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頁
一時間,殿上喧鬧如菜市場,又要推薦人的,有喊著要優先挑人的,還有急著催馬上“開科”的,吵得人頭暈腦脹,哪裡還將殿上坐著的魏主元子攸放在眼裡。
賀六渾和任城王一干勢力,眼看著馬文才藉由“取士”一下子拉攏了大半的朝臣,再一想等真“開科取士”,馬文才少不了就是一言九鼎的選拔之人,日後為了官位投效的人會更多,眼中就不免閃過一抹憂色。
雖然憂慮他將在魏國隻手遮天,可即便他們想要管理好這個國家,卻一沒有馬文才那樣在梁國朝堂歷練過多年的能力,也沒有馬文才那樣曾在梁國試驗過考試取士的經驗。
甚至他們還聽得雲裡霧裡,沒有完全明白他要怎麼施為。
然而即便他們再怎麼無知,也能察覺到這確實是解決魏國眼下危急的最好辦法。
士人和有學問的人都瞧不起武將,他們都是武將,他們來徵召賢人,沒有人會來應召,但馬文才不同,他是出身南方衣冠之國的漢人,會比魏國人更重視文人,由他來發動“徵召”,才會真正有人來嘗試。
更別說聽他的意思,開科取士要開很多科,他們也許行軍大戰、管理後勤是一把能手,真到“出題”這一關,都要歇了。
聽聞這馬文才是梁主的“門生”,是從地方到國子學一路歷練上來的,又曾任皇帝的秘書和侍郎,學問一定極好。
他們即便想要主持考試,也攬不了這個活兒。
想到此,賀六渾和慕容紹宗也就放棄了爭取這個招攬未來官員們的權利,轉而積極的參與到“武舉”的討論中,要為自己軍中的心腹爭取幾個要害的官職。
“開科取士”的設想在梁國不可能推行,只有在中原官員幾乎被屠戮一空的魏國才有可能,馬文才曾經設想過許久的計劃今日才緩緩展露光彩,他看著殿中熱烈討論著“開科”的官員們,心中也放下了一塊大石。
他“拋磚引玉”的目的已經達到,接下來的事,便是水到渠成了。
“諸位大人莫急,即使要開科取士也沒那麼快,我們得先要統計出各部、各地的官員空缺,然後再先往各州府、郡發布‘舉賢令’,先將各地方能用的人手提拔上來,才能準備下一步的‘開科’。”
他見武將們都一臉被潑了冷水的僵硬,啼笑皆非地說:“當然,現在最重要的是安撫地方,武舉可以先行舉行,為文舉打下基礎、積累經驗。”
於是一干武將們又齊齊鬆了口氣,跟演戲似的。
即便是馬文才看到這一幕也覺得有些好笑,喜悅之中越發壯志勃發道:“我們的‘開科取士’,不僅僅要選拔魏國的人才,而是要選拔全天下的能人賢士來到魏國,為魏國效力。”
他見著怔住的諸臣們,微微一笑。
“魏國現在可用的人才,因兵禍損失殆盡,然而在江對岸的南朝,卻有大量有志卻不能伸展的年輕人和懷才不遇的賢士,正在尋找著大展其才的機會。”
陳慶之身子一震,不敢置信的看向馬文才。
“你還準備在南朝取士?這……這怎麼可能?”
“為何不可能?”馬文才轉首看向陳慶之,自信道:“魏國廢除門第之見、‘開科取士’的消息只要傳遍天下,全天下的能人志士都會齊聚洛陽!”
“這天下,因‘士庶天別’、‘門第之見’,實在是受壓抑太久了,已經到了爆發災禍的邊緣。陳公如此大才,領軍作戰堪稱神人,為何在梁國卻三十餘年名聲不顯,甚至連領兵作戰的機會都沒有?”
馬文才嘆息道:“難道不是因為門第之見的原因嗎?”
他想起那些連馬都不認識、高喊著“這是老虎啊”的衣冠華族們,輕鬆就能擔任像陳慶之這樣的將才一輩子都擔任不了的高官;
再想想自己因為是“二流士族”,恐怕苦熬一輩子才能在梁國當個太守,馬文才不由得越發感激上蒼還能給他重來一次的機會。
見馬文才提到自己的遭遇,陳慶之也只能長嘆一口氣,不願再多說。
“就怕他們寧願在梁國為官,也不願來我們魏國。”
賀六渾見過洛陽漢人對他們的鄙視,南朝只會更甚,“梁國政局平穩、百姓富足,何必背井離鄉來我們魏國?”
“誰說梁國政局平穩?我看梁國即將大亂了!”
馬文才笑著拋下一句“預言”。
“這是何意?”
“難道梁國出了什麼事?”
一時間,殿中竊竊私語不斷。
馬文才這才命人請了傅歧上殿,讓他將自己家在梁國的遭遇說了一遍。
聽聞三皇子囚禁了皇帝、控制禁軍把守住了建康,而他和御史率人衝破層層包圍沖入同泰寺,得到了梁帝的勤王詔書後,不少人對著健壯的漢子生出了好感,紛紛大聲贊道:
“好漢子!”
“有血性!”
“這位勇士來我們魏國吧,別回梁國跟隨什麼狗屁蕭老兒了!”
“我和陳將軍是在外征戰的將領,白袍軍又是梁帝的本部兵馬,按照規矩,是要回國勤王的。”
賀六渾和任城王一干勢力,眼看著馬文才藉由“取士”一下子拉攏了大半的朝臣,再一想等真“開科取士”,馬文才少不了就是一言九鼎的選拔之人,日後為了官位投效的人會更多,眼中就不免閃過一抹憂色。
雖然憂慮他將在魏國隻手遮天,可即便他們想要管理好這個國家,卻一沒有馬文才那樣在梁國朝堂歷練過多年的能力,也沒有馬文才那樣曾在梁國試驗過考試取士的經驗。
甚至他們還聽得雲裡霧裡,沒有完全明白他要怎麼施為。
然而即便他們再怎麼無知,也能察覺到這確實是解決魏國眼下危急的最好辦法。
士人和有學問的人都瞧不起武將,他們都是武將,他們來徵召賢人,沒有人會來應召,但馬文才不同,他是出身南方衣冠之國的漢人,會比魏國人更重視文人,由他來發動“徵召”,才會真正有人來嘗試。
更別說聽他的意思,開科取士要開很多科,他們也許行軍大戰、管理後勤是一把能手,真到“出題”這一關,都要歇了。
聽聞這馬文才是梁主的“門生”,是從地方到國子學一路歷練上來的,又曾任皇帝的秘書和侍郎,學問一定極好。
他們即便想要主持考試,也攬不了這個活兒。
想到此,賀六渾和慕容紹宗也就放棄了爭取這個招攬未來官員們的權利,轉而積極的參與到“武舉”的討論中,要為自己軍中的心腹爭取幾個要害的官職。
“開科取士”的設想在梁國不可能推行,只有在中原官員幾乎被屠戮一空的魏國才有可能,馬文才曾經設想過許久的計劃今日才緩緩展露光彩,他看著殿中熱烈討論著“開科”的官員們,心中也放下了一塊大石。
他“拋磚引玉”的目的已經達到,接下來的事,便是水到渠成了。
“諸位大人莫急,即使要開科取士也沒那麼快,我們得先要統計出各部、各地的官員空缺,然後再先往各州府、郡發布‘舉賢令’,先將各地方能用的人手提拔上來,才能準備下一步的‘開科’。”
他見武將們都一臉被潑了冷水的僵硬,啼笑皆非地說:“當然,現在最重要的是安撫地方,武舉可以先行舉行,為文舉打下基礎、積累經驗。”
於是一干武將們又齊齊鬆了口氣,跟演戲似的。
即便是馬文才看到這一幕也覺得有些好笑,喜悅之中越發壯志勃發道:“我們的‘開科取士’,不僅僅要選拔魏國的人才,而是要選拔全天下的能人賢士來到魏國,為魏國效力。”
他見著怔住的諸臣們,微微一笑。
“魏國現在可用的人才,因兵禍損失殆盡,然而在江對岸的南朝,卻有大量有志卻不能伸展的年輕人和懷才不遇的賢士,正在尋找著大展其才的機會。”
陳慶之身子一震,不敢置信的看向馬文才。
“你還準備在南朝取士?這……這怎麼可能?”
“為何不可能?”馬文才轉首看向陳慶之,自信道:“魏國廢除門第之見、‘開科取士’的消息只要傳遍天下,全天下的能人志士都會齊聚洛陽!”
“這天下,因‘士庶天別’、‘門第之見’,實在是受壓抑太久了,已經到了爆發災禍的邊緣。陳公如此大才,領軍作戰堪稱神人,為何在梁國卻三十餘年名聲不顯,甚至連領兵作戰的機會都沒有?”
馬文才嘆息道:“難道不是因為門第之見的原因嗎?”
他想起那些連馬都不認識、高喊著“這是老虎啊”的衣冠華族們,輕鬆就能擔任像陳慶之這樣的將才一輩子都擔任不了的高官;
再想想自己因為是“二流士族”,恐怕苦熬一輩子才能在梁國當個太守,馬文才不由得越發感激上蒼還能給他重來一次的機會。
見馬文才提到自己的遭遇,陳慶之也只能長嘆一口氣,不願再多說。
“就怕他們寧願在梁國為官,也不願來我們魏國。”
賀六渾見過洛陽漢人對他們的鄙視,南朝只會更甚,“梁國政局平穩、百姓富足,何必背井離鄉來我們魏國?”
“誰說梁國政局平穩?我看梁國即將大亂了!”
馬文才笑著拋下一句“預言”。
“這是何意?”
“難道梁國出了什麼事?”
一時間,殿中竊竊私語不斷。
馬文才這才命人請了傅歧上殿,讓他將自己家在梁國的遭遇說了一遍。
聽聞三皇子囚禁了皇帝、控制禁軍把守住了建康,而他和御史率人衝破層層包圍沖入同泰寺,得到了梁帝的勤王詔書後,不少人對著健壯的漢子生出了好感,紛紛大聲贊道:
“好漢子!”
“有血性!”
“這位勇士來我們魏國吧,別回梁國跟隨什麼狗屁蕭老兒了!”
“我和陳將軍是在外征戰的將領,白袍軍又是梁帝的本部兵馬,按照規矩,是要回國勤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