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宿誼猶豫了一下,道:“我今日所說之事,你可別告訴陛下。”

  太子連忙點頭。他和大哥的秘密!絕對誰也不告訴!

  宿誼想了想,道:“其實也不是不能解決的。只要讓農民不再依賴土地就成了。”

  “在將來,機械會大發展,耕種土地不會需要那麼多勞動力。土地兼併之後變得利大於弊。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會為了節省人力,增加耕種機械,改進耕種方法,讓原有土地的產量更高,成本更低。”

  “這時候,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這些勞動力若是無事可做,沒有辦法餬口,就會產生社會問題。許多王朝的滅亡便是如此。”

  “不過這時候手工業就發展起來,商業也發展起來。從土地里解放的勞動力就湧入市集,去給人當工匠,做出各種商品,那些商品又被賣到各地。”宿誼道,“那時候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一定地步,土地里產出的東西不但能供所有人溫飽,還有大量剩餘,可以製作成各種東西。比如糧食變成食物等等,這種事最低級的。許多人也習慣用金錢去購買生活所需產品,而不是自己去製作。”

  “當購買比自己製作更便宜的時候,差不多就有這種現象產生了。那時候土地兼併就不是問題,反而是提高經濟的一種手段了。”宿誼道。

  不過到了那時候,又會產生新的社會問題,但那都是很久之後了,宿誼也就懶得說太多了。

  太子陷入沉思。

  宿誼拍拍太子的頭:“那都是很久之後了,每個幾百上千年的積累達不到那種程度。”

  太子嘆氣。

  第136章

  宿誼很想提前把先進理念引入昱朝, 但學過中學政治課本的人都知道不可能。

  中學政治課本上有一段話, 大概意思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就是腳和鞋的關係,鞋小了腳會傷,鞋大了會摔跟頭。

  昱朝的生產力遠遠沒達到需要改革生產關係的時候,或者說,現在正是封建社會走上坡路的時候。封建社會還未引來鼎盛時期, 哪來的積累進入新社會?因此宿誼即使有一腦袋的新東西, 也拿不出來,也改變不了昱朝的現狀。

  宿誼即使不是一個文科生, 都能預言,昱朝未來到了土地兼併和各種矛盾激發,威脅統治的時候, 也沒有足夠的積累改革社會關係。不過現在的積累和思想上的變革,若是能被下一任王朝繼承下去, 那麼在下一任王朝, 可能繼續走在世界前段, 甚至率先完成改革。

  未來的事誰說得准呢?宿誼遺憾過,也想憑一己之力改變什麼,終究他膽子是慫的。他想起王莽,王莽的許多改革放眼現代社會來看, 是很先進的。但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反而引起了社會動盪。

  宿誼只是一個技術宅,不是社會學家, 不是經濟學家,更不是政治家。與其那不確定的可能會崩盤的改革,宿誼覺得,自己還是著眼於打造眼前的封建社會的盛世王朝吧。

  有時候宿誼也覺得自己是不是膽子太慫了些,但看著街道上那些老百姓臉上的表情從苦悶麻木漸漸充滿了希望和笑容時,宿誼的膽子就大不起來。

  這不是小說,不是遊戲,不是臆想中的數據,而是真真正正的鮮活的生命。宿誼能感受到,他對皇帝、對太子,甚至對許多大臣的影響力都與日俱增。他說的話不多,每次正式提出的東西,沒有一次不被實施。

  這次戰爭,更是提升他的影響力和神秘度。宿誼知道,現在他真的可能有能力影響到政策的實施。而且看太子這模樣,或許皇帝還會有自己的考量,但太子很可能只要自己點頭,就會去放手去干。

  宿誼嘆氣。

  他雖更喜歡一個人默默做實驗,但就算是前世,能成功的做一隻人見人愛的米蟲,在各種心機深沉的大佬中如魚得水,宿誼看人挺准。而他所處的環境,也讓他見過形形色色心態各異的人。

  現代社會,大家族之中,人們更容易出心理問題。

  太子的心理問題,宿誼早就發現了。太子對他過於信任了,對其餘人和事又顯得太過淡漠。宿誼甚至發現,太子對皇帝老爹和皇后老娘,都只是表面上的敬重,或者說是,他理智上覺得應該敬重和信任,於是做出了敬重和信任的樣子。

  這讓宿誼很擔心,但他擔心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太子長大之後,或許情況會有改變吧。宿誼又覺得自己不會搞出什麼事來,所以太子這心理問題說小也小,應該不會引發什麼矛盾。

  小孩子,中二期,有點叛逆難免。只要我是一個好哥哥,小弟聽自己的也沒什麼。宿誼安慰了一下自己之後,繼續跟太子聊天。

  生產關係改變的事,目前做不到。宿誼終於把話題轉到教化上了。

  宿誼跟軍中將士所說應該在高句麗實施教化的事,其實在昱朝,才更應該實施。

  老百姓對國家的認同感,不是憑空產生的。你得教導他們。

  民族認同感是怎樣產生的?同樣的文字,同樣的語言,同樣的傳說,以及同樣的生活方式。

  後者很難,但文字和語言,以及傳說,都是可以人為干涉的。

  秦始皇為什麼要做統一度量衡等事?這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必須的。

  其實除了少數朝代,大部分朝代都知道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對統治的好處。這並不是說要讓老百姓的文化素質達到什麼高度,會識字,能明理,在封建社會而言,就差不多了。

  教化之功,是古代地方官很重要的功勞。

  對於太子這種統治者而言,民眾認識統一的文字,不但有利於政令實施,有利於政策推廣,還有利於民眾對這個朝代心理上的認同感。一旦心理上認同,在沒被逼到絕路上時,地方豪族再想搞分裂,民眾內心是不認同的。雖然他們不一定會反抗,但朝廷想要平亂時,會少許多事。

  可中華民族的文字,可能真的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之一,甚至在宿誼看來,連之一都可以去掉了。要推廣文字,很是有些困難。

  太子聽了宿誼的話之後,對推廣文字一事十分感興趣,他也提出了許多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兩點,和宿誼的想法一樣。

  第一點,就是簡化現在的文字。現在文字是隸書,許多讀書人已經自發的開始改變“隸書”,將其變得更簡化。

  宿誼曾經聽人講過漢字的歷史。漢字不僅僅是新華國建立的時候被簡化,從古至今,它一直都在被簡化。從纂書,到隸書,再到楷書,這並僅僅是字體的改變,文字的結構也有改變,這改變就是逐漸簡化的過程。

  這些都是文化人們一代一代推動的。讀書人是迂腐的這個概念,因為清朝而被許多人植入心中。但其實甚至明朝,讀書人都不是迂腐的。明朝甚至已經出現內閣的雛形,他們的讀書人也是文武雙全,許多名將也是大文人。

  古代的文人們一直都在進步,從文字的改革上就可以看出。這文字的改革,都並非最先源自於朝廷從上而下的政令,而是書法家們自己改革創造,然後才被朝廷推廣。

  楷書很早就出現了,在當今已經成為一種流行。但還未替代隸書作為官方文字。

  太子自己很喜歡,且也擅長楷書,他認為楷書比隸書更為簡潔,易於推廣。若是要向民眾推廣文字,將楷書作為官方正式文字是可行之策,也是易於推廣之策。

  而在推廣之時,太子認為,應該進一步簡化如今文字。這樣就到了太子想到的第二點,編纂字典。

  字典,或者說詞典,這個時候叫字書。最早的有字書功能的書籍為《爾雅》。《爾雅》書如其名,就是規範語言,使其符合“雅言”。

  第一本系統的字書,為東漢時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它首創部首編排法,對字義、字形、字音進行全面詮釋。

  《說文解字》為蒙童必學的課程。太子認為,若是要改革字體,定要重新編纂一本字書。

  宿誼不斷點頭。

  簡化文字,編纂字典等等,他都想過,但這是基於他現代人的理解,覺得應該這樣做。太子則是直接站在統治者角度,基於現在的社會,提出這種理論,宿誼心中連連感嘆。

  如果不是經歷過現代社會的教育和信息大爆炸,宿誼認為,自己比起太子,差得太遠了。

  誰說古人是傻子?現代人,也就是眼界寬一些。這還得是本身受過良好教育,且見識較廣的現代人。

  太子提出這兩點之後,宿誼覺得自己好似幫不上什麼忙,提不出什麼意見。他絞盡腦汁,終於提出幾點意見,挽回了作為大哥的面子。

  宿誼道:“字書可以編兩部,一部是給讀書人看的,儘可能詳細。一部是給不識字的老百姓學習的,儘可能的簡略。只要有常用含義即可。而且字書的字的詮釋和詞的詮釋應該分開,嗯,就叫字典和詞典如何?”

  太子想了想,道:“讀音是否應該也單獨列出來?”

  宿誼有了過往記憶之後,也就知道了這個世界如何學習的文字的讀音。這個時代教導讀音用的是切字法,即一個字代表聲母,一個字代表韻母。

  羅馬字母音韻表是為了和國外接軌,宿誼在考慮,要不要現在拿出來。他將阿拉伯數字拿出來之後,阿拉伯數字很快就替代文字書寫的數字,從青州開始往外推廣。若是他拿出字母表,以他的聲望,要推廣也算容易。

  但切字法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比較複雜,在這個時代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畢竟這個時代的人沒有見過字母。

  宿誼思考之後,覺得音韻表的確必須單獨列出,而且應該規範。但簡化切字法就可以了。即像日本簡化中國的切字法那樣,用比較簡潔的偏旁,用來固定標註讀音。華國後世的羅馬音音韻表,可以用簡化字或者偏旁替代。

  古代的音韻標註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標註音調。新的音韻表,可以將音調標誌出來。

  除此之外,標點符號是必須推廣的。

  現在的斷句,都是直接空格。若是謄抄,很容易有錯漏。

  至於為什麼古代沒有出現標點符號,宿誼猜測,很可能是毛筆不容易打符號。有礙於書面整潔性。

  別說古代,就算是現代書法作品,也不會打標點。都是以提行或者空格來標註。

  但手寫的文字用毛筆寫標點符號比較難看,但宿誼現在已經在推行印刷術,印刷的書籍上是可以有標點符號的。而告示啊政令啊什麼的,對字句準確性的要求,比美觀性高得多,也最好是用上標點符號。

  宿誼還準備推廣硬筆。文化人用毛筆就成了,但普通老百姓不求什麼書法美觀藝術性,就求一個得用。硬筆在民間推廣是可行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