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光明來自黑暗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我們開始講象數時,就講到一天十二個時辰是分晝夜,分陰陽的;就連短短的一分鐘也分陰陽。我們明白了日夜這一明一暗就是個現象,由這個現象而知道,有陰必有陽,有光明面,’下一步一定有黑暗面。有上台必有下台;有下台也可能會再有上台的時候。

  明極暗生,暗極明生。明從哪裡來?從黑暗來,黑’暗從哪裡來?從光明來。那個能明能暗的是本體,是太極,既不屬於明,也不屬於暗。

  從前有個禪師參禪,但還沒有解脫到生死的問題。有一天他讀《易經·繫辭》,讀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這一句,他便大徹大悟了,於是就在下面加了兩個字,變成“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生死”。

  下邊一個結論,這也是東方文化特別的地方:

  “神無方而易無體。”什麼叫神?把宗教外衣統統剝光了,我們東方最高的宗教哲學是“神無方”。神是沒有方位的、沒有形象的,我們本身生命也好、精神也好、宇宙的生命、宇宙的精神也好,神是沒有方位,無所不在,也無所在的。

  “易無體”,《易經》是沒有固定的方法的。所以你用八八六十四卦來卜你的命運,說你的命不好,你便難過。誰叫你不好的?命不好自己可以改造呀!通了《易經》的道理之後,生命、命運統統可以自己改造。但是如何改造呢?很簡單,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犬,命運是靠自己的,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

  我們大家學《易經》,先要把《繫辭》上下傳弄通了才可以,否則一學《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你便著《易經》的“道”了,借用佛家的一句話,你就著相啦爻一臉的卦氣像神經病一樣,那就不好看了。我們看京戲,·諸葛亮出來是八卦袍、鵝毛扇;姜維是諸葛亮的徒弟,臉上也有一個太極圖,也是八卦袍、太極圖、鵝毛扇,···可見八卦、太極圖都是代表智慧的,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有智慧的高人。但也有臉上畫半個太極圖的,那就說明了他是假智慧、狗頭軍師。在京戲中,羽扇綸巾就是智慧的象徵。

  “神無方而易無體。”易以什麼為體呢?易以用為體。體在哪裡看到?體在用上看到。無用就無體,體本身看不到它的功能,只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我們了解了這個,再看西方哲學,尤其是宗教哲學,就已經低了一級啦!不過我們自己沒有貢獻,光拿老祖宗來誇耀,那是過去的成就,那是老祖宗的,不是我們的。我們交了白卷,只有對不起老祖宗,我們做後代子孫的應該檢討才是。

  說到這裡,想到過去一個朋友來看我,說他做了個夢,夢到他自己死了,給自己寫了一副輓聯,上聯是“真對不起,此生交了白卷……”我說好!作得真好!這輓聯不只你能用得上,我們很多人都用得上。對老祖宗而言,我們真對不起他們,因詮我們都交了白卷!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辯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道可道非常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裡邊問題就很多了。這個道,不是本體之道,是應用之道。所以我常說,講中國文化有兩個問題最難解釋:一個是“天”字,一個是“道”字。中國文字是從六書來的。譬如這個道字,有時候講形而上,有時候講形而下,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

  有時候形而下的法則也叫道,甚至我們走的路也叫做道。所以一個道字、一個天字,有好多種定義。研究上古的文化,譬如我們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個道字用了三四次,有時候用作名詞,有時候用作動詞。動詞與名詞的意義就不同了。所以我們讀古書時,對某些特定的文字,不能呆板地看。

  現在《易經》上講的這一句,是應用之道。宇宙之間任何東西,都是一陰一陽。譬如有個男的,一定有個女的,“之謂道”-一這個道是個法則。有一個正面,就有反面。字宙間萬事萬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而的。明末清初有個大文豪,與鄭板橋齊名的李漁。他說世界本來是個活的舞台,幾千年來,唱戲的只有兩個人:一個男的,一個女的。這句話實在不錯。幾千年來,這個世界舞台上,歷史就是劇本,演員只有兩個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

  修道的人有句名言;“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單陰獨陽是不能有成就的,必須要陰陽配合。不過,這句話被後世外道的人所盜用,認為修道要一陰一陽,要男女如何如何才可成道。那是胡說,靠不住的,不要上當。但是宇宙間的法則的確如此,一陰一陽,缺一不可。如果我們拿政治哲學來講,民主政治就是一陰一陽。有你的派,就有我的一派,這是必然的。如果青一色那就不好玩了。試想,如果人人聲音一樣、面孔一樣、思想一樣、動作一樣,沒有男的也沒有女的,大家一個面孔、一個方式,你說這個世界有了什麼好玩?我想大家活不過三天就厭煩了!因為人形形色色,又要吵架、又要吃醋、又要搗亂,一天到晚都有事情做。人天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懂了這個,也就懂了“一陰一陽之謂道”。

  矛盾與均衡

  “繼之辯善也,成之辯性也,仁辯見之謂之仁,智辯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一陰一陽雖然是有正有反,但是調和正反的,不是矛盾的統一而是均衡。一陰一陽要達到調和、均衡,便得了道,不均衡便不得道。所以“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就是孔子特殊的地方。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善有什麼好處呢?為什麼一切的宗教都是提倡去惡為善?因為善的作用是完成均衡一陰一陽的。一陰一陽就是一善一惡;有善必有惡,有惡必有善;有是必有非,有非必有是。天地間的善惡是非,哪一個對?都不是絕對的,道德也不是絕對的。

  譬如說道德禮貌,在某一個時候是道德,換一個時間、換一個空間,你那麼做就不道德啦爻甚至在另一個時候,卻反而成罪惡了。所以善惡是非、道德黑白,是沒有絕對的,都是人為的。說一個絕對,就是相對了,因為絕對是從相對而來,對相對的而言,才會產生絕對的觀念。形而上的統統被佛說完了,所謂“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但是他老人家己經犯了錯誤啦!明明說不可說,但他已經說了。說了什麼?說了一句“不可說”。可知形而上就是這樣一個東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