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裴元來得快走得也快,這一次餵飽了裴大人,謝九九沒有著急回京,而是帶著兩個孩子在別院又住了七八天,直到南巡隨駕的名冊流傳出消息了,她才帶著阿滿阿福回府。
那天關於南巡的事裴元並沒有多說什麼,但回府之後的謝九九看著他從關如琅的書房裡拿回來許多關於水系漕運的典籍和圖冊,就大概猜到這次南巡祭祖是順帶的,陛下怕是要從漕運河道做切口,來收拾人了。
自古以來鹽鐵和漕運織造,就是朝廷壟斷油水最豐富的行當,而其中漕運站河道又占了兩樣。
一來本身水就深,不管是漕運還是沿途的河堤河道,只要一動就是淌水似的銀子往裡頭填。
二來鹽鐵織造、瓷器茶馬的運輸和交易,又都要依託漕運水路,這私底下到底多少走的官路,又有多少走了私路子,恐怕便是當地的官吏們也不可能完全說清。
謝九九是收拾書房的時候無意間看見的,看完就完了,過後連問都沒問過裴元半句。這種要命的銀子不是自己能賺得到的,自家便是再經營三代人,說不定才有本錢和底氣去碰這些東西。
不過既然是要動漕運,那到時候能騰出來的官職肯定就少不了。裴元畢竟是狀元,到時候說不定還真能撈著個滿意的缺兒來。
心裡有了這個底,當聖駕出京往南直隸去時,兩人分開得也不算過於艱難。
裴元作為隨駕的翰林官,大部分時候還得在御前輪值,他沒精力也來不及不舍,因為他也被陛下親手操縱的漩渦卷了進去,差別只在於他這次要充當絞殺入了漩渦陷阱那些人的刀,而不能做了別人的魚肉。
謝九九要做的,則更加得心應手一些。她得趁著裴元離京的這段日子,把府里和鋪子安排妥當,畢竟雲客來和狀元樓完完全全都是她一個人的,即便是她離開京城,這兩個鋪子卻不能倒了。
「春兒,當年在容縣的時候,我當時問你要不要找個好人家成親生子,安安生生在容縣過日子,當時你搖搖頭說不願意,我就把你帶來了京城。」
謝九九最先找上的春兒,即便她現在住在府里的時候越來越少,守在狀元樓的時間越來越多,可真到了要緊的時候,謝九九第一個想起的還是只能是她。
「小姐,你怎麼又說起這個了。」春兒還以為謝九九找她回來是商量接下來幾個月兩間鋪子裡的生意怎麼辦,畢竟陛下這一走幾乎把大半個京城都帶著走了。
不光是有資格跟著聖駕一起南巡的官員宗室勛貴,還有很多做生意的人也跟著墜在出城隊伍的最後面,畢竟這麼多人一起上路,路上吃的用的肯定緊張短缺。
沿途的縣城很難說能保證供應隨駕這麼多人的吃喝需求,從京城跟出去的這些生意人,只要狠心吃得下這份苦,是肯定能賺上一大筆的。
只是這麼一來,留在
京城的人就更好了。這兩天還有一大批讀書人也跟著出了京城,人家就一路跟著去南直隸,就盼著途中萬一有個什麼機遇,能在陛下跟前露上一次臉,說不定就能一飛沖天。
這樣的想法說出來怕招人笑話,但這麼做的人卻不少,「這幾天狀元樓的生意比老潘那邊還要差,大晚上的就三桌客人,還一個個長吁短嘆自己時運不濟,沒有跟著聖駕出京的盤纏,要不然也要跟著去。」
三個大男人,兩碟小菜一壺酒喝得涕泗橫流的,到最後含含糊糊甚至還說起裴元這個前狀元的不好來。
說來說去都覺得裴元這三年入了翰林院就泯滅為眾人,沒有流傳甚廣的詩詞,也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看來他也不過是個庸才,只不過是命比旁人要更好得多罷了。
這樣的話聽了也就聽了,春兒自然不會回來學。只不過她一門心思都撲在生意上,現在謝九九居然又老調重彈跟自己說成親的事,這讓春兒有些無所適從,「小姐,我都是二十多的老姑娘了,我還以為這輩子你不會再跟我提這個事了呢。」
「我知道,你這心裡啊現在就裝得下銀子,銀子比男人更貼心更親人是不是?」
謝九九當然知道春兒的打算,當年跟著自己來了京城之後,自己所有不方便或是騰不開手的時候,都是她替自己在外面辦事。三年時間,不光是自己和裴元在京城站穩了腳跟,春兒也靠著自己和雲客來與狀元樓一同長大,宛如一顆蒼天大樹。
「你別嫌我囉嗦,我比你大幾歲我自然就該看著你。女戶我早就給你立了,按理說成親成家的事你自己就能做主,我不該再插手。」
「可誰讓你從小跟了我,你就是煩了厭了我也還是要再問一句。」來京城三年,謝九九每年都要找機會問一問春兒,有沒有成家的打算。
春兒剛開始是真的不願意,因為來了京城之後跟著住在關家的那段時間,私底下不止一個人想要給春兒牽紅繩,而對方大多都是關家的家生子。其中有兩個是關家鋪面上的管事,還有一個是城外莊頭家的兒子。
說不上不好,給關家做管事一年到頭賺的銀子比京城尋常人家要多得多,再加上有主家當靠山,在尋常老百姓眼裡,便是奴僕也不是輕易能夠得著的。
但春兒不願意,她願意跟著謝九九一起來京城,一起為了一個願景操心辛苦,卻不願意走了這麼遠的路,就為了一份安穩把自己給嫁了。真要求一口安生飯,那來京城還不如留在容縣呢。
後來這兩年,倒是沒人再來跟春兒說這些,因為春兒是過了二十還沒嫁人,還天天在外頭拋頭露面談生意做買賣的老姑娘了。唯一還在惦記這事的,也就剩了謝九九。
「小姐您就放心,找人成家這事我是真沒這個打算。要是這輩子真遇上那麼個人,到時候不用您催,我就是霸王硬上弓也要想法子把人弄到手,您就趕緊跟我明說,今天把我叫過來到底因為什麼吧。」
謝九九沒好氣地沖春兒翻了個白眼,到底不再跟她掰扯這事。她拉過春兒的手,把裴元想要外任為官的事仔仔細細都給她說了。
「這一走,我和孩子是肯定要跟著走的。老潘和有糧肯定不會走,雲客來有他們的股,他們守著雲客來再過兩年就能把家裡人都接來京城了。」
「大頭媳婦生了孩子,他也肯定走不了。只有你這邊,雲客來和狀元樓都有你的心血,你的股只在狀元樓,他們幾個跟狀元樓沒什麼關係,所以我這一走,京城的事情就成了個問題。」
要是春兒留下,狀元樓肯定是以春兒為主,雲客來那邊潘掌柜他們有股,春兒能代替謝九九看著,還有個沒在京城的謝九九,有什麼大事都能互相牽制。
真要這麼著,春兒就更加沒人能管得住了。別管這事對不對,但這樣一個錢耙子似的姑娘,往後再想成家可就更難了。
第113章
外任?春兒聽到這話著實愣了一下。以前不曉得這些,現在見得多了就清楚,進士考中了進士有多難,想要留在京城又有多難。
「姑爺是不是,在朝廷里惹了什麼不該惹的人?還是關家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咱們要躲?」
在外面見的人多了,聽的事情多了,春兒也多少明白了些官場傾軋有多殘酷。人人都說如今天下太平,可每年被拉去砍頭的、流放的官員都不罕見。
「暫時沒有,可要是一直留在京城就說不定了。」謝九九不想瞞著春兒,但有些事沒法說也說不清楚,便只能這般一句話帶過。
「我只問你,你想留在京城還是跟我們走。要是留下,府里和鋪子裡的事情你就都得給我擔起來,要是跟我走,趁著南巡這幾個月我得再找個管事的回來,到時候我們走了京城這邊至少要留兩撥人,我才放心。」
「小姐,這件事我要好好考慮。」春兒抬頭認真看向謝九九,她已經不是當年那個什麼都不要,只一門心思要跟著謝九九走的小姑娘了。
這兩年她住在外面,身邊也有一個從人牙子手裡買來的小丫頭幫忙端茶遞水,狀元樓的帳房是她從別的飯莊高價挖過來的。
平時除了她守在店裡,店裡還有一個掌柜和一個說書先生,說書先生是個半瞎兒,他說書他閨女唱詞兒。每天下午和晚上狀元樓里都有一場書能聽,這是他倆賴以生存的飯轍兒。
這父女兩個以前本來是在煙花柳地里說書的,那地方聽的書渾,給的銀子也多。
但瞎老爹的女兒總要長大,年紀小的時候誰也不在意那人沒板凳高的小東西,慢慢的孩子長大到了抽條的時候,就連冬天裡的大棉襖都藏不住少女玲瓏的腰肢時,瞎老爹就再不肯去那髒地界說書了。
京城的說書先生多,有本事的大多都在一個地方占著,輕易不會挪地方。瞎老爹不是沒本事,只不過當年他家裡有個得了癆病的妻子,如此一來正經地方就都不樂意留他了。
不能再帶著女兒往那地界去說書,家裡那病渾家也一病不起走了,淒悽慘慘熬過一個年,開春之後才左右打聽在狀元樓找到個可以落腳的地方。<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9_b/bjZDv.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那天關於南巡的事裴元並沒有多說什麼,但回府之後的謝九九看著他從關如琅的書房裡拿回來許多關於水系漕運的典籍和圖冊,就大概猜到這次南巡祭祖是順帶的,陛下怕是要從漕運河道做切口,來收拾人了。
自古以來鹽鐵和漕運織造,就是朝廷壟斷油水最豐富的行當,而其中漕運站河道又占了兩樣。
一來本身水就深,不管是漕運還是沿途的河堤河道,只要一動就是淌水似的銀子往裡頭填。
二來鹽鐵織造、瓷器茶馬的運輸和交易,又都要依託漕運水路,這私底下到底多少走的官路,又有多少走了私路子,恐怕便是當地的官吏們也不可能完全說清。
謝九九是收拾書房的時候無意間看見的,看完就完了,過後連問都沒問過裴元半句。這種要命的銀子不是自己能賺得到的,自家便是再經營三代人,說不定才有本錢和底氣去碰這些東西。
不過既然是要動漕運,那到時候能騰出來的官職肯定就少不了。裴元畢竟是狀元,到時候說不定還真能撈著個滿意的缺兒來。
心裡有了這個底,當聖駕出京往南直隸去時,兩人分開得也不算過於艱難。
裴元作為隨駕的翰林官,大部分時候還得在御前輪值,他沒精力也來不及不舍,因為他也被陛下親手操縱的漩渦卷了進去,差別只在於他這次要充當絞殺入了漩渦陷阱那些人的刀,而不能做了別人的魚肉。
謝九九要做的,則更加得心應手一些。她得趁著裴元離京的這段日子,把府里和鋪子安排妥當,畢竟雲客來和狀元樓完完全全都是她一個人的,即便是她離開京城,這兩個鋪子卻不能倒了。
「春兒,當年在容縣的時候,我當時問你要不要找個好人家成親生子,安安生生在容縣過日子,當時你搖搖頭說不願意,我就把你帶來了京城。」
謝九九最先找上的春兒,即便她現在住在府里的時候越來越少,守在狀元樓的時間越來越多,可真到了要緊的時候,謝九九第一個想起的還是只能是她。
「小姐,你怎麼又說起這個了。」春兒還以為謝九九找她回來是商量接下來幾個月兩間鋪子裡的生意怎麼辦,畢竟陛下這一走幾乎把大半個京城都帶著走了。
不光是有資格跟著聖駕一起南巡的官員宗室勛貴,還有很多做生意的人也跟著墜在出城隊伍的最後面,畢竟這麼多人一起上路,路上吃的用的肯定緊張短缺。
沿途的縣城很難說能保證供應隨駕這麼多人的吃喝需求,從京城跟出去的這些生意人,只要狠心吃得下這份苦,是肯定能賺上一大筆的。
只是這麼一來,留在
京城的人就更好了。這兩天還有一大批讀書人也跟著出了京城,人家就一路跟著去南直隸,就盼著途中萬一有個什麼機遇,能在陛下跟前露上一次臉,說不定就能一飛沖天。
這樣的想法說出來怕招人笑話,但這麼做的人卻不少,「這幾天狀元樓的生意比老潘那邊還要差,大晚上的就三桌客人,還一個個長吁短嘆自己時運不濟,沒有跟著聖駕出京的盤纏,要不然也要跟著去。」
三個大男人,兩碟小菜一壺酒喝得涕泗橫流的,到最後含含糊糊甚至還說起裴元這個前狀元的不好來。
說來說去都覺得裴元這三年入了翰林院就泯滅為眾人,沒有流傳甚廣的詩詞,也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看來他也不過是個庸才,只不過是命比旁人要更好得多罷了。
這樣的話聽了也就聽了,春兒自然不會回來學。只不過她一門心思都撲在生意上,現在謝九九居然又老調重彈跟自己說成親的事,這讓春兒有些無所適從,「小姐,我都是二十多的老姑娘了,我還以為這輩子你不會再跟我提這個事了呢。」
「我知道,你這心裡啊現在就裝得下銀子,銀子比男人更貼心更親人是不是?」
謝九九當然知道春兒的打算,當年跟著自己來了京城之後,自己所有不方便或是騰不開手的時候,都是她替自己在外面辦事。三年時間,不光是自己和裴元在京城站穩了腳跟,春兒也靠著自己和雲客來與狀元樓一同長大,宛如一顆蒼天大樹。
「你別嫌我囉嗦,我比你大幾歲我自然就該看著你。女戶我早就給你立了,按理說成親成家的事你自己就能做主,我不該再插手。」
「可誰讓你從小跟了我,你就是煩了厭了我也還是要再問一句。」來京城三年,謝九九每年都要找機會問一問春兒,有沒有成家的打算。
春兒剛開始是真的不願意,因為來了京城之後跟著住在關家的那段時間,私底下不止一個人想要給春兒牽紅繩,而對方大多都是關家的家生子。其中有兩個是關家鋪面上的管事,還有一個是城外莊頭家的兒子。
說不上不好,給關家做管事一年到頭賺的銀子比京城尋常人家要多得多,再加上有主家當靠山,在尋常老百姓眼裡,便是奴僕也不是輕易能夠得著的。
但春兒不願意,她願意跟著謝九九一起來京城,一起為了一個願景操心辛苦,卻不願意走了這麼遠的路,就為了一份安穩把自己給嫁了。真要求一口安生飯,那來京城還不如留在容縣呢。
後來這兩年,倒是沒人再來跟春兒說這些,因為春兒是過了二十還沒嫁人,還天天在外頭拋頭露面談生意做買賣的老姑娘了。唯一還在惦記這事的,也就剩了謝九九。
「小姐您就放心,找人成家這事我是真沒這個打算。要是這輩子真遇上那麼個人,到時候不用您催,我就是霸王硬上弓也要想法子把人弄到手,您就趕緊跟我明說,今天把我叫過來到底因為什麼吧。」
謝九九沒好氣地沖春兒翻了個白眼,到底不再跟她掰扯這事。她拉過春兒的手,把裴元想要外任為官的事仔仔細細都給她說了。
「這一走,我和孩子是肯定要跟著走的。老潘和有糧肯定不會走,雲客來有他們的股,他們守著雲客來再過兩年就能把家裡人都接來京城了。」
「大頭媳婦生了孩子,他也肯定走不了。只有你這邊,雲客來和狀元樓都有你的心血,你的股只在狀元樓,他們幾個跟狀元樓沒什麼關係,所以我這一走,京城的事情就成了個問題。」
要是春兒留下,狀元樓肯定是以春兒為主,雲客來那邊潘掌柜他們有股,春兒能代替謝九九看著,還有個沒在京城的謝九九,有什麼大事都能互相牽制。
真要這麼著,春兒就更加沒人能管得住了。別管這事對不對,但這樣一個錢耙子似的姑娘,往後再想成家可就更難了。
第113章
外任?春兒聽到這話著實愣了一下。以前不曉得這些,現在見得多了就清楚,進士考中了進士有多難,想要留在京城又有多難。
「姑爺是不是,在朝廷里惹了什麼不該惹的人?還是關家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咱們要躲?」
在外面見的人多了,聽的事情多了,春兒也多少明白了些官場傾軋有多殘酷。人人都說如今天下太平,可每年被拉去砍頭的、流放的官員都不罕見。
「暫時沒有,可要是一直留在京城就說不定了。」謝九九不想瞞著春兒,但有些事沒法說也說不清楚,便只能這般一句話帶過。
「我只問你,你想留在京城還是跟我們走。要是留下,府里和鋪子裡的事情你就都得給我擔起來,要是跟我走,趁著南巡這幾個月我得再找個管事的回來,到時候我們走了京城這邊至少要留兩撥人,我才放心。」
「小姐,這件事我要好好考慮。」春兒抬頭認真看向謝九九,她已經不是當年那個什麼都不要,只一門心思要跟著謝九九走的小姑娘了。
這兩年她住在外面,身邊也有一個從人牙子手裡買來的小丫頭幫忙端茶遞水,狀元樓的帳房是她從別的飯莊高價挖過來的。
平時除了她守在店裡,店裡還有一個掌柜和一個說書先生,說書先生是個半瞎兒,他說書他閨女唱詞兒。每天下午和晚上狀元樓里都有一場書能聽,這是他倆賴以生存的飯轍兒。
這父女兩個以前本來是在煙花柳地里說書的,那地方聽的書渾,給的銀子也多。
但瞎老爹的女兒總要長大,年紀小的時候誰也不在意那人沒板凳高的小東西,慢慢的孩子長大到了抽條的時候,就連冬天裡的大棉襖都藏不住少女玲瓏的腰肢時,瞎老爹就再不肯去那髒地界說書了。
京城的說書先生多,有本事的大多都在一個地方占著,輕易不會挪地方。瞎老爹不是沒本事,只不過當年他家裡有個得了癆病的妻子,如此一來正經地方就都不樂意留他了。
不能再帶著女兒往那地界去說書,家裡那病渾家也一病不起走了,淒悽慘慘熬過一個年,開春之後才左右打聽在狀元樓找到個可以落腳的地方。<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9_b/bjZDv.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