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人坐下說話,連常家小姐弟也叫端了杌子坐。

  常胡氏母子三人似是頭一回來,待坐定後,便忍不住四下打量廳中擺設,尤其是常胡氏,只見廳中擺設靜雅,貴極反見清雋。

  尺來高的一隻羊脂白玉瓶子,通體潔淨無瑕,只簡單的放在百寶格架中,兩溜雕花紫檀木椅子,木色暗沉,光澤明亮,她不住用手摩挲座下椅子,不斷贊道:“夫人這兒真是好地方,我竟覺著到了仙府裡頭;哎呀呀,瞧著盆景……呃,莫不是玉石料做的吧,還有這涼氈蓆子,這是什麼竹子編的呀……”

  婦人的言行有一股子市井氣息,不大上得了台面,一旁的常嬤嬤微微皺了皺眉,看了兒媳一眼,忍下沒開口,再看明蘭,她也沒露出不屑不耐的神色,但也沒特意討好自己,只淺笑著打趣,仿佛常胡氏的話的確很有趣。

  “我也不怎麼清楚。”明蘭努力回憶,“似是川中的竹子,參天的大毛竹削成片,只挑裡頭紋理最細最韌的幾片,然後抽成長長的竹籤粗細,用粗細圓白石一遍遍打磨,怕要磨過上千次,磨成竹絲那麼細,然後再編出來的。”這樣編出來的氈子蓆子,才會柔軟潔白如棉緞。

  常胡氏倒吸一口涼氣,眼露艷羨之色,呼道:“我的huáng天祖宗,這要多少功夫呀!該多少金貴呀,怪道這麼摸著這麼滑溜兩塊,哎呀,咱們平頭百姓家就這福氣用上了……”

  這明蘭倒沒法謙虛,古代不是商品社會,有時候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因為皇權社會中,真正最好的上品都是御貢的,是由宮廷專門的作坊工匠製作的。

  自打漸入夏來,宮裡不斷賞賜的避暑物品,好些東西明蘭以前見都沒見過,像這竹絲涼氈蓆子,要不是怕竹製品放久了要發霉,明蘭都想把東西藏進庫房裡去。

  常嬤嬤眉頭都打結了,回頭橫了兒媳一眼,成功的制止了常胡氏的喋喋不休,明蘭倒沒什麼,隨了幾句後,便轉而和常嬤嬤說話:“……聽說嬤嬤如今住在貓耳胡同,不知宅子可住得?進出路途方便不?”

  常嬤嬤滿臉的皺紋柔了下來:“多虧了燁哥兒,宅子很好,前後有兩院兩進,別說是我們孤兒寡母四個,就是將來年哥兒討了媳婦生兒育女了,也夠住了。兩邊的鄰居也是規矩的好人家,胡同前後都通著大路,不計馬車還是轎子,都容易來去的。”

  “那就好,老爺和我也放心了……”

  明蘭拈起青瓷盤裡的一枚鮮艷的果子,微笑著正要說下去,誰知常胡氏又插嘴道:“也不都是好的,位置到底偏了些,地方也冷清了些,要給年哥兒買些筆墨書簿,或是給燕子添些新衣裳,都得趕上半天路,要是能……”

  “住口。”常嬤嬤臉色開始難看了,把茶杯在几上重重一頓,“說什麼胡話呢!”

  常胡氏立刻噤口,明蘭很好奇的看過去,只見她雖閉上了嘴,但卻也沒什麼羞惱的意思,似是皮厚臉粗,很習慣被婆婆斥責了,並不怎麼怕被當眾下臉的樣子;還若無其事的吃起點心果子來。

  常嬤嬤瞪完了兒媳,才轉頭向著明蘭道:“夫人千萬別客氣,我們已麻煩燁哥兒不知多少了。唉……老婆子也不怕丟人,便說了吧。”她嘆了口氣,語氣低沉,“都是我那不成器的兒子!讀書不成,卻去學人做生意,叫人坑了,家裡賠了個乾淨還不夠,人也給打的半死,眼看要禍及家人。我這才舔著老臉,拖著一家人求到京城來,誰知我那大姑娘早十幾年前就沒了,眼看山窮水盡,虧在有燁哥兒!幫著我們置了田地和屋子,這才能活到現今。”

  這話一出,明蘭掩飾不住驚訝。

  她並不是因為常嬤嬤說的話而吃驚,而是常嬤嬤會這樣直言不諱,自爆家醜。

  這些事qíng,顧廷燁從沒跟明蘭提過半句,但明蘭早就揣度過了。

  古代講究的是守土守業,葉落歸根,並不作興背井離鄉,若常嬤嬤在海寧過的好好的,怎麼會突然拖家帶口遷徙京城呢?和舊主家斷了聯繫近十幾年了,也不見得會是忽然忠心爆發吧;貌似常家也沒有要赴京趕考的學子,或要來開分店的商業計劃。

  那麼,就只有一個結論,常家在老家待不下去了,是來投奔舊主家的。

  成親至今,明蘭雖然心中有許多不解,嫣紅的死,曼娘的來龍去脈,還有另外一個孩子,若顧廷燁自願說,那她就聽,但她從沒主動問過什麼。即使是夫妻,有些隱藏心底的陰私,也不方便親口說,而顧廷燁顯然沒有任何提起的意思。

  常嬤嬤來京已快十年了,肯定知道所有內qíng,她正是突破口,所以從很久前起,明蘭就有意的揣摩常嬤嬤的秉性作為。

  那麼,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第134回 常嬤嬤其人其事(下)

  聽婆母都說白了,常胡氏這下才尷尬起來,端正了一下坐姿,不說話了,常嬤嬤又瞪了她一眼,才又緩緩道:“我那短命鬼兒子沒了,也是燁哥兒派了人護送著,我們娘兒幾個才敢把棺木送回老家,讓年哥兒他爹入土為安的!”

  說著語氣哽咽起來,眼眶也紅了,明蘭忙勸道:“嬤嬤莫太傷心了,注意身子要緊,常嫂子母子三人還要依靠嬤嬤呢。”常燕常年姐弟倆也一左一右過來勸了幾句。

  “瞧我這樣兒,真叫夫人見笑了。”常嬤嬤回復了常態,拭著帕子笑道。

  這時,花媽媽領著蓉姐兒來了。

  “蓉姐兒,看誰來了?”明蘭笑道,“來,給嬤嬤見個禮。”

  蓉姐兒穿著一件淺紅色珠光綾緞紗襖,顯得小臉兒嫩白如水豆腐般,她見了常家人,目光從嬤嬤到常家姐弟臉上掃了一遍,恭恭敬敬的行了禮,低聲道:“嬤嬤好。”

  常嬤嬤神色很複雜,似是憐憫,又有些厭惡,眼光換過幾遍,才道:“你……長大好多了,樣子也白淨了,這樣很好。”

  蓉姐兒抬頭看了眼明蘭,張了張口,還是沒說話。

  常嬤嬤看著明蘭,直言道:“蓉姐兒能遇上夫人是她的福氣,她脾氣倔的很,夫人您也不用往心裡去,只管該教的教,該說的說就是。”

  明蘭點點頭,沒說什麼,只叫蓉姐兒坐到一旁去。常嬤嬤看了看她,又轉回頭來,對著明蘭笑道:“說了好一會子話,也沒問夫人如今怎樣?燁哥兒可好?”

  明蘭從她臉上看見了一種真正深切的關心,心裡感動,溫言道:“一切都好,我初初掌理家務,什麼都得學起來;老爺就是公事忙了些,不過精神倒好。”

  常嬤嬤聽明蘭言語誠懇,臉上的皺紋都笑成了一團:“這就好,這就好,我早就說過,燁哥兒是大有出息的,有朝一日,定然要光宗耀祖的!”

  明蘭的視線轉到下首的幾個孩子,見常燕正坐在蓉姐兒身邊輕聲說著話,常年端坐著聽大人講話,明蘭微笑著問道:“說了半天,還沒問過燕姐兒和年哥兒呢?如今做什麼消遣。”

  常嬤嬤瞟了一眼孫子孫女,笑道:“燕子是個丫頭片子,略識得幾個字,能做點兒針線,回頭嫁個好人家便是了;倒是我家年哥兒,如今正讀著書。”

  明蘭轉眼看了常年一眼,常年見大人們談到了自己,便起身恭立著,明蘭看著這個小少年,玩笑著試問:“始惡惡臭,如好好色。出自何處?”

  常年似有吃驚,看了明蘭一眼,稚氣的面孔浮起正色,道:“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出自《大學》。”

  “何解?”明蘭再問。

  常年對答如流:“所謂誠意,不知待人誠,也要待己誠,要像厭惡臭氣和喜愛美麗的顏色一般,這才是真正的誠實。”少年的聲音還帶著童音,但態度朗朗,言之有物。

  明蘭挑了挑眉,不做評價,還問:“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何出?”

  常年笑了笑,露出兩顆討喜的小虎牙,朗聲道:“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這段出自《道德經》。”

  然後不等明蘭再次發問,常年就解釋起來:“將德行擴至自身,自家,自鄉,自邦乃至天下,道德就能無限延伸;而用自己來觀察別人,用自家來觀察別家,用自己的國家觀察別的國家,那麼天下的事,就可盡知了。”

  這次明蘭笑了,心裡暗暗吃驚。

  打個簡單的比方,在科舉考試範圍中,四書五經就好比是必修課,這之外的種種典籍,如《道德經》之類的,屬於選修課,沒想到他一個小小少年,只在鄉野學習,學識竟如此紮實。明蘭記得當初她學這段文章時,注釋內容抄足了一滿頁,而這個男孩只用寥寥數語就概括了,釋文簡介,語出明朗,很不簡單。

  明蘭轉頭深深看了眼常嬤嬤,她眼中那種明確的讚賞和微驚讓常嬤嬤十分舒服,驕傲自豪的看著孫子,臉上都是幸福的光彩。

  “年哥兒如今在何處上學?”明蘭問。

  常嬤嬤嘆了口氣:“原先在老家時,跟著位鄉下的老秀才讀了幾天書,後來了京城,咱們人生地不熟,便在鄉下一位先生的私塾里學著,不過,年哥兒大多時候都是自己讀書的。”從他們祖孫倆的表qíng來看,這位劉先生顯然不很讓人滿意。

  明蘭低頭沉思起來,讀書這種事果然有天分之差,不是她滅自家威風,盛家的讀書氛圍可說是極好的,不但全家男人都有功名,老爹還整日在後頭揮鞭子吆喝,但憑良心說,長棟學的不如眼前這個常年。

  常年雖比長棟還小,但舉止談吐,磊落光明,見到高位之人並不露怯,來到富貴之鄉也無憤慨或艷羨等qíng緒,只帶著一種朗然的欣賞態度去愉快賞鑒,不卑不亢,頗有古君子之風。

  到現在,明蘭才明白常嬤嬤為何這般行事。

  如果常年將來要科舉入仕,那麼他就不能在身份上有硬傷,否則容易在官場上遭人攻擊,他的祖母可以做過奶娘,但不能入奴籍,或許,當年常嬤嬤就是這樣為自己的獨子考慮的。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常嬤嬤見明蘭始終低頭不語,便試探道:“夫人是出來的,聽說夫人的兄弟們學問都極好……”明蘭抬起頭來,微笑道:“談不上,但家父誠然看重學問,我娘家幼弟和年哥兒差不多大,如今也正讀著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