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講到“安土敦乎仁”,大家不要因為西方文化一來,科學文明進步了,人也都不大安土了,喜歡出來旅行遷移。其實這個不是真正的西方文化,我常常跟同學們講,你們看西方文化,不能僅看美國,美國的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因為她太短太年輕,立國不過兩百多年,還很淺很短。我常常跟美國朋友講笑話,也是真話。我說;如果談人文思想、政治理念,你們給我們當徒孫,我們還不要呢!你們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我們有幾千年的經驗。如果談科學呢?那我們就自愧弗如了,我們還是個小老弟,實在是要跟你們學才行。

  我們真要了解西方文化,到歐洲看看,他們也還很安土。安上心理很怪,我常常研究,一個沙漠地帶出生的人,苦得那個樣子!但是到了晚年,你問他哪裡最好,他還是認為他的家鄉最好。窮家的孩子出來,乃至子很多的人,你問他,誰做的菜最好吃?他們會說:媽媽做的菜最好爻世界上的人很怪,“安土敦乎仁”,在那個地方出生的人,就對那個地方有感情。

  我常常談到一個間題,出家的同學都知道,佛學有個名稱“沙門”,漢代翻譯為“桑門”。到了中國以後的佛教,那些真正的出家人—就是出家人中的出家人,這些真正修行的人叫“頭陀行”,也就是苦行僧。依照戒律,“頭陀不三宿空桑”。一個頭陀行的人,在一棵樹’下過夜、打坐,不能超過爻天,這是戒律規定;到第四天非離開不可!因為在那個地方住久了,就會與那裡發生感情,就會留戀了。我們拿一個杯子、一隻手錶來說,再不好的杯子,但這是我用的,我會對它產生感情,如果你不小心打一破了,我會生氣!人們對物也會有一種留戀的感情。所以一個真正修道的人,“頭陀不三宿空桑”,是非常有道理的。

  《太公素書》(就是圮上老人送給張良作軍師的那本兵書)中就說“絕嗜禁慾,所以除累也”。人要能割捨了嗜好,拋棄了欲望,才能除“累”,才不會受感情的拖累。人對於感情的牽掛比什麼都厲害,所以很多修道的人,不能有所成就,就是這個原因。這些道理都與安土有關係。由此可知,人不但對土地有感情,對個人周遭的一切,久而久之,也都會產生感情、產生留戀。

  在《易經》的道理中,非常注重這個“情”字,因為情是一種現實的東西。對性呢?《易經》中則不大注重,因為那是形而上的東西,形而上是空的,什麼都可以不要。但情是有的,如何處理感情,是個藝術,也在於你自己,而.上帝、佛,都幫不上忙。所以“安土敦乎仁”,你要懂得了這個道理,“故能愛”,就能夠博愛。博愛不是含有占有私心的狹隘愛,而是很廣博的、普遍的、無私的。

  宇宙的大學問

  下而講《易經》整個學問的運用,以及它的目的。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休。”

  《易經》的學問懂了以後,整個宇宙萬物都懂了,所以說“範圍天地之化”。這個中國文化《易經》所發明的“化”,後來被道家所運用。譬如“宇宙”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道書《淮南子》裡邊。宇是代表空問;宙是代表時間。時空兩個東西就是宇宙的代表,所以宇宙是屬於時空的範圍,而天地則是有形的。可見天地的觀念小,宇宙的觀念大。

  後來佛學又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名詞,可以包括了宇宙,這個名詞叫做“法界”。法界包括了時空、萬物以及天地間的一切。我們中國漢代的道家,在《淮南子》裡邊就說明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易經》的學間也是包含時空兩部分的,就是“範圍天地之化”的。

  這個宇宙,在我們中國文化里不認詮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其他神創造的,沒有宗教的性質。在《易經》文化中,還有一種科學觀念,叫做造化一一自造自化。整個天體宇宙是大化學的鍋爐,我們人不過是這個鍋爐中的一個小分子、一個小細胞、一個很會活動的細胞而已。這是造化的一種功能。人類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很偉大,但站在宇宙的立場看人類,不過像花木上的一片小葉子一樣,是微不足道的。而整個的造化卻非常偉大,只有懂了《易經》以後,才能知道《易經》是“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的,就是說,沒有任何法則是超過《易經》以外的,所有宇宙的一切學問,都離不開《易經》這個範圍。

  《易經》的另一個重點,是“曲成萬物而不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能夠了解宇宙萬有的一切運用;這個運用的原則是“曲成”。大家注意這個“曲”字,舉凡老子、孔子、儒家、道家以及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從《易經》文化中而來。《易經》這個名詞叫“曲成”,老子的“曲則全”,就是從《易經》這個觀念中來的。

  為什麼是曲則全呢?《易經》告訴我們,宇宙是沒有直線的,通常是個圓圈。圓圈這個圖案就代表了太極,人也是這樣。我們人的生命,只有修道的人了解。如果從生命來看我們這個形體,卻是很糟糕的。我們前面的什麼都看得見,後面的什麼都看不見。我們生命的圓是分段的,我們形體的圓是一個光圈。實際仁這個形體是我們整個生命的中心、一個支柱,所謂神以形生,精以氣凝。人體的生命就是這樣。

  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我們每個人,乃至萬物,凡是活的生命都有光。過去大家看到菩薩、上帝的畫像上,都有二個光圈。現在科學研究,已經可以看到人的光圈。人的光圈約有一尋-一就是八尺左右,換句話說,你的手臂有多長,你周身上下就有這麼大的光圈。人體光圈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而且這些顏色是隨你的心情在變化的。如果你動了一個壞念頭、惡念頭,你光圈的顏色就變黑了;你心裡有個善念頭,你光圈的顏色也是亮的。光有幾種,最好的是金色,佛經上所謂的金色晃耀,就是聖人境界。其他還有紅光、黑光、白光、藍光、黃光等。

  我們中國人學了《易經》會看相,也有人會看光。如果是紅光,代表將有血腥之災;黑氣就代表有災難來了;綠光是一種魔的境界。這說明一切都是圓的,光也是圓的。我們研究地球物理,到太空去轉了一圈,還回到原來地方。懂了這個道理,便曉得《易經》為什麼說“曲成萬物”了。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一切是沒有直線的,所謂直線就是把曲線切斷,加上一些人為的作用,假名叫做直。真正學了《易經》,講話也要有些藝術,轉個彎;連罵人也是一樣,轉一個彎罵了他,他還很舒服。如果你要罵一個人混蛋,他會跟你拚命;如果你說我們大家都是混蛋,他便沒有什麼說的了。所以說“曲成萬物”。

  但是也不能太過了,變成一個球,你又不通了。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曉得宇宙萬有的道理是由曲線完成的,人身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曲線的。大家信佛打坐修白骨觀,每一根骨都不是直的,我們背脊骨也不是直的。孔子研究《易經》說“曲成萬物而不遺”,不會遺漏哪一樣,因為它是圓周形的。真正的圓代表一切的圓滿,因為我們的生命都在這個圓圈以內,沒有哪個地方會有遺漏的了,所以說是“曲成萬物而不遺”。懂了太極中的學問以後,就可以了解這個曲成的道理。老子說“曲則全”,一走曲線就一切圓滿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