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到了“能通天下之志”,一切人類文明的思想都搞通了,等於佛經上的悟道。到了成佛的境界,天上下雨,下幾滴雨,佛都知道,但我們不知道。後來我學了《易經》以後,我也知道了。人家問我下了兒滴雨,我說水遠只有一滴雨,沒有第二滴雨。千滴、萬滴,就是這一滴雨。這就是“研幾也”的“幾”。不過你們現在是聽了我講以後才知道的,所以你現在知道的這個知道,不是你知道的“知道”,是我知道的“知道”。這個知道就是“幾”。

  因為它“精”,“故能通天下之志”;了解天地間一切思想、一切文化,唯“幾”也。因為它洞察了這個動的“幾”,故能成天下之務,所以成功天地間一切事務。“唯神也”,《易經》最高、最終的目標是通神,這個神不一定是鬼神的神,神就是那個不可知、不可說的。“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這就是所謂神而通之的意思。疾就是快,像走路一樣,練武功練到這個程度,便可不疾而速。看起來好像沒有在走一樣,一步一步,從從容容慢慢地走,但一下就到了美國啦!沒有看他走兩步就到了。這就是所謂的“不疾而速”,快得很,“不行而至”。到這個境界,就是神的境界,這是形容的,不過也有人能達到神而通之的境界。佛學所講的神通,就是達到這個境界,那也就是神通了!

  所以孔子結論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聖人之道是“無思”、“無為’,、“極深”、“研幾”這四點。“無思”、“無為”特別要注意。搞宗教的人,天天想成道,你如果能做到“無思”、“無為”、“寂然不動”,便差不多啦。但是各位不為以為光是“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就行了,那是不對的。不能致用的,如何才能致用呢?“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為能做到“無思”、“無為”、“極深”、“研幾”,才能真正體會出“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為這些都是聖人的致用之道。

  第十一章 開物成務 冒天下之道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故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著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艾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故乾,一闔一辟謂揲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成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僅,兩僅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登疊者,莫大乎著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故以吉凶,所以斷也。

  開物成務千秋大業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經》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第四章里孔子己經作過答案,說到“同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可是在本章里,對於《易經》這門學問,又有另外的答案:“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他說《易經》的學問是“開物”,開發宇宙萬物--—天文、地理、人事、看得見的光明面、看不見的陰暗面、看得見的陽世間、一切的一切等等,這就是“開物”;“成務”,成就一切人世間的事情,你要想辦事,非要真正通了《易經》,才能真辦事。換句話說,“開物”用現代的術語講,就是為把物理世界的根本找出來;“成務”,就是把人生的根本法則找到。“冒天下之道”,“冒”就是我們現在年輕人所謂的“蓋”,把天下的一切統統都蓋下去了,宇宙萬物一切最高的道理、原則,都在它的範圍之內。“冒天下之道”,大原則都在這裡邊;“如斯而已”!不過如此而已!很輕鬆的,不過是這樣的一個學問罷了。可是連這一步我們都過去不了,我們就是過不去,連八八六十四卦都擺不出來,要想過去,那是很難辦到的。如果六十四卦你還擺不來,想“冒天下之道”,也冒不來呀!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孔子說,學了《易經》以後,你就可以“通天下之志”,也等於佛家講的神通,別人心裡想的什麼事情,你都知道。“通天下之志”是《易經》的境界,所有一切人的心態、動念、萬物的動態等,通了《易經》便都知道了。“以定天下之業”,為想成大功、立大業,非懂《易經》不可!不然沒有辦法成功。“以定天下之業”,這個業可分為兩種。我經常講,我們中國人往往把這句話錯用了,大家常常把做生意稱為事業,常聽到“你做什麼事業?’’這句話錯了!做生意不能算是事業。

  事業的定義,在《系傳》里很明白地告訴了我們。是什麼呢?“舉而措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我們這一個人,在活著的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人家,這個才叫事業,就是人生的價值。最普通地說,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楣到討飯的,當皇帝和做乞丐都不是事業,那是職業。其他你當宰相也好、部長也好、大學教授也好、補習班的小老師也好……那都是職業,不是事業。大家為弄清楚,找個工作賺錢吃飯,或打個知名度……那不叫事業。真正稱得上事業的,古往今來沒有幾個人。

  所以孔子讚嘆大業,就是指堯、舜、禹、湯、文、武等的事業。在我們歷史上功業最大的是大禹王。我們這個老祖宗,把中華民族變成農業國家,奠定了我們立國的基礎。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他的成就,就是事業。因此他為萬世所崇拜,其功永不可沒。這種才叫事業。其他的人,生意做得再好、賺錢再多,你要講事業,那還很遠。

  我經常對大家講:事業是永遠的。不要說外國史上的明君賢相,就是我們巾國的歷史,你能報得出二十個皇帝的名字嗎?報報看!幾千年來那麼多名宰相,你能報出幾個?我們在這裡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啊!唐朝以後到現在多少狀元?你曉得嗎?官的大小沒有用的,多少財富的人家,過不了幾年,人家早把他的影子忘掉啦!在當時是很風光的,但是因為他沒有事業,所以他不能長久、不能不朽。所以有志氣的人,要想建大功、立大業,就為講事業。這個事業一定為對天下國家有所貢獻。因此人生有兩種事業:一種是當世現身的事業,那很有限。活著時人家知道名字,一死了以後,也就人死燈滅,不為多久,人家已經淡忘了!像我們老朋友在一起談話,經常會想到當年那些紅了半邊天的人,現在黑得已經烏啦!名字都被人忘掉啦!連我們當時的人都已十把他們忘掉,想不起來,一般人更不用說了。不過孫悟空和關公,大家都還是知道的,因為他們的作為好像事業,這叫做干秋大業。像釋迦牟尼、耶穌、孔子,在地球沒有毀滅以前,他們的大名就永遠存在,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因為他們對人類有了貢獻,這樣才叫千秋大業,是另一種事業,絕不是你做官的權力所能比擬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