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若是遇上一個文人,宿誼此話可能會讓人覺得心裡不舒服,認為玷污了書法。

  但太子是統治者的思想,且對宿誼又極其信任,他略一思索,就認為這事可行。

  硬筆書寫的事,從朝廷硬性推廣肯定有問題,太子和宿誼商量後,覺得可以先從民間開始推廣,讓那些下仆或者市井中人先用,若是好用,漸漸他們自己就會推廣開來。

  而那些大文人們是不會在意市間小民用什麼書寫工具。

  除了文字之外,宿誼所說的“傳說”“神話”等,也讓太子開拓了思維。

  上層階級信鬼神,又不信鬼神。他們有時候會忌憚,有時候又會鄙夷輕視。而越愚昧的人,神異之事在他們心中就越發重要。

  比起歷史書,他們或許更相信民間傳說。

  若是大家相信一樣的傳說,相信同樣的來源,那麼心理上認同感自然也會提高。

  這點宿誼表示他可以提供小說,咳咳,傳說支持。洪荒流小說,又可以拿出來用一用了。

  太子和宿誼相談甚歡,蠟燭都換了幾根,直到天蒙蒙亮,兩人才入睡。

  這次太子如願以償,可以跟宿誼躺一個被窩。

  ……

  太子在宿誼這裡膩歪了一天,然後被皇帝催促趕快跟我滾回來,才念念不舍的離開。

  回到宮中之後,太子將和宿誼所討論之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聽完之後,忍不住敲了太子的腦袋:“這麼重要的事,你為何不昨日回來?”

  太子嘴裡道:“兒子知錯。”心裡卻想,今日說和昨日說又有何區別?本就不是馬上就能做成的事。父皇分明是嫉妒自己能見到大哥,他不能出宮。

  皇帝又罵了太子幾句,然後才和太子繼續討論此事。

  皇帝一聽就知道那所謂“打土豪分田地”的功效,實際上在他到處征戰,建立昱朝過程中,也多次用到此方法,只是沒有這麼鮮明的提出來,也沒有一個具體的章程。

  或許是太子還年輕,或許是太子想法和普通人不一樣,也可能是太子在傳話的時候,沒有說的那麼詳細,太子所想到的土地兼併的事,皇帝並沒有想到這一點。

  皇帝對教化十分感興趣,宿誼所說的印刷術早就給了他一份,他還沒想好怎麼用。他本來準備等宿誼回京之後交給宿誼決定,或者將此給慕晏,讓其成為慕晏的功勞。現在宿誼已經回來了,就可以讓宿誼著手去做了。

  至於宿誼不能露面,這事簡單。以前宿誼要做的事,是借慕晏的名義,現在借太子的名義就好了。太子也長大了,需要有功勞和聲望傍身了。

  或許是太子還年輕,或許是他自己的皇帝生涯沒當多久,現在皇帝還是盡心盡力的想要給太子造勢,並未像其他皇帝那樣,猜忌太子,壓制太子。

  不過就算是猜忌太子的那些帝王在最初的時候,都對太子非常好,樂於給自己的繼承人造勢,讓其成長。只是當繼承人成長起來,自己又老去了,就會開始猜忌了。

  但並非所有帝王都會從猜忌自己的繼承人。皇帝不知道是哪種人,但至少現在他是希望太子快快成長起來。

  教化字體,編纂字書,創造新的音韻表的事,皇帝本想交給太子,太子拒絕了。

  “此事必須要父皇親自做,才會更有利。”太子道,“即使兒子,威信也不夠。”

  皇帝本以為太子是認為此事難度太大,在聽太子所言之後,他也覺言之有理。文字改革一事,的確要皇帝親自督促,才會順利。

  畢竟是讀書人的事,而有時候讀書人非常頑固。

  不過雖然說是皇帝牽頭,其實也只是名義上而已,最後具體事情,還是交給太子安排。太子也欣然接受,不過表示若是二弟有空的話,希望兩兄弟一起努力。畢竟事情很多。而且太子覺得,可以將幾大世家一些傾向於皇室,不贊同世族以家族為主的觀念的人也拉進來,還有一些學問好,但是政事上不怎麼給力,但在民間十分有聲望的“名士”們也可以加入。

  皇帝不斷點頭,十分欣慰。太子的確長大了。

  這件事好好操作,的確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比如他最頭疼的,屁事不懂,就喜歡亂指手畫腳,偏偏在世間十分有名的各種“名士大家”。

  皇帝為了昱朝的聲望,為了自己“求賢”的名聲,用高規格的儀式將那些名士賢者迎接入京,讓他們做官。但這些人學問好,不一定政事上就給力,而他們許多人都很固執,讓皇帝十分頭疼。

  編書的話,的確是這些人很適合的位置,既可以杜絕他們對政務上不懂裝懂的指手畫腳,還能物盡其用。

  皇帝和太子為此事討論許久後,才說起刺殺宿誼一事。

  不僅僅是宿誼,易苒的行跡也已經暴露,且多次遭遇刺殺。

  不過在昱朝的管轄內,易苒自己武力值也很強,他可是打死過老虎的人,即使有侍衛幫忙,也可見得他的武力值。

  所以易苒那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問題。

  但沒有問題,不代表皇帝沒有震怒,不會追究。

  太子說起宿誼被刺殺一事,也是心中殺意頓生。若不是宿誼勸著,他理智上也約束著,太子甚至想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把可能會刺殺宿誼之人一個個找其他事弄死。

  不過太子也不需要忍耐多久。待慕晏班師回朝,京中軍力更加充沛之後,皇帝就會對一些人發難了。

  現在主力畢竟還未到位,皇帝可用的兵力不多,需要考慮別人狗急跳牆之後自身安全。

  本來,皇帝還想再修養幾年。打仗這種勞民傷財的事,需要休養生息。

  但以宿誼的點子,以戰養戰,皇帝就不用擔心這次打高句麗的戰鬥會給昱朝帶來損失。

  俘虜高句麗的官員之後,慕晏聽從了宿誼的建議,專門去找到了高句麗已經開採出來的各類礦產,以及各地特產的圖志。

  有這些資料,昱朝不但能彌補戰爭給昱朝帶來的損失,還會得到更多好處。

  而高句麗的土地也很適合種玉米等作物,待明年,糧食也會更加充足。

  至於那些藥材木材之類,雖然貴重,但都算小事了。

  打仗居然能獲得這麼多好處,皇帝本來就好戰的心忍不住蠢蠢欲動。不過他也知道,雖然有好處,但也需要消化了再說其他的。

  現在他需要將高句麗的戰果消化了,該種糧食和棉花的地方全種上,該開採的礦產都開採了,待這些都轉化成昱朝的國力之後,再說其他的。

  高句麗和昱朝這次戰爭的導火索是高句麗對扶餘的戰爭。本來皇帝覺得自己力所不逮,占太多“蠻荒之地”也吃不下,不如還給扶餘,換些名聲。

  後來皇帝在跟宿誼和慕晏通信之後,覺得,還可以,但是不能白還。比如用金銀換,比如商量一下每年的進貢。咱們昱朝為了你們扶餘流血犧牲,怎麼也得有點補償吧?

  現在皇帝覺得,這點地,昱朝還是吃得下的,咱們還是不還了吧。

  你扶餘不滿意,來打我啊?我們憑本事從高句麗吃下的東西,又不是打你們得來的,憑什麼給你們?

  宿誼在得知皇帝的決定之後,心中有一瞬間的無語。

  不過在戰爭上,在國與國的利益上,雖然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憤怒,但實際上理智的人都明白,其實這之間若不涉及屠殺剝削,那麼就並非是什么正義不正義的事,不過是立場不同而已。

  就像是這次高句麗的戰爭,對許多高句麗而言,就是不義之戰。雖然咱高句麗打了本屬於你們昱朝的地盤,打了你們昱朝的屬國,但也不該把咱全滅了啊,給個教訓不就成了嗎?

  但在昱朝看來,這就是正義之戰。

  宿誼雖然自認為很善良,但是在這種國家利益面前,善良頂個屁用。

  若是能對國家有益,若是能對民眾有益,他就算被寫在歷史書中被人天天罵又如何?

  不過華國的歷史書估計不會罵他,其他國家的歷史書應該會罵吧。

  妖道?嗯,這稱號不錯。

  第137章

  宿誼回到家之後, 問了一下管家京中的形式。

  走了一年多, 京中不說翻天覆地,變化肯定是比較大的。

  進士開科一年後,終於稍稍顯示出其影響力。第二等進士還在朝中實習,第三等的地方官已經在地方站穩了腳步。世家們開始沒覺得什麼,這些人雖然做官,但都是從低級別做起。昱朝地域較廣, 世族也只會盯著自家祖地, 或者是較為富裕的地方。而且即使這些地方的地方官不是自家人,只要自家人還在朝中當大官, 也沒什麼大礙。

  他們本也沒打算割據自立。

  於是比起留在京中的那幾位進士稍稍讓世家警惕了一些,外放的進士都沒有引起多大關注。

  前線又在打仗,宿天師還被行刺, 朝中形勢一度緊張,世家也分不出心去關心幾個外放的地方官。於是在塵埃落定的時候, 世家發現皇帝將這些進士安插到富裕、關鍵的地方為官, 覺得有些不妥, 但已經無可奈何。

  第一屆進士的確都是人中龍鳳,即使是考上的是第三等,但處事能力都是槓槓的。基本上外放的進士都作出了不錯的政績。他們又是堅決擁護皇帝,對皇帝的政策實施的十分徹底。這讓新的作物的推廣, 在這些人的領地中十分迅速。而推廣新作物而已,當地豪族雖然想從中牟利,但遇上一個非要推廣的, 他們也無所謂。反正其實也不是必須和中央唱反調,不過是覺得自家糧食夠吃,就懶得改變,外加想通過糧種坑點錢而已。

  除了糧食之外,皇帝還推行了許多新政策,比如關鍵的減稅政策。

  這些政策在世家控制的地方官手中,是不會被實行的。而多收的稅賦,進入誰的口袋,就不得而知了。

  但地方官換了,這些手段就不奏效了。除非侵吞賦稅的是朝中的那幾個大世家,不然這些進士是不會買帳的。

  然而朝中的幾個大世家雖然有一千種方式斂財,卻不會用這種會落下明顯把柄的方法。皇帝現在只是被其他事絆住了手腳,懶得查。待皇帝想查的話,多收稅賦這種事,根本無法掩飾。到時候皇帝想抓誰,一逮一個準。

  說白了,皇帝就是養肥了這些肥羊,等待時機成熟宰了加餐而已。

  能將主意打到賦稅上的,大部分都是地方豪族,或是有特殊企圖的人。

  這些人官官相護,若不上報也就罷了。地方官網絡上安插了“釘子”,那“釘子”所在的地方還是最關鍵的地方,就讓他們不得不收手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