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易經系傳別講》作者:南懷瑾【完結】

  內容簡介

  《系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也是學《易》的門徑。書中南懷瑾先生不但對《易經》有更精闢的講述,也是孔孟思想、儒家學說的探源。從自然的道理,說到人文的精神,人生的道理,修行的道理。無論入世出世,均為不可亟得的摩尼寶典。

  作品評價

  《易經》[1]是中國文化名著,也是古代士子學人必讀的教科書,相傳為孔子所作的《繫辭傳》上下篇,則 是《易經》的通論,本書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繫辭傳》的講記,其方式是:先摘錄每一章的原文,然後綜羅古今歷史知識、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逐段逐句地加以闡述,語句平易而哲理深刻。

  《易經系傳別講》包含了政治藝術,身心修養之道,人文文化最高的哲學,以及做人做事的智慧之學。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易經》是很平易的一種學問,是人人都需要一種學問。最重要的是,本書會使你豁然開朗,智慧大增。

  在前出版的《易經雜說》一書中,也涉及到部分《系傳》的內容,但是,《雜說》內容廣泛,可使讀者了解《易經》的全貌,而本書則是後來完整的《系傳》講錄內容,系統地介紹了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雖與《雜說》略有重疊,並不是重複,反而更得深廣解說之妙。

  本書內容包含了政治藝術,身心修養之道,人文文化最高的哲學,以及做人做事的智慧之學。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易經》是很平易的一種學問,是人人都需要一種學問。最重要的是,本書會使你豁然開朗,智慧大增。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18年生於浙江溫州。幼讀詩書,精研儒、釋、道,以及醫學、天文、劍道等。…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著述有《禪海蠡測》《金剛經說什麼》《藥師經的濟世觀》《禪宗與道家》《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三十多種,曾被譯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八種文字,他的教化涵蓋了儒、釋、道各家學說,言談生動有趣引入,可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代言者。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第一章天尊地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象數之鑰。

  《易經》的主要內容分三個方面,就是理、象、數,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真正說到易的境界在象與數—卦象、卦數,數還包括了陰陽、五行。如果真來研究,先天、後天八卦及八八六十四卦,必須要背得。大家沒有背得,象數的基本原則又不懂,將來研究起來會困難重重,等於沒用。你們各位都是同仁,也不便考試你們,要我真正上課,我是很嚴格的。每人都要當面考試,當場來背,這是我們老規矩的教授方法。這個方式,不好意思對大家來用,但我還是要把傳統的教育方法告訴各位,希望大家注意。

  什麼叫卦?何謂爻?如果弄不清楚,聽《易經》是白聽的。希望大家不要像看熱鬧、聽歌星唱歌一樣,那就沒有意思了。我今天很嚴肅地告訴大家,你們有人對象、數、卦、爻的基本法則、陰陽的原理原則還不清楚的,請先把過去我們講的再複習一下,這對大家今後的學習,會有很多方便。

  我們要研究《易經》,先要了解孔子的《系傳》,這是很重要的。《易經》的象數,就是我們一般觀念中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乃至算命看相、未卜先知那一套東西。要會那一套東西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把象數真弄通了,還要懂得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等等,才有點希望。差不多要幾十年的讀書、思考、研究。《易經》不是光憑記憶的,有些必須要靠自己的聰明去思考、去探討。《易經》也不是一個呆板的方式,運用到哪一方面都可以的。

  但是如果要精通《易經》,便一定要從呆板的方法開始,而且《易經》象數的多種法則都要了解才行。

  有關象數與易理,以後我們會更進,一步給大家講,今天我們初步的研究,先把古代的方法告訴各位。大家必須知道,先把《繫辭》上下傳研究通了,你自己研究象數的鑰匙就可以拿到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通了《繫辭》之後,對中國文化的根本,才真正有個認識。第三點,孔子的哲學思想,以及他的一切理論及學說的來源,也都搞得清楚了。《易經》是情報學嗎

  今天我們來研究《易經》的《繫辭》上傳,還是用傳統的方法;像教中國哲學那樣的教法,來同大家研究。說到這裡,想到昨天有位同學,拿了一本《周易通論》給我看。這本書是大陸學者用很奇特的觀點來講《易經》的,認為《易經》是一部情報學。他們的主要觀點是說,《易經》的作者當時被敵人俘虜了,為了向外面求救,就畫了很多符號,所以他們認為八八六十四卦是作者為了求救,對外面通訊所用的方法。這套說法差不多已經有七八十年了。這種說法很可怕,把中國文化打得稀爛。

  我們今天還是從中國文化本位的立場來研究,姑且認為《易經》的《繫辭》上下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同古人對所謂的“十翼,”(這“十翼”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十種心得報告)的看法一樣。這“十翼,”對中國文化關係很大,大家懂了這一方面,對四書五經的原理,可以說大概已經貫通了。

  基本上來說,《系傳》的文字也很淺顯,很容易懂。大家要研究古文,想把文章寫好,便要先研究孔子的文章。如果我們講文學史,我認為《系傳》是第一流的文學。像老子呀,莊子呀,乃至屈原的《離騷》,都是南方文化的系統。上古時候,我們的文化還沒有統一,各個地方不同。所謂齊魯文化,就是孔孟文化系統,他們也是古代的文學大家。大家若要知道孔孟的文章,僅僅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不夠的,還要看《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它的文字非常高明,一般人多忽略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這一段就文字上來看,大家很容易懂,很淺顯。但是,是不是真懂了呢?在我的觀念里,恐怕還差十萬八千里,也可以說完全不懂。十幾年前一位同學說:我們研究中國的《易經》,怎麼看都看不懂,現在我看了一本外國人翻譯的《易經》,一看就懂了。我說很好啊!你是中國人,我也是中國人,我們研究自己文化的《易經》,搞了幾十年還搞不懂,去學了幾年英文,再看外國人翻譯的英文塔易經》,便真懂了《易經》,那些研究《易經》幾十年還不懂的中國人,可是真笨呀!看來說這些話的人真聰明,外國人也真聰明,如果這樣便真懂了《易經》,那就不叫《易經》了,不知該叫什麼東西才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