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墨家思想因和儒家思想針鋒相對,宿誼不好幫其推廣,不過這些純粹知識領域的倒是沒問題。

  研究哲學的那一堆人,宿誼絞盡腦汁,把後世儒家理學以及辯證唯物主義等能記得起的理論都寫下來,交給這些人研究。批判也好,繼承也好,發揚光大也好,道理,都是越辯越明的。

  宿誼原本擔心扶持墨家會不會讓儒家心生反感,然後危及他自身。在和慕晏討論之後,宿誼發現自己想多了。現在的儒家遠沒到隻手遮天的程度,並非民間心中至高無上的真理。世間盛行什麼學說,全看皇帝、貴族扶持什麼學說。墨家若去掉一些經驗主義和極端的思想,在世間也不是不能立足。

  雖然這種被閹割的墨家讓宿誼有些難過。但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其他學派,要流傳下來,哪有不閹割,或者說,“改進”的?即使達不到百家爭鳴的地步,但世間多個聲音,總比只有一個聲音強。

  皇帝陛下也是這個意思。如今世族和皇權對立,先朝遺老也蠢蠢欲動,皇帝陛下為了保證自己的政策推行,世間就不能只有一個聲音。

  前朝遺老多是奉行儒學,世族多是奉行道學,皇帝陛下不一定選擇墨家,但他一定會博取三家,甚至更多家之長,選取有利於自己的部分去施行。

  在如此背景下,宿誼此事並不會引起太多反彈。且宿誼本身在民眾心中的地位高於世俗,雖說是道士,但誰都知道道士不一定等於道家。宿誼站在很高的位置,無論什麼學說在他看來,都不過是世間的聲音。他聽也罷,不聽也罷,旁的人沒什麼可以指責的。

  況且宿誼也並非扶持墨家,他自身兼備黃老之學的灑脫,又有儒家匡扶社稷的作為,很難評價他屬於哪一個學派。

  或者說,哪一個都不屬於。沒有哪個學派能將高高在上的宿天師拉下凡間,強塞入自己的認知範圍。

  宿天師自成一派,獨成一派。

  因此宿誼收留墨家之事,並未引起多大波瀾。真要說波瀾,便是其他學派也暗暗朝著宿誼聚攏,甚至儒家。

  因為儒家如今也是式微。

  這些都是後話了,現在各家都在觀望中,只孔彥回家之後,讓孔家人有些意動罷了。

  如今墨家的人,拿著宿誼給他們的東西,每日沉迷學習,不可自拔。偏偏宿誼還把他們從研究中拖出來,去折騰機械的事,讓張甫等人叫苦不迭。

  在學習的時候,就該心無旁騖啊,他們一點也不想分出精力去做其他的。

  這大概是學者的通病。

  不過宿誼是老大,宿誼是衣食父母,他們也只能丟下手中的學習,去幫宿誼折騰這些折騰那些。

  本以為折騰了也就罷了,沒想到宿誼還讓他們教學,去教導工匠,然後讓那些工匠們傳播出去。

  小農經濟下,各家都將自己技藝敝帚自珍,少有傳播世人的。有傳播世人的工匠,都會在史書中留下一筆。

  宿誼則沒有這種思想。他為的便是推廣,那自然是要教人的。

  不過教導也不能免費,宿誼可是深知免費的害處。不給錢他們就不會珍惜,時間長了反而以為免費幫助他們是理所當然。

  所有前來學習的人不管出身地位籍貫,但是都得給學費,學費就幾個銅板,百姓都給得起,但是不能不給。而且每次學費只管一天,你要是學得會就一天,學不會請繼續給錢吧。

  剛開始的時候,還造成了一定混亂。慕晏忙派人拿著武器維持秩序,才將其控制下來。

  這種給工匠們大規模上課,不說在昱朝,在華夏也屬罕見。只是因為涉及的是紡織,耕織一直是國之重點,連帝後都會親自耕織以效世人。為了推廣織造,雖說形式特殊了些,倒也沒有多少人拿這個說事。

  宿誼雖不是有什麼深謀遠慮,但他有一種趨利避害的小動物般的直覺,又有一種好運氣。每次他做事,都能切入大眾能接受的點,然後慢慢撬動了所有人的認知,當他做什麼以前別人不能接受的事的時候,世人已經能接受了。

  如今便是如此。

  宿誼先從傳播耕種、織造技術入手,之後便是各種機械知識、科學知識,到後面的時候,世人已經習慣宿誼這種教導人的方式,不會提出疑問了。

  宿誼什麼都沒想,沒想這件事對現在人的影響,對今後的影響,他只是覺得這樣做比較省時省力罷了。

  只是苦了那些墨家學者,手中捧著宿天師給的“世界真理”,卻沒時間去研讀研究,實在是太難受了些。

  研習科學技術的墨家那一脈是如此苦逼,研究哲學的那一脈則好許多。他們能每日沉浸在哲學的海洋中,心中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仿佛獲得了心生一般。

  巨子張甫覺得很是不慡。

  作為巨子,他是三派兼得。因此他知道的最多,卻最沒時間研究。雖然是巨子,雖然是領袖,但張甫也是一位學者,一位古代的科學家,還是哲學家。他也希望能每日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徜徉,可他忙得腳不沾地。

  於是張甫“惡從心生”,將那群折騰哲學的墨家人也調到了“培訓中心”這邊。雖然你們不研究,但不代表不懂。我們在改良機械,你們就負責授課吧。

  底下人叫苦不迭,但是墨家是一個紀律嚴明的團體。巨子下了命令,這些人也只能聽從。

  怎麼說呢,雖然被人需要的感覺很不錯,但是現在他們寧願安靜一點,先充實自我好嗎?

  宿誼坑了一派,張甫坑了手下另一派,第三排遊俠也沒有閒著。

  宿誼雖不知怎麼安排他們,但慕晏知道。

  慕晏經過考校之後,發現這些人各個都是將才。慕晏是名士,也是名將。他頓時起了愛才之心,將這些人全部用上。

  墨家這些遊俠還有普通將士所沒有的優點,既是他們不僅武力值高強,文化素養高,還兼備科學素養,和辯才。且他們能飛快的融入普通民眾之間,獲取消息。

  慕晏考慮之後,為這群人單獨編了一個隊伍,將人交給他們訓練,從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即口才等等一同培養。

  宿誼一日見了他們的訓練,驚訝想,這算不算最古老的特種部隊了?

  宿誼對軍事不是很了解,但作為男人,他不可能不去了解。即使他是半罐水,但他可以把這半罐水倒給慕晏,慕晏肯定知道怎麼用他那半罐水。

  果不其然,慕晏從宿誼的“指點”中,獲得了許多靈感,還真給他折騰了出來一支與眾不同的隊伍。這支隊伍之後在各個戰場立下奇功。慕晏成功之後,邊將此訓練方法上交給皇帝陛下,皇帝陛下給了各個帶兵的將領。於是這種“特種部隊”迅速發展起來。雖然因為培養難度高,不能大規模的運用。但是作為攻堅力量,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墨家的這些人,活躍在軍隊的最前線,也成了慣例。

  不過這些人仍舊保持著自己的思想,即若是國家分裂的時候,他們不會出現,不會幫著人去打別人。但國家統一了,或者遇上外敵了,他們就出現了。“非攻”被他們理解為,不打不義的戰爭。若是守護華夏,戍守邊疆,則責無旁貸。

  這種思想也給他們帶來過災難。華夏在後來,也有在全球擴張的時期。而這種戰爭被墨家認為是不義之戰,不願參與。這讓當時皇帝很是憤怒,墨家因此損失不少,重新進入蟄伏。

  不過後來皇帝也琢磨過來了,既然這些人不願意去外面,那就守在本土吧。反正他們即使不願意參與侵略戰爭,但是對守衛本土卻盡心盡責。

  這種思想,華國後世怎麼先擱置一邊,但世界其他國家學者對其評價十分高。

  後來華國奉行和平崛起政策時,也秉承這種思想。雖然國外不怎麼信就是了。

  ……

  宿誼來到青州之後,活躍程度迅速飛漲,並且因為慕晏是地方老大,自主權很高的緣故,他所能做的事也迅速增加,名聲也日新月異。

  現在青州,說起宿天師,那是幾乎所有人的表情都會立刻變成虔誠信徒的模樣,人人學會了立刻變臉的程度。

  雖然宿誼自上次“裝逼”之後,沒有再在世人面前出現,慕晏想讓他多交幾個名士朋友的心愿沒有實現,但他的傳說更加多了,神秘光環也越加重了。

  慕晏放棄讓他交朋友的想法,是因為墨家來了之後,宿誼和這群人很投契。作為技術宅,他自然還是跟這群工科生更投契一些。比起說什麼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他更願意跟那些人鼓搗機械。

  慕晏見宿誼更開朗,更開心一些,便不再提起自己以前想法。

  宿誼開心就好,其餘不重要。即使不和那些名士混,宿誼在那些名士中的名聲不降反升。

  大概越是神秘,越是讓人仰望吧。

  宿誼在忙碌的時候,慕晏更忙。

  宿誼沒拿出一種新東西,引導一次新變革,都會牽涉到許多政治和利益方面的東西。宿誼每次施行自己的想法都很順利,但順利背後,是慕晏的殫精竭慮,嘔心瀝血。

  和豪族周旋,和當地官僚周旋,和朝中周旋,甚至和普通世族周旋,慕晏在這其中飛速成長起來,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員”。其成長程度,大概能和他剛進軍旅,跟著皇帝陛下南征北戰那段時間媲美。

  慕晏的稜角漸漸平滑,看上去比以前的平和不少,雖還是那張艷光四she的臉,但多了一絲沉著冷靜,喜怒不形於色。

  以宿誼的話來說,小狐狸終於要變成老狐狸,不對,狐狸精了。

  慕晏對宿誼的誹謗的抱負,便是讓宿誼第二日下不了床。

  這好似證實了宿誼對他“狐狸精”的評價?

  除了慕晏之外,易苒的成長也很迅速。只是他的名聲,也越發“不好了”。

  以前易苒是驕縱,現在則真成了鐵面無情,甚至還有人說他殘忍。易苒絲毫不顧及“仁名”,他就是踏踏實實的做事。他不屑於與周圍人過多周旋,從來不思考這些人背後有多大的靠山。

  他的作風就是,你的靠山要是比我的靠山大,那就試著扳倒我吧。要是你做不到,就乖乖按照我的規矩來。

  在這種態度下,易苒飛速積累起各種處理人處理事的經驗,也在世族中越發“聲名狼藉”。

  這倒是為慕晏擋了許多流言蜚語。

  易苒的成長,皇帝看在眼中,喜在心中。

  易苒是真的找到一條適合他的“賢王”道路,雖然這條道路對他自身而言,很是危險。但這種危險,何嘗不是一種安全?

  關鍵是,易苒喜歡這樣。他將自己所有的才華都慢慢釋放,去做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人民的事,而不是成為一隻被圈養的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