找老師找不到,碰到一個叫蓬萌的一一就是現在公寓大廈的管理員,問他見到老師沒有,他說:“什麼老師呀?:”“就是我老師孔了。”他說:“啊!那個傢伙!”學生說:“就是那個鼻子人大的,頭上平平的那位老先生。”他說:“啊!那個就是孔丘啊!”學生說:“是呀,就是他。"蓬萌說;“哉看到他啦。淒悽惶惶,如喪家之犬。”那個“喪家之犬”罵人罵得很苦呀,變成野狗啦,沒得人家收留的狗。有收留的狗雖然沒有牛肉吃,但也還有點冷飯吃。沒有人收留、在外邊到處亂跑的狗,就是喪家之犬。道家就拿“如喪家之犬”來罵孔子。因為那時天下大亂,大家都勸孔子算了吧,一個人是救不了的。但是孔子不變初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只盡其在我,盡他的心力去做。這就是《易經》的道理,聖人之道,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明知道救不了,也一樣要救。所以《易經》這個精神,孔子說誰能做到呢?

  “古人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我們上古的老祖宗是得道的聖人、對人類有貢獻的、絕頂聰明的人。聰是耳朵靈光,明是眼睛好,腦筋好就是聰明,但不是智慧,智慧不是聰明,那叫睿智,後來就叫慧智,佛家叫智慧。它不是從腦筋好來的,不是聰明,那是天縱聖人。“聰明睿知,神武”!中國的老話“有文治者,必有武功”,文武要雙全。讀書讀得好,風一吹就為倒的人,碰到一點小事情哎喲一聲大叫,比女孩子還害怕,那就沒一點用啦!巾國古代的教育,都是文武合一的。大家看中國古代的人物,像孔子呀,孟子呀,沒有身上不帶武器的。但是有武不用,有功夫不用。很多人學了功夫,一輩子都不用,都沒有打過人,這樣可以,但是不能沒有功夫。“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人可以有本事,一手可以把天下人的頭像切蘿蔔一樣切光,有這麼高的本事。但他卻是永遠慈悲人家,永遠是愛人的。有些人認為慈悲就是窩囊,認為我慈悲人家是我窩囊,沒有英雄氣概,也有人認為那不是慈悲,是沒有本事。究竟如何呢?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家有一句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家也都會引用,尤其那些學佛的,更是如此。我說:不要吹牛,你們那個刀呀,連剃頭刀都不如,不為說自己看到了刀就怕,連看到太太拿起廚房的切菜刀都會發抖的,你哪裡還有資格去拿屠刀呀?放下屠刀是指那些拿著刀砍過許多人頭的人,然後忽然不幹了,看到那些被殺的太可憐了,慈悲心發,放下屠刀,不再殺了。那是慈悲!你連殺人的本事都沒有,說你慈悲放下屠刀?那是膽小人打架說的:“你有膽子站在這裡不要動,我回去叫我哥哥來,看你怕不怕。”說著就跑啦!那是不行的。

  所以說,《易經》這一門學問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是:有神通而不用,不但不用,還為“退藏於密”,“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尤其無所不知,能知過去未來而“吉凶與民同患”,同普通人一樣,非常平凡,這才是得道的人。誰能做得到呢?他沒有說是現代的人能夠做到,只有推崇古人;“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有這個條件,便快要修養到成佛境界、得道的境界了,快有資格可以去當上帝了。我們大家想修道,先要考察考察自己這塊材料,是不是又聰明、又睿智、又神武、又不殺。

  領導人的條件

  大家為知道,《易經》是帝王之學、領導之學。以中國文化傳統來說,古代的明君必須深明此道,都要懂這個學問,才能做一個明君賢王。所以真正做領導的人必須:

  “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

  上明天道,為把自然現象、宗教哲學,一切都搞清楚。因為懂得天道,就懂得了宇宙之道,然後才可為君,才可以領導萬民。不過這個天在古文裡代表了好兒種意義,有形象的天堂的天,也是這個天;形而上那個本體的道,也是這個天;人的心,我們的良心,我們一般所謂的天理良心,也是這個天。有時候這個天是抽象的,有時候是實際的。這裡所謂的天道是指形而上的,包括了有形的天文,像天上的星星、月亮等。找們一般所謂的太空,不是形而上的,這個太空還是形而下的,因為它是叮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什麼叫形而上的呢?人類知識不能到達的那個,就是形而上的。《易經》告訴我們,為明了天之道,明了天不可知的一面,才能夠懂得人生社會,懂得人民生活一切的事物,包括人類的思想等。

  “者興神物,以前民用。”

  所以一個領導者要懂得帝上之學的《易經》,懂了這個學問,便能夠創造物質文明,給人民創造幸福。現在科學的發展差不多到達了“是興神物”這個境界。近來很多人專門研究中國上古史,發現在我們上古史中,也有很多令人解不開的神秘處,像大禹治水等等,都有興神物的能力,像是石頭可以趕起來跑路,山可以自行搬開等。各位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國人口那麼少,大禹九年中把全中國水患治平、水利弄好,的確是不可思議的事。在那個時候,要治理中國的水患,你需為動用多少人力啊!而那個時候整個中國的人口不會超過現在全台灣的人口。那麼大的水利工程,那麼遼闊的面積,怎麼辦?在我們上古史上說,大禹到了哪裡,不管是石頭還是山,大禹千隻為用手一划,叫它開開,它就開啦,要把這座山搬開,一句話山就自己搬開啦,要把石頭趕起來跑,就趕著跑啦……關於這些神話多得很,這就是“是興神物”。

  興神物幹什麼?神物是利人的,貢獻社會的,這是人民的福利。“以前民用”,在聖人們看來,人民的福利才是最重為的,“是興神物”,,給人類利用。所以得道聖人了解了這個學問,達到了“興神物,以前民用”這個境界,以後己身便“退藏於密”、“寂然不動”。有了這種功夫和修養,它的作用是什麼呢?“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智慧到了最高處,人情世故、天文地理都通了,通了以後怎麼樣?通了以後的人,做人更要小心。“齊戒”就是齋戒。讀古書,這個“齊”字很多地方讀“齋”。我們看古書有“齊莊中正”這句話,“齊”就是齋。什麼是“齋”呢?齋就是心理精神作用,所以叫心齋。吃素不是吃齋,吃素是不吃葷,不吃葷也不是不吃肉啊!不吃葷是無葷,像大蒜、韭菜呀,這些都是葷的。出家人為什麼不吃葷呢了因為葷含有刺激性,會刺激人的生理,容易使人起慾念,所以出家人飲食為無葷。葷是草頭的,不吃肉是另一件事。一般人把不吃肉叫做吃齋,那是講錯啦!什麼叫做齋?齋就是心靈的一種境界,“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這個境界就是齋。大家為注意啊!我們講中國文化,干萬不為跟著一般人的錯誤講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