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個意思大家知道嗎?與我們不同文化系統的人,研究我們另外一種文化系統,而能達到極高度的認識與境界,很輕鬆就弄通了,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中國人很少讀中國書,讀了一輩子書,連中國的文章還是寫不通。這是老實話。所以我們自己本身學自己的文化,想把自己的文字寫得好,都還做不到,一個學英文出身的外國人,把《易經》一下子就學懂學通了,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文字非常簡單,這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

  我們學《易經》,大家要知道,現在我們稱《易經》為《周易》,《周易》是周文王整理的;另外還有兩種《易經》,就是《連山易》與《歸藏易》。這三本《易經》統稱為“三易”。《連山》、《歸藏》據說已經沒有了,失傳了,但是我們還可以從象數裡邊看到一些。大家要研究《連山易》、《歸藏易》,有一本書叫《易緯》,簡單明了。還有一本書叫《關琅月易傳》,或者也可以約略地看到一點影子。不過話雖這麼講,真正研究起來,卻不簡單,並不容易都能懂得。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現在先跟各位講一個故事:清朝初年有個才子,就是非常有名的袁枚-一一袁子才。他是乾隆時代的人,他的詩詞是性靈派,等子現代人主張隨口說出來,不加修飾,有思想、有靈性、有感情,不要那麼古板,我也非常贊成。他當時遭人反對,但他的確是當代的才子,所以他考取進士,做了兩任縣宮,四十多歲就辭宮不做了。他在江寧知縣任上買了隋織造的廢棄了的隋園,稍加修葺,改名隨園,自己享了一輩子清福,真正是天下聞名的才子。他在隨園門口掛了一副對子,頗為自豪: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斯人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當時另一位名士叫趙翼的,是清代有名的歷史學家,也是很有名的詩人,也是才子之一。他很不服氣,故意要來挖苦他。有一天趙翼到了南京,用紅帖子寫了自己的名字(庸宋時的名帖叫刺),親自拿著來訪袁枚。剛好袁枚不在,家人很客氣地招待趙翼:“請問趙先生來訪有什麼事嗎?”他說我沒有事,只是想來借兩部書。家人間他借什麼書,他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借去看看。袁子才回來知道他是來找麻煩的,便把門口的對聯拿掉了。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不要說現代人不知道,連我們當時的袁先生也弄不清楚。三墳是什麼?三墳就是三易;《連山》、《歸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經,或者說是塔尚書》,洪範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疇,就是《河圖》、《洛書》的理數。老實說,這些東西袁子才也都讀過,但真要談研究《易經》,實在說,他也並不很內行。所以趙翼故意來整他一下,出他的洋相。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讀中國古書之難,不是那麼容易的。符號邏輯

  我們講《系傳》,一開始就講到乾、坤兩卦,這兩卦過去我們都講過的。《連山易》是以艮卦開始,艮卦代表山,象山之出雲,所以叫《連山易》,那是神農時代的《易》。《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以坤卦為第一卦。我們手裡的《易經》—一《周易》,則是以乾、坤兩卦開始。

  大家要知道,所有的卦都是一個代號,借用現在最新的科學名詞來說,就是符號邏輯。可是你要知道啊,干萬不能說我們中國文化的《易經》“就是”符號邏輯,“就是”兩個字就用錯了。符號邏輯是最近新興的人文科學,是從蘇聯開始的,現在美國也很流行。如果提到西方符號邏輯的科學精神,可以說我們中國幾千年以前都已有了。例如我們《易經》的卦就是一種符號邏輯,但是如果說我們《易經》就是符號邏輯,那就錯了。這就是不懂中國文化,把他打三個耳光還算客氣的,在古代應該拉下來打三百大板,因為他的書根本就沒有讀通。為什麼呢?我們老祖宗這個《易經》,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有了,而符號邏輯是近幾年,還不到一百年才興起的一種東西。硬要把我們兒千年以前的老祖宗,拿來跟人家外來的文化孫子比:“哎呀!你的東西真好呀,我們中國的《易經》講的跟你們一樣呀”這豈不是笑話!這是不通的,所以大家要注意。

  現在我們迴轉過來,說乾坤也好,八八六十四卦也好,借用西方人文科學新興的觀念來講,它是個符號。

  說它是符號邏輯也好,邏輯符號也好,如果一定要說它是什麼東西,無法下一個定義。

  譬如乾坤兩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拿人來講,乾又代表男的,坤又代表女的。拿我們本身來講,乾又代表頭,坤代表肚子。拿中國歷史來講,乾代表後面,坤代表前面。所以說它是不定的,放到哪一面都可以。假設現在我們拿乾坤兩卦來說,乾代表我們的頭部,坤代表肚子,只是拿它來做代號,是一個標記。如果你非要確定地說乾坤兩卦是什麼,那你就根本不宜學《易經》。所以說學《易經》一定認為乾卦代表什麼,坤卦代表什麼,你就把它看得死板了,你學《易經》便不會通了,永遠不會通了。因為它適用於任何方面,物理也好,化學也好,這個道理要搞清楚。但是孔子的報告,是一個總綱的報告,乾坤兩卦代表了大自然的物理世界,它是代表了物理世界這個大自然的符號。乾代表了天,坤代表了地,我們現在這個宇宙,乾坤這兩個符號就作了代表。

  《易經》文化中的尊卑

  就中國文字來看,如果認為天高高在上是很尊貴的,地在下,便很.卑賤,很下賤,這種看法又是胡說,該打三百大板。天尊是尊貴、尊遠。我們仰頭一看這個太空,天在上面;到了太空,我們的頭頂上還有太空,永遠的虛空,無量無邊的虛空。在我們上面永遠很高遠,很尊貴的,這就叫做天。

  地很卑近,卑者近也。尤其是我們人類的文化,就是大土地的文化。人離不開土地,這個地球、土地對我們很卑近。換句話說,卑就是很淺近,很淺,很近。所以說:天,那麼高遠,無量無邊的空間,永無止境;地,我們這個地球,同我們人文文化關係那麼密切,非常切近。懂了這個原理,有了這個觀念,再來研究《易經》就方便多了。因為我們對這個天的研究,太空的研究,內容太多太多了。就是地球物理的研究也太廣泛了,沒有辦法記述。因此古人便歸納為兩個簡單的符號,所以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何以叫做“定”呢?定是確定的法則,不能變動的。譬如我們站在地面上,一看頭上就是天,到了飛機上,向高空上面一看外面虛空上還是天,到了太空外也還是天,凡是我們腳跟踩的那個,那就是地。譬如太空人,在太空裡頭沒有辦法落地,永遠在轉。踏得到的那個東西,腳踏實地的,那個便叫地。這個法則是不能變動的,所以說“乾坤定矣”。

  好了,現在我們了解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兩句話有那麼多的意思。如果我們不加研究,一看文字,我也懂呀!跟白話一樣嘛!可是進一步來探討呢,實在沒有懂。現在同時告訴大家,我們所講的“夭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個文化,由來很久遠了。過去我們看到某家少爺跟某家小姐定婚,來個紅帖子,吃了人家的喜餅,大家不約而同地會說:“很好很好!乾坤定矣。”婚約定了,便是“乾坤定矣”。古人在婚書上寫著“上昭天地神明祖先,兩人永結同心”的字樣,不像現在的結婚證書是為將來離婚、準備打官司時用的,還要有介紹人、公證人,準備將來上法庭當證人,這是從西方文化傳來的風俗。獨立的方塊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