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呵呵!”劉淵輕笑:“看來閔純幹得當真不錯,連這鄉里都能聞其政令了!”

  ------------

  第252章 三兄弟歸來

  親自下到民間,劉淵方好好感受到夏國治下鄉民之生存狀況。在幾家貧戶家中轉了一圈,確實窮困,不過在其臉上,總算能看到點希望之色。

  上黨地廣民稀,山嶺包裹之間,不缺水脈,耕地也不算少。以往大量掌握在士族豪強之中,夏軍之來,郡內被犁了一遍,除了屯田事與分賞士卒將校外,空餘的大量土地都被閔純重新劃分與百姓耕作。

  僅此一舉,便幫夏國安定了民心,華夏的黔首們,對土地總有種近乎偏執的眷念,畢竟是賴以生存的東西。手裡有了地,地里能長出糧食,能活下去,對普通百姓來說,也就足夠了,至於上層統治的是何人,沒有多少人會真正去關心。

  此鄉之民,便是劉夏的第一批自耕民。今歲之秋收,並未收穫太多,但靠山吃山,加上山中獵物,度過此冬日,不成問題。家家也已準備好了來年春耕之種子,只等春來播種,縱使明年要繳納稅賦,也不見多慌。

  劉淵曾問,可有欺凌之事,里長猶豫了片刻,道沒有。而劉淵見其反應,也知自己問了個蠢問題。

  ……

  體會了一番鄉土人情,再次踏上北歸路途,這次沒有多少遷延,一路徑直向晉陽。即使如此,到晉陽時,歷史的車輪已經徹底碾過初平三年,華夏迎來初平四年(193年)。

  回到晉陽收到的第一條訊息便是,劉珩、劉珝、劉琤三兄弟回來了。被劉淵放在安邑鹽場,負責一段時間鹽場事務,本擬定三月,如今遷延將近五個月,眼看上元將近,終於被劉淵召回。

  兒子,劉淵已經有了不少,但以此時的情況,劉淵最看重者,還得屬此年長三子。立嗣之事,劉淵確也動過心思,國內大臣,如蘭稚者,也有意無意提到過,早定國本。

  馬上帝王,自有其風險,說不準哪天自己真就戰歿了,即使自己再小心,再惜命,就怕萬一。只是若早早便定下儲位,他心中又很是猶豫。

  至於立嫡立長,在劉淵這兒就是個屁話,處華夏大變之際,他打下的大夏江山,可不是庸才能夠繼承掌控的。

  思前想後,嗣位可暫時不定,但對諸子的培養可以放開手了。其餘諸子太過年幼,此時能入劉淵眼者,也就劉珩三兄弟了。

  此來帶他們進軍,安排他們負責鹽事,就是劉淵開始對他們考察了。三子估計也清楚,一路來表現得還不錯,至少沒讓劉淵抓住什麼是非痛腳。

  “兒臣拜見父王!”王府大堂上,三子稽首拜倒。一歸府,劉淵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三子喚到膝下。

  “起來吧!”

  “謝父王!”

  見著恭立於堂上的三子,英氣勃勃,身軀挺拔,數月不見,似乎又長高了許多。在鹽場歷練的許久,看起來不是白待的,氣質有了些變化。

  “說說吧,在東池鹽場感觸如何?孤分與你們負責的鹽場,這數月產出多少?”劉淵淡淡問道。

  “回父王,兒臣每日監察手下鹽工製鹽,四月之期,共得三萬多斤鹽!”劉珩瞥了旁邊的兩個兄弟一眼,心底琢磨,稍微虛報了個數目,說完緊張地望著劉淵。

  劉淵聞言眉頭輕皺了一下,並未答話,見狀劉珩就不由心中一緊,大冷天的,手中憑生出了些細汗。

  “你呢?”

  迎著劉淵目光,劉珝嘴角微微掠起,不慌不忙道:“兒臣共得一萬八千斤細鹽!”

  劉淵輕點兩下頭,也未做什麼表示。

  這個時候,不由劉淵提醒,劉琤也稟道:“兒臣比不得兩位兄長,率手下鹽工二百四十六人,共得細鹽一萬六千五十餘斤。”

  “呵呵!”劉淵面無表情笑兩聲,笑得幾人幾兄弟都不禁心中一毛。

  “你們身處鹽場,可知河東有多少鹽池,有多少鹽工?孤前番令蘇雙南下負責河東鹽事,可知其到任後,後歲產鹽多少?”

  “兒臣不知!”聽劉淵這麼一問,劉珩有些不知所措,這下不敢亂說了,只得低著頭如實稟道。

  “哼!”劉淵冷哼一聲,直接道:“孤令你們在鹽場,可不是讓你們當一鹽場監事的。若要監事,孤尋一匹夫便可用,何需爾等王子之尊!”

  見劉淵語氣嚴厲,劉珩更是惴惴不安,低著頭更不敢答話。

  劉珝眼中對劉珩微微露一絲輕蔑之色,主動對劉淵道:“父王,據兒臣所知,河東分東池、西池、六小池,主產地為東池,西池量小產出甚低,其餘六小鹽池相比兩池更不足為道。北歸之時,兒臣詢問過蘇雙大人,東池產出足有四十餘萬斤。至於鹽工之數,未加統計,兒臣不知!”

  說完就老老實實地站在那兒,微微低著頭,不過一臉輕鬆之色。

  堂中靜了許久。

  “好了,孤乏了,你們下去吧!”

  “諾!”

  “劉珝,你是不是故意的?”三兄弟魚次出去,一出門,左右所視,只得幾名侍衛,劉珩當即惡狠狠對劉珝道。

  “王兄,此言何意?”劉珝眼含哂笑,“滿臉不解”問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