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形而上道體與無為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系傳》前面講的是用,到了這一段是講形而上道——易的體。“易無思也”,就是說《易經》這一門學間,它的體就是形而上的道。形而上這個東西,就是全世界一切宗教家、哲學家們所追求的。宗教家們總希望從這萬物的根源找出它的那個本來、那個最初的東西。這個最初的東西,賦予它一個名號,或者叫神、或者叫菩薩、或者是什麼東西……但是在這裡,我們中國文化一一《同經》的學問裡頭,你為叫它心物一元也可以,叫它神也可以。如果推算這個思想的年代,應當在孔子之前。假設有人說《系傳》不是孔子作的,是後人增加的,那麼這個人也不會是秦漢以後的人。而且不管《系傳》是不是後人增加的,我們可看出來,他雖然不用那個“神”或者“心”或者“物”來代表宇宙的本體,但是在《易經》文化中,它最高的境界已到達了不可思議、沒得東西的境界。佛經上講不可思議,就是不可用思想去討論。你說有個上帝、有個佛,已經牽涉到人的思想了,最後心物都是空的。我們講的這個空字是來自佛學,中國過去沒有這個說法,只稱它是無為。無為不一定是空啊!這兩個觀念要搞清楚。

  嚴格地講,“空”與“無”是兩個名詞。不過,“空’,容易使人覺得是完全沒有的境界,容易誤解成唯物哲學的那個“沒有”。“空”這個名稱,就有這個討厭的地方,易被人誤解。現在東南亞一帶的小乘佛教也講空,很容易被人誤解!認為佛學講的這個是空,就是唯物哲學講的空。認為一個東西沒有了就沒有了,人死了,死了就沒有了,後面不為談了。什麼靈魂啊、生命輪迴啊、再來啊,都是鬼話。唯物哲學這樣講法,小乘佛學的空就抵不住了。

  中國古代沒有“空”這個觀念,只有“無為”。“無為”不能解釋為空,也不能解釋成“虛空”。如果把虛空 一樣也叫“無為”,那是一個畫蛇添足的解釋。“無為”就是“無為”,“無為”是沒有動,也一可以說沒有東西,一切充滿而不存在。所以易這個東西,它是“無思也,無為也”,等於我們睡眠一樣。當我們沒有醒來以前,一切都是靜止的狀態,但它不叫做“靜”,就叫做“無為”。《易經》簡單的兩句話,就把一切宗教哲學的問題都解答了。它的境界實在太高了,所以我們確認它應該是孔子講的話。

  當這個體沒有動以前是“寂然不動”的。這個寂然不動,也不能比喻是“清靜”。寂然不動等他於靜到極點,完全的靜一止。這個寂然不動,是在萬物沒有發生以前的這個體,一點都沒有動。它是什麼境界呢?“無為”的境界。但是在靜止“無為”的境界時,萬物的一切作用、能量卻都包含在其中了。等於我們眼睛看到這個虛空,看似空無一物,但我們為進一步來探討這個虛空,就可以發現這裡邊還有很多東西。譬如這個電、風、雷、雲、雨……都在這個虛空之中;我有很多看不見的事物也都在這裡頭。可是這個虛空呢?卻是寂然不動的。但它如果一感一陰陽交感、動靜交感、是非交感、善惡交感,就會起作用。所以《易經》是交感的學問。《易經》的爻就是交的意思,一爻一爻都是寂然不動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感,一切作用都起來了。

  大家看廟裡邊常有“感應”、“有求必應”的匾額。那就是感應道交。一切宗教,禱告上帝也好、拜菩薩也好,有沒有作用呢?感應道交,有感就應。等於我們玩的那個蝶仙一樣,指頭劃上去揲子就會動。你問它什麼?它都會告訴你,這就是“感而遂通”。

  你說這裡邊有個鬼神嗎?那全在於你,都是在於你的運用。“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兒句話非常重為。如果拿《易經》的道理來看,東方西方的宗教析學都完啦!《易經》學說並不承認有神,也並不承認無神。所謂有無,《易經》把它分為陰陽兩個現象,一陰一陽,不能夠單獨靠在哪一面,所以《易經》叫它為形而上本體。它是個“無思的”,不可思議的,也沒有起心動念。如果思想一動,念頭一動,已經不是道的那個境界了。

  修到“無思、無為”就是道之體,同天地自然萬物之體一樣。這個體是“寂然不動”,但並不是個死東西。“感而遂通”有所感,馬上通,通萬感,通天下之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是宇宙萬法。以修道而言,孤陰就不生,孤陽就不長,彼此要交感而通。

  孔子在這裡的報告,說《易經》講到了道體這個學問,而平時《易經》都是講用——也就是象數。現在講到體,它是“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以他說我們老祖宗這一門學問,是中國文化之根,是根之根。“非天下之至神”,這個“神”是形容詞,神妙到不可思議,這個神包括了佛教講的佛、道教講的神、天主教基督教講的上帝;至神不是普通的神。“其孰能與於此”?孰就是誰。假設不是天下最高最妙的神明,誰的境界能有如此高超絕倫呢?

  這一節都是講《易經》的體。它把形而上的體與形而下萬物的用,其間的關係講解得簡單明了。研究東西文化宗教哲學,照我的觀察及我平常的經驗來看,還沒有能超過《同經》的。它幾句話就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中國文化。

  如果是西洋的文化研究,這可以寫好幾部論文了。“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幾乎每一句話都可以寫百把萬字的一部一書。“感而遂通”,一般人修道,想修到有神通成就的話,如果以為去拼命打坐、修道,就可以知過去未來,就能得到神通,那他永遠是妄想。他已經著魔了!做不到的。如果你能修到“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便樣樣都知道了,所謂“感而遂通夭下之故”。但你為去求知過去未來,反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古人所謂氣心包太虛”,你能如此,便“萬事皆知”了。如果你心地上沒有這個境界,而用個人的修道去求未知、求神通,那永遠是緣木求魚。

  生命真諦的根

  這一章是《易經》整個的綱要和精華。《易經》的學問及其形而上道,孔子在這.里為我們作了答覆。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揲道四焉者,此故謂也。”

  孔子說,《易經》這一門學問,是我們老祖宗、得道的聖人們,追究生命真諦、宇宙萬物到最根源、最深最深的那個根而產生的。也可以說,它是我們老祖宗對人類宇宙萬物、生命真諦挖根的學問。然後“而研幾也”,“研”的什麼“幾”呢?研究那個為動的“幾”。好像我們兩隻手舉起來為拍掌,是為拍?還是不為拍?在還沒有拍以前,兩隻手將動未動那一剎那間,就是“兒”。人站在門的中間,你說他為進來還是出去?你說他為進來,他卻偏為出去;你說他為出去,他卻偏為進來;或者站在那裡不動,不進也不出。這時你為說他是進是出?最難,這就是“幾”。“幾”的動很難捉摸,“幾”這一門學問能探知宇宙萬物的根本,所謂“極探而研兒也”。因為這一門學問是科學的、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根、哲學的根、宗教的根,都在這裡。“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深到極點,宇宙萬有一切人類的思想等等,你都搞通了。“唯幾也”,最高的那個“幾”,將動的“幾”,你也能把握到了,“故能成天下之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