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即便是私下替自家太孫殿下思慮和周全,也只是二人私下隨口而論。

  他從不干涉自家小殿下在朝中的決策,更不會插手操控朝政上的事。

  故而眼前有些人隱約覺得蕭明淵有些眼熟,有些,卻根本認不出來。

  東宮內的屬官幕僚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又是同樣為皇太孫殿下出謀劃策,自然相互眼熟。

  如今突然多出來這麼一個人來,暗地裡自然有人在心中納罕。

  不等有人開口試探,身為皇太孫的宣珩,已經帶著蕭明淵越過一眾幕僚。

  太孫到了主位之上坐定之後,便隨意開口賜了座。

  蕭明淵便自然而然地跟了過去,安安穩穩地坐在自家太孫殿下手邊兒第一把交椅上。

  底下一眾幕僚瞧見對方的動作,忍不住眉頭緊皺。

  皇太孫殿下見眾人視線,都不約而同地落在蕭明淵的身上,眼裡忍不住有些好笑。

  說起來,蕭明淵在東宮住了這幾年,書房是常進的。

  只是同東宮這些僚屬們,倒還真是頭一回正式見面。

  宣珩抬眸,出言淡聲說道:「這位是定遠侯,乃是陛下當初為孤欽點的伴讀。」

  第155章

  ——竟是定遠侯?!

  底下一眾幕僚心中一震, 他們雖然只是東宮幕僚,但是皆是在朝廷為官,又是在太孫手底下辦事。

  自然對朝堂之上的新貴重臣們如數家珍。

  況且眼前的這位定遠侯雖然是新貴, 年紀輕輕便已經位居正三品官階, 統領京師兵馬。

  但其家世顯赫,其祖父為當今皇帝陛下的柱石肱骨,位列國公, 即便是如今已經交還兵權,退居家中養老, 在軍中威勢也難以小覷!

  其外祖母又是陛下的親姐姐, 正經的皇親!

  故而這位蕭大人的出身可不簡單, 乃是實打實的開國功臣之後!

  更何況這位還年少時就被陛下欽點成為儲君伴讀, 與皇太孫殿下的情誼更深厚一層。

  即便眼下突然隨皇太孫殿下來此有些意外, 但是暫且也無人敢當面置喙什麼。

  眾人只是略微打量了蕭明淵一眼, 便轉頭看向坐在首位之上的宣珩。

  「皇太孫殿下突然召臣等前來,臣斗膽問, 可是有何要緊之事?」

  宣珩抬手將袖中的密折置於書案之上, 隨後沉聲開口:「孤方才接到密報,沿海一帶倭賊犯邊, 聯合暹羅、真臘、呂宋等數個海外番邦蠻夷小國出兵。」

  「如今漳州泉州等地皆有戰事, 泉州守將不足兩萬, 受七萬餘敵軍圍城, 發信求援卻連連受阻。」

  「孤眼前的這一封軍情急報, 還是有人拼著命秘密呈上來的!」

  底下一眾幕僚見皇太孫殿下難得有些沉怒,神情間俱是有些緊繃。

  過了一會兒,有人沉聲開口:「臣記得,暹羅、真臘均為我大景鄰國, 且與安南之地接壤......」

  「按道理來說,此二地分明距離安南更近一些,便是發兵犯禁,也不當從泉州等地登陸......」

  一旁一位姓林的幕僚搖了搖頭:「安南歸屬朝廷不過數年,民風尚且未曾改化,若單單只是為了挑起戰事,侵犯我朝疆域,自然不該如此。」

  「可是......可是怕就怕沿海兵禍之事,非外蠻一時生意,而是......」

  「而是什麼?」上座的宣珩沉聲開口問道。

  那位林姓幕僚抬首朝太孫殿下一拜:「只怕是有內賊作亂,勾結外邦,意圖生事、禍亂朝綱啊!」

  其餘眾人聞言俱是一驚。

  安南和崖州,均為安南郡王和安順郡王的封地。

  此二位雖然是陛下的皇子,宗親貴胄、身份尊貴。

  但是早年卻因為觸犯陛下龍顏,才被降爵改封,貶去了南邊那等偏遠之地就藩駐守。

  聽聞這二位王爺當初在京城之時,聲譽便已是有些不佳,還與眼前的皇太孫殿下有過舊怨。

  就藩之後,朝中也有御史多次參奏兩位郡王在封地上目無王法、魚肉百姓,就連陛下都發過訓斥的旨意。

  如今宮中陛下還在病中,沉疴難去......

  說不準還真有可能是有些「內賊」勾結外邦,藉機暗通外敵,以此擁兵自重。

  ——倘若真是如此,如若不儘快鎮壓下去,那京中諸多未曾離京的藩王看在眼中,恐怕是會相互勾結,群起而效之!

  他們這些人都是東宮的幕僚臣屬,自然不願意見到此等可能出現!

  「殿下!臣以為怕是要儘快出兵鎮壓才是!唯有快速解除漳州泉州之圍,再尋出幕後主使加以懲戒,才可杜絕兵禍再起......」

  他話音未落,一旁便有人起身開口駁斥:「林大人說的這些在座的各位又何嘗不知?!只是單只是出兵,怕是只能解除一時之困,卻不能一勞永逸永絕後患!」

  「況且如今雖然是太孫殿下監國,但用兵一事,事關重大,恐需太孫殿下同朝堂之上的眾位大臣相商。」

  「此非吾等僚屬能左右之事,臣不敢擅自進言。」

  被嗆聲的林大人忍不住在心底冷哼一聲!

  見著面前的這位同僚言辭鑿鑿的樣子,實在是有些心煩!

  他們這些幕僚雖然官位不高,對於朝堂上的決策之事,是有些說不上話。

  但是在座的這些,都是東宮之臣。

  太孫殿下深夜召集他們前來,自然是為了讓他們出謀劃策的!

  此刻若是不進言,那什麼時候進?

  等敵軍打到家門口的時候再進?!

  真是不知所謂!

  林大人冷笑一聲,開口:「那聽小齊大人的意思,是想不出什麼可以向太孫殿下獻策之言了?!」

  「那小齊大人不若先告退罷!」

  齊明安皺了皺眉,看著身側的林大人,居高臨下開口:「微臣自然有策言要向殿下稟明。」

  他上前一步,朝著皇太孫殿下拱了拱手:「太孫殿下,兵乃國之重器,不可輕易動用。」

  「況且如今陛下病重,餘下久居京城的藩王殿下們,又即將出京就藩,倘若京城兵力空虛......」

  齊明安沉沉嘆了一口氣。

  面上極為憂心一般,看向座上的皇太孫:「臣以為防微杜漸為上。」

  「遠慮雖然緊急,但兵禍易解,只要朝廷調兵得當,便可迎刃而解,可是近憂......才更該防患!」

  「——臣等附議!」

  此言一出,殿內接連有人出言附和。

  一旁的林大人卻皺了皺眉:「齊大人說的防範是何意?!」

  「兵禍再小,動搖的也是陛下的江山,危害的也是我大景治下的子民!」

  「應當立即發兵鎮壓才是,齊大人如今卻避而不談,反說一些不明所以之言,實在是可笑!」

  齊明安冷冷一笑:「林大人糊塗了!用兵之事自有太孫殿下做主,豈能因為你我之言而隨意更改動搖?!」

  「再說,自古以來,漢時有七王之亂,西晉亦有八王犯上,所謂以史為鑑,防範藩王起事之言,臣只是獻策罷了!」

  「到底該不該採納,皆由太孫殿下定奪,爾今日如此疾言厲色,難不成是替人心急麼?!」

  「臣也以為齊大人所言甚是!」這時候,一旁又有人開口。

  「削藩一事乃是必行之舉,即便是眼下不做,待到太孫殿下繼位之時,為江山社稷安定,也要行此良策......」

  一旁的蕭明淵緩緩放下茶盞,看向眼前說話的中年人:「這位大人是......」

  「在下周文泰,忝為翰林院侍讀博士,暫為太子殿下講學。」

  周文泰皺了皺眉,看向蕭明淵之時神色有幾分不善:「蕭大人可是覺得在下的話有何不妥?!」

  蕭明淵笑了笑:「這倒是沒有,只是有些事想要請教周侍讀,你同那位小齊大人說要防範,那可有可行之法?」

  周文泰有些遲疑的看向坐上的皇太孫宣珩。

  見太孫殿下面上並無異色,才不動聲色地開口:「這......微臣暫且還在參詳,不敢妄言,不過,眼下藩王即將出京就藩......」

  周文泰抬首看向宣珩,頷首道:「依微臣愚見,為防範諸王暗中勾結,怕是要延緩就藩的時辰,至少要等待戰事平定才好!」

  蕭明淵未置可否,又問:「那如今沿海兵禍,周大人可有解圍之策?」

  周文泰皺了皺眉,沉聲道:「如今陛下病重,京中兵馬怕是不宜調遣太多。」

  「而且遠水解不了近火......臣以為,朝廷可以暫且調遣節制地方兵馬鎮壓兵亂。」

  蕭明淵笑了笑,繼續問道:「那倘若地方兵力無法及時調配該當如何?」

  「地方守將離城救援,糧餉籌措該如何安排調度?」

  「倘若救援未能成,反倒敵軍攻占守城,到時候是否該以有失論罪?」

  「還有......」蕭明淵垂眸,「周大人說延緩就藩......」

  「那要拿什麼理由,可以暫且讓朝中藩王毫無異議,繼續滯留京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