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透過了這個符號的含義,觀察自然界的現象—一切的山川河流、風物氣候的自然現象。這些現象都觀察清楚以後,“繫辭焉而明吉凶!”《繫辭》是卦下面的文辭文句,凡是卦下面寫的文句,就是繫辭。例如乾,元、亨、利、貞,就是所系的辭,辭就是文辭,是加以文字的解釋。由這個自然的現象加以人文思想的解釋,’而使我們明白了吉凶。

  “吉凶”兩字大家要注意,天地間的事不是吉,便是凶,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不好不壞的。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做生意,如果沒有賺錢但也沒有賠本,在你認為是沒賺沒賠,沒賺沒賠就是賠了,賠了精神、賠了時間··一所以沒有不賺不賠的事。由此可知天地間的現象,只有兩種;不是吉,便是凶。所以說“繫辭焉而明吉凶”,吉凶的道理是如此。

  繫辭的匯總叫做《系傳》,為孔子所作(卦爻下面的辭,為文王、周公所作)。一般人寫文章,說這個人的文辭如何如何,就是指這個“辭”,不是詩詞歌賦的“詞”。但是現在人很喜歡用這個“詞”,這是不通的。不過大家都這樣用了,你便也見怪不怪,跟人家講下去,也就是了。如果說“詞章”如何,那就要用詩詞的詞了。孔子寫的叫《系傳》,有上下兩篇,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論文或心得報告,孔子那時叫《繫辭》。因此他說:“繫辭焉面明吉凶。”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吉凶是哪裡來的?拿物理現象來講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我們知道就是陰陽,物理世界中抽象的就叫陰陽,實質的就叫剛柔。剛就是陽,柔就是陰。像矛盾,事實上也是互相推盪的一種現象。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矛盾也不過是一種現象,就是《易經》所謂的象。它表示了這種變化的關係,說明了矛與盾的原理。

  像太極拳的推手一樣,你推過來,我推過去,兩種力量,互相推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洋人們講邏輯什麼的,講到矛盾呀,統一呀,肯定呀,否定呀……大家認為高明得很,以為這就是學間。我們當年也拼命地讀,但我讀完以後就丟了,那不過是變化的現象,沒有什麼了不起。等於現在講心理學,舉出很多的個案,證明這個心理反應是如何如何。這樣做法很辛苦,個案看完了,有沒有用?這些心理狀況也許是社會上普遍發生的現象,也許是整個的社會心理發生的變化,總之,變化的過程太多了。譬如說我們用的電燈,開了電門我們只感覺它亮,不知它隨時都在變化;剛開始那一秒的電已經消耗了,它隨時在消耗,隨時在成長,隨時在生滅。可是大家看不到這個變化,只看到電燈在亮著。而《易經》已經看到這個變化,知道這個過程,所以它指出物理世界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兩大原則大家要記住。

  觀察自然的現象,《繫辭》告訴我們自然現象的涵義。拿佛學來說,自然現象中山河大地是無情的東西;一切眾生,像我們這些有生命的人,是有情的東西。所以佛學稱眾生為“有情”,是有靈性,有思想的;物質世界則是無情的東西,是沒有思想的。“聖人設卦”,讓我們觀察到無情世界的現象,“繫辭焉而明吉凶”。眾生是哪裡來的,也是宇宙物質世界的一種現象。“剛柔相推”,是兩種正反質能相互推動,因而產生了有情世界的一切眾生。

  假使這兩大原則把握住了,知道了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理,你想卜卦算命的話就可以百算百准了。不過這個中間也有它的變化,是看時、空的大小來決定的。像醫生看病,說今天病好一點沒有?病人說沒有,還是很痛。但你昨天還痛得躺在床上,今天已經可以床床活動了,已經不錯了。可是人總不滿足,因為他不曉得“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道理,大家懂了這個原則以後,就可以進一步學《易經》了。

  人生的歷程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這三個道理,就是最高的人生哲學,也就是政治哲學。我們知道,宇宙間只有兩個現象:一個吉,一個凶。那麼吉凶又是怎麼來的?好與壞是怎麼來的?是人為假定的。人類心理自己反應得失的一種現象,就成為“失得者,吉凶之象”了。譬如我想賺錢,錢到了我手,就是大吉大利;錢不到我手或失掉了,這就是凶。所以吉凶是人類心理相對的一種反應,天地間沒有所謂絕對的吉凶,也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這是指形而上者而言。

  所以形而上者“沒有”,形而下者“有”。有是哪裡來的?是由人類心理來的。吉凶是怎麼產生的?也是從人類心理的判別而產生的。譬如說青年人談戀愛,談到最熱烈的時候很得意,但你不能就認為是吉。表而上看來很得意,事實上,說不定失意已暗伏在裡邊了。現在覺得很好,到時候分開也很痛苦啊! 我常常說一個人求生不易,但求死也很難。想死還真不容易呢,跳水太冷,上吊很悶氣……沒有一樣好受的。這些是非好壞都是從心理現象來的。

  同樣的,吉凶也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失得的心理現象。我常說你學了《易經》以後就不要卜卦了,因為八八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也沒有一卦是大凶的,充其量告訴我們“吉、凶、悔、吝”四個現象。人生也只有四個現象,這就是《易經》陰陽的四象,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太極以西洋人的說法,就叫做本體、叫上帝,佛家叫如來。我們中國文化不來這一套,不給它加一個宗教的外衣,也不賦予它一個假定的名詞—本體;這個萬有的生命,我們叫它太極。太極就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永遠代表兩個相對的力量,兩儀就生四象。兩儀生了四象,就是老陰、老陽、少陰、少陽。

  人文世界的一切現象也只有四種—一“吉、凶、悔、吝”。怎麼叫悔呢?就文字看,知道就是後悔,人生對任何事情每一刻都在後悔中。剛剛吃飯的時候,菜很好吃,拼命地吃,吃飽了,肚子難過了,後悔了,“剛才少吃一口多好”,這就是悔。悔字以我的解釋,它真正的意義,只有一個名詞可借用來說明,才最恰當,就是佛經上講的“煩惱”,這就是悔。佛經講的煩惱不是痛苦,是開始時心裡感到很煩,過久了感到不舒服,也不是痛,可是隨時隨地就是很不爽朗,很煩、很苦惱,也就是不高興。一般人說的煩惱,就是《易經》的悔。“煩惱”兩字是印度的宗教文化,後來傳人中國的。

  吝是什麼?吝就是困難、是鏗吝。整個《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只有吉、凶、悔、吝四個變化。四個之中只有一個吉是好的,其餘三個成分都是壞的。‘晦吝是小凶,不是大凶,不好,也不是太壞。字宙間的萬事萬物不動則已,一動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分是好的,四分之三都是壞的。這個以後還要再講,現只先說一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