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般人靜坐後精神會好,因為平常隨時在姤卦中,靜坐開始了復卦,當然精神越來越好,達到陰陽交媾。這個媾就是男女交媾那個媾啊!不過一占人覺得不大好意思用它,只好把這個媾字寫成構了。實際上真正古老的《易十》,就是女字邊男女交媾的那個媾字。這個陰陽交媾的法則,是自然的道理,生命重生的道理。可是後世加上理學家,加上宗教家道德的、戒律的觀念,反而變成一件壞事情了。因此我們中國後代講《易經》,只好把這個媾換一個字來講了。意思是給你難懂一點,免得給你搞清楚了,反而不好。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我們知道了邵康節這個復卦的道理,就是活子時的道理。邵康節是宋代有名的大儒,也是易學大家。他說:“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冬至夜正十二點鐘,就是冬至子之半,天心沒有改變、沒有移動,就是平潮的時候。這時陽氣—一生命的功能,剛剛恢復,就是一陽初動處。一陽剛開始動,將動未動之際,就是萬物未生時。所以禪宗講修定打坐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沒有什麼了不起。其實人到疲勞己極,什麼話都懶得講了,那也是一念不生啊!不過那個是陰境界。可是一般人不懂得這個學理,認為陰境界一來就害怕了。陰境界就讓它陰境界,陰也不錯,陰極就陽生嘛!它是必然的。

  一般修道的人很冤枉,不懂這個學理,我們知道陽極也陰生。你今天絕望到極點,慢慢慢慢地進人到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是陽極陰生。

  “冬至子之半”,一半一半,平潮時候一半一半。所以我剛才講我們小時候在海邊玩耍,看海潮在平,冬至子之半看到潮水平的時候,同我們心情身體一樣,平靜異常,非常寧靜。“天心無改移”,天心是我們中國《易經》道家的話,就代表生命的本相。無改移就是沒有動過,這個時候為把握住。這個時候就是“一陽初動處”,是生命的根源。“萬物未生時”,就是禪宗所謂的“本來無一物”,很清靜的境界。

  但是我們懂了《易經》的道理後,就了解這個清靜不是永遠可以保存的,那是不行的。永遠保存不變的話,陽也變成陰了,變成了死東西啦。陽能是個生長的東西,“能”是個生長的炁化。至於陰呢?陰是個收藏的東西,陰極就陽生,必定會收藏進來。所謂陽施,陽性是放射的;陰藏,陰是代表女性。陽施陰藏,是兩種功能。那麼修道要到什麼程度呢?最後還是為到達邵康節說的“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個時候就是平潮的時候——不陰不陽、半陰半陽、無陰無陽。這個境界是個最高的境界。假設‘動,不是陰就是陽,這是復卦的道理。生命的道理也就在這裡邊。

  人的這個生命,每天活著,如果沒有用修養功夫,每天在生理上補充些、賺些什麼回來,那就很吃虧了。不要認為過一年是長大了一歲,那是又死亡了歲,又損失了一歲。所以老子說:“物壯則老。”一個東西壯盛了,就要變老,“謂之不道”,老了就要死亡。死亡沒有什麼了不起,死亡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不過是一種變化而已。這個卦變了,本是乾卦變成坤卦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要大家把方圓圖一一就是象數最重為的這一環弄清楚。大原則我都告訴大家了,你們自己去研究十二辟卦、方圖圓圖、六十四卦就可以了。這個東西搞不清楚、不背來,你沒有辦法研究《易經》。可是你為講講文字,那倒很容易了,那不需為我來講了。

  我們要知道,《易經》重點在象數裡頭。把方圓圖及六十四卦弄清楚,這是必須的事情,否則我勸你們也不要一去搞這個東西了,也不為管它有沒有道理,不要再浪費自己的精神。尤其是修道的,不把這個搞清楚了,你修道會走很多冤枉路的。弄清楚了,你就曉得我們人乃至於每一天、每一個時間,思想、身體都有它的變化,而且它的變化都是這一個法則,隨時你都曉得自己到了什麼卦象,迴轉頭來檢查自己的身體,會很清楚。有時候*是病,卻有病的現象,有時候覺得精神特別旺盛,你注意,現在已經在病態中啦,很嚴重的病態。往往在這個時候人會死亡,死亡都是在精神最旺的時候產生的。相反地,一個人隨時也會感到身體很衰弱。有些同學常問我:老師,我今天身體很不好。我說你放心,你的命長得很啊!因為!知道身體不好,便什麼都不幹了嘛!又是吃藥、又是體養,當然不會有問題。如果你認為身體好得很,不注意、不小心,那你隨時都會完蛋。這個法則,在方圓圖、大運、小運都是一樣的。我們今天介紹這幾張表,大家為仔細研究,當然也要參考很多的資料、很多的書,尤其是道家的東西。這個間題,我們介紹到這裡為止。

  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似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機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故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悔;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似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故謂也。

  聖人之道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孔子認為,《易經》這一門學問的法則,有聖人之道四點,就是言、動、制器、卜筮。聖人是個代號,代表得道的人。尚就是注重、偏重的意思。言語包括了文字、圖畫。

  “以言者尚其辭”,是說我們注重言語及文字,就是因為它是一種思想。為理解這個言語思想的重點,就要看《周易》的卦辭、象辭、爻辭……“以言者尚其辭”,為特別注意這個辭。

  “以動者尚其變”,天地宇宙萬物一動就有變。前面我們講到了陰陽交媾的時候,知道只有在平潮、在陰陽中和的時候才不動。所以我們打坐、一念不動的時候,正是陰陽交媾的時候。但是只要一動,不管是陰動或是陽動,都是動,宇宙萬物都在動中。“以動者尚其變”,一動就有變化。像做生意一樣,準備做這個生意,一投資就有好有壞,或賺錢,或賠本。

  “以制器者尚其象”,器就是一種物質,像一個茶杯啦,或者一部機器啦……你為曉得它那個物理的現象。物理的現象對構成一個東西有啟示的作用。這個法則很重要。

  “以卜筮者以尚其占”,那麼我們要知道宇宙的奧秘,就要藉助於依通—只好用卜卦、卜筮、算命來占未來的事情了。

  這個中間孔子講了四點,這四點孔子自己有一個解釋。他說:《易經》的重點,要注重它的內涵,“以言者尚其辭”,講內涵。“以動者尚其變”,萬事萬物注重它的變動現象,這些是內在的。然後外在的兩點:“以制器者尚其象”,看一個東西的現象,就已十反過來知道它的內容。但是內容究竟怎麼變化了非常細密。這個細密中間只好靠卜卦、卜筮,就是“以卜筮者尚其占”。因為人的智慧沒有達到神通的境界,故而不能自己知道,只好靠依通、靠卜卦來知道。卜卦就是依通。如果真到達有道的境界、神通的境界,就不需要靠依通了。孔子提出來這四點,自己又加以解釋說:有感斯應“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似也,問焉而以彖,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昨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