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姑且把這個想法糊弄過去。大約公元前1250年,摩西受到了上帝的指引,與子民被埃及人追趕到紅海前。上帝以神力幫助摩西劈開海面,海牆倒下,埃及人被淹沒。而西奈山上,上帝與其定下的十誡和律法,就成了後來猶太教的根基所在。
像羅馬人入侵後第二聖殿被毀於一旦,那些與神締結的契約,所引申的律法托拉被引入《希伯來聖經》的正典,代替聖殿來規約族人,時時刻刻讓他們記住自己的信仰,完成一個民族的同化。基督教的聖經舊約,最開始就是用希臘語翻譯《希伯來聖經》的七十士譯本,是上帝耶和華(古希伯來人的真神,出於敬畏不能直呼其名常把他的名字寫作「JHWH」。後來的基督學者把「adhonay」即「吾主」嵌入「JHWH」,稱為「Jehovah」,譯作「耶和華」)與摩西和以色列人締結的約定。
捧書的傳教士總會向教徒說,人生來就是有罪的,你所遭受的一切災難都因為違背了與神簽訂的契約,所以每一個來到世間的人都得真誠的向上帝懺悔。
真要這麼想可太委屈啦!我何罪之有?真要追溯這種說法,是巴比倫之囚後,猶太的先知們為了整合思想已經鬆懈的族民,重回聖地耶路撒冷才聲稱第一聖殿被毀、巴比倫王朝的入侵等等皆是上帝降下的懲罰。要懺悔,才能被拯救。
拯救他們的是上帝麼?如果他們會認居魯士大帝為上帝的話。個人期待被一個虛妄的概念拯救總是無用,不如多去考慮考慮要如何做才能讓明天的自己吃一頓飽飯。先知口中的神,也不過是一件實現自己目的的政治工具。
總之,這些都成了歷史的塵埃,無論曾經的聖殿多麼的金碧輝煌,如今都只剩一堵引得無數教徒禱告沉緬的哭牆凝視著來來往往的人群,聆聽他們心底所謂贖罪的聲音。
可我得跟你說實話,我當著這堵嘆息之壁,卻依舊悲傷著。若要問我在悲傷些什麼?我只能說我也不知道。或許是時間過得太快,彈指一揮間就是幾千年的過。或許是信徒們一棒又一棒,傳遞著不滅的信仰焰火。或許是只有我一個人,獨自面對這些波濤洶湧的情緒,面對這堵總是沉默著的心牆。我又想會不會很多年以前也有一個同我一樣的人,獨自站在耶路撒冷這座聖城裡,聽聽牆壁的嘆息,看看那上面流下的淚水,訴說著自己的流亡之苦。
甚至,我可能在悲傷著,那些被人為用哭聲抹去的哭聲。
可能這就是我狹隘理解之下,宗教的作用之一吧!
我也曾和他略微探討過宗教是什麼?他跟我說,要看宗教,就要看歷史,就要了解信仰這些宗教的民族的過去,就要看當下統治者的政治訴求和利益所在。若如此,可能也就知道他們所信仰的神究竟意義何在了。
在《猶太人千年史》中,作者把世界宗教簡單地概括為三大體系:亞伯拉罕體系、儒釋道體系和婆羅門體系。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再了解一下,就會知道,猶太教和基督教都被劃分歸屬於亞伯拉罕體系,甚至基督教就繼承於猶太教。
然而有趣的一點是,儘管信仰的是同一個神——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耶和華,但是猶太教並不承認基督教,甚至在歷史上,猶太教徒往往極力迫害信仰基督教的人。信猶太教的猶太人認為,只有猶太人才是上帝的選民。而基督徒們,則把普世的概念加在自己的信仰之上。前者強調本民族的絕對優越性。而後者則是人人平等,人能夠基於愛選擇以個人的受難來實現全人類的,這就是二者最本質的區別。
除此之外,猶太教是這麼描述人類的誕生與罪責,定義男人與女人的關係——上帝創造了男人亞當,亞當的肋骨成為了女人夏娃。人類被逐出伊甸園的原因就是夏娃受到了蛇的蠱惑,偷吃了善惡知識樹的果實。在這裡,女人犯了罪,女人從屬於男人,也藉此定義了夫妻的關係。
而保羅在《聖經新約》里把耶穌定義為第二位亞當,聖母瑪麗亞就是夏娃,男女關係被定義為母子。而聖母和聖子出於對全人類的愛,他們共同選擇受難,想使得人類重返伊甸園。
更多的區別我也沒再考究過,當我們聊到這裡的時候,我問裴青山他是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
他回答道他並不否認耶穌是一個偉大的人用自己受難想實現全人類的救贖,他也並不否認曾作為迫害基督徒一員的保羅受到了基督教義感召的歷史真實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十分認同基督教義里所傳遞的普世思想。
但。他留了個轉折給我。
「耶穌從來沒有創立過什麼宗教。我也不認為他的誕生具有神話色彩。我更願意去相信他是羅馬史里記載的那樣,出生於貧困家庭,建立了自己的神學世界觀,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出於對人類的愛傳播自己的普世思想,最後因為這些信仰對猶太教產生了威脅而被猶太長老們釘死在十字架上。」
他又說:「我也很敬畏聖徒保羅,敢用自己的生命去證道。若是換了我,我未必有這樣的勇氣。」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大概是一些人還有力氣扭曲黑白,猶太人又總是善於在全世界的營造著被迫害的印象。於是我總會覺得,怎麼能夠對這個民族這麼殘忍!但是歸根結底呢?政治、經濟、宗教,三者彼此交融著被當作整合國民肉體與精神的工具,被用來維護某一階層的人特定的利益。
當這些利益產生衝突,民族對民族的仇視,戰爭、迫害,當然也就發生了。再到現在發生的巴以,又一次論證著我的猜想。
他們總以跨越了幾十個世紀的大流散來形容自己遭受到的苦難,難道他們就沒有把暴力的手段施加於別人的身上嗎?猶太教就是一種戰爭宗教,本身就發源於對應許之地占領的渴望,這種暴力崇拜,能夠很好地使得每一任統治者自我宣稱為「彌賽亞」,煽動情緒與對立。
耶穌從來沒有創立過宗教,聖經新約也只不過是後來的使徒以自己的理解去傳遞他的思想。是人,就總有自己的偏頗。而基督教,早在君士坦丁大帝把其立為國教的那一刻,就已經不再是當初耶穌十二使徒外加聖徒保羅所期待的那樣了。宗教會與權力融合催生暴力,它是規訓信徒的長鞭,譬如十字軍東征和那些血洗慘案,都是統治者以暴力實現欲望的手段。
本就是同一種用以規約的手段,又何必為此癲狂,為此獻上只有以生命才可被證明的虔誠?
裴青山說過,如果神存在的目的是讓你不能好好吃飯,睡覺,生活,那神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就好似我曾窮盡幻想的那些磕長頭的信徒,在西藏,在拉薩,一步一跪也要論證著心中的信仰。文青也總會流浪,讓流浪炳耀。然而在最文青夢的地方,本該是最被神性籠罩的地方,布達拉的山腳下卻還是有懷揣著信仰的人會道,嘿,給我些錢,我要吃飯。
嚇得我趕忙再去翻了翻我曾極其痴戀的詩句————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的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怎樣才算是被誇贊的自我放逐,而這又是你們口中所謂的「流浪」嗎?難道你們的神,你們的信仰,連讓你們不要餓肚子都做不到嗎?我沒說出口,我按照他所說的,還是選擇尊重他們的信仰。可我也選擇做他們眼裡精神世界貧瘠如困土的人,選擇不給這些錢。可對於我來說,即使是城市裡的老人走過來簡單地說自己肚子餓了,想要些錢吃飯我也甘願被欺騙,也總是被騙。萬一他就是呢?然而當著這些大好青年的面兒,我再也無法直視他們狂熱著也飢餓著的眼神。
再去看看那座宏偉瑰麗的宮殿,一世一世轉世傳說的背後,每一寸彩布金縷,無不是民脂民膏。
神立於人心中,皆因我們的信仰而存在。他可以是你的一個寄託,一份慰藉,一種暫避的選擇,但一定不能成為你生命的全部。
我也曾為了滿足某個人的心愿而踏足教堂,聽唱詩班歌頌著那些神音,聽他們對神虔誠的祈願,並訴說著自己的信仰。
我尊重,我理解。可當後來虔誠的信徒想點化冥頑不靈的我,拉我一起被擁入全知全能的上帝的懷抱,當著無數道炙熱到近乎瘋狂的眼神,原諒那會兒我神遊天外,原諒那會兒我叛逆地想問裴青山,你說,神會不會也想知道自己從哪兒來?我覺得這也是所有宗教都需要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神從何而來,神之外又會是什麼。這下可不能再迴避了。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早就在所有的教典中給出了大同小異的答案,不管是什麼神——他們說,神與時間同在,神就是一切的開始。
很聰明也很有技巧性地迴避了這一問題。
再換句話說,A用自己的宗教去進行滲透,去進行管控,而他總得給自己的神尋個誕生的由頭吧!於是說,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是他創造了宇宙。宇宙之外,宇宙之外的之外,一概不知,一旦問及就是上帝創造了一切。你會發現神總有自己的格調,他們不會親自踏足我們的塵世,免得弄髒了他們自己的鞋底。
像羅馬人入侵後第二聖殿被毀於一旦,那些與神締結的契約,所引申的律法托拉被引入《希伯來聖經》的正典,代替聖殿來規約族人,時時刻刻讓他們記住自己的信仰,完成一個民族的同化。基督教的聖經舊約,最開始就是用希臘語翻譯《希伯來聖經》的七十士譯本,是上帝耶和華(古希伯來人的真神,出於敬畏不能直呼其名常把他的名字寫作「JHWH」。後來的基督學者把「adhonay」即「吾主」嵌入「JHWH」,稱為「Jehovah」,譯作「耶和華」)與摩西和以色列人締結的約定。
捧書的傳教士總會向教徒說,人生來就是有罪的,你所遭受的一切災難都因為違背了與神簽訂的契約,所以每一個來到世間的人都得真誠的向上帝懺悔。
真要這麼想可太委屈啦!我何罪之有?真要追溯這種說法,是巴比倫之囚後,猶太的先知們為了整合思想已經鬆懈的族民,重回聖地耶路撒冷才聲稱第一聖殿被毀、巴比倫王朝的入侵等等皆是上帝降下的懲罰。要懺悔,才能被拯救。
拯救他們的是上帝麼?如果他們會認居魯士大帝為上帝的話。個人期待被一個虛妄的概念拯救總是無用,不如多去考慮考慮要如何做才能讓明天的自己吃一頓飽飯。先知口中的神,也不過是一件實現自己目的的政治工具。
總之,這些都成了歷史的塵埃,無論曾經的聖殿多麼的金碧輝煌,如今都只剩一堵引得無數教徒禱告沉緬的哭牆凝視著來來往往的人群,聆聽他們心底所謂贖罪的聲音。
可我得跟你說實話,我當著這堵嘆息之壁,卻依舊悲傷著。若要問我在悲傷些什麼?我只能說我也不知道。或許是時間過得太快,彈指一揮間就是幾千年的過。或許是信徒們一棒又一棒,傳遞著不滅的信仰焰火。或許是只有我一個人,獨自面對這些波濤洶湧的情緒,面對這堵總是沉默著的心牆。我又想會不會很多年以前也有一個同我一樣的人,獨自站在耶路撒冷這座聖城裡,聽聽牆壁的嘆息,看看那上面流下的淚水,訴說著自己的流亡之苦。
甚至,我可能在悲傷著,那些被人為用哭聲抹去的哭聲。
可能這就是我狹隘理解之下,宗教的作用之一吧!
我也曾和他略微探討過宗教是什麼?他跟我說,要看宗教,就要看歷史,就要了解信仰這些宗教的民族的過去,就要看當下統治者的政治訴求和利益所在。若如此,可能也就知道他們所信仰的神究竟意義何在了。
在《猶太人千年史》中,作者把世界宗教簡單地概括為三大體系:亞伯拉罕體系、儒釋道體系和婆羅門體系。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再了解一下,就會知道,猶太教和基督教都被劃分歸屬於亞伯拉罕體系,甚至基督教就繼承於猶太教。
然而有趣的一點是,儘管信仰的是同一個神——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耶和華,但是猶太教並不承認基督教,甚至在歷史上,猶太教徒往往極力迫害信仰基督教的人。信猶太教的猶太人認為,只有猶太人才是上帝的選民。而基督徒們,則把普世的概念加在自己的信仰之上。前者強調本民族的絕對優越性。而後者則是人人平等,人能夠基於愛選擇以個人的受難來實現全人類的,這就是二者最本質的區別。
除此之外,猶太教是這麼描述人類的誕生與罪責,定義男人與女人的關係——上帝創造了男人亞當,亞當的肋骨成為了女人夏娃。人類被逐出伊甸園的原因就是夏娃受到了蛇的蠱惑,偷吃了善惡知識樹的果實。在這裡,女人犯了罪,女人從屬於男人,也藉此定義了夫妻的關係。
而保羅在《聖經新約》里把耶穌定義為第二位亞當,聖母瑪麗亞就是夏娃,男女關係被定義為母子。而聖母和聖子出於對全人類的愛,他們共同選擇受難,想使得人類重返伊甸園。
更多的區別我也沒再考究過,當我們聊到這裡的時候,我問裴青山他是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
他回答道他並不否認耶穌是一個偉大的人用自己受難想實現全人類的救贖,他也並不否認曾作為迫害基督徒一員的保羅受到了基督教義感召的歷史真實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十分認同基督教義里所傳遞的普世思想。
但。他留了個轉折給我。
「耶穌從來沒有創立過什麼宗教。我也不認為他的誕生具有神話色彩。我更願意去相信他是羅馬史里記載的那樣,出生於貧困家庭,建立了自己的神學世界觀,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出於對人類的愛傳播自己的普世思想,最後因為這些信仰對猶太教產生了威脅而被猶太長老們釘死在十字架上。」
他又說:「我也很敬畏聖徒保羅,敢用自己的生命去證道。若是換了我,我未必有這樣的勇氣。」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大概是一些人還有力氣扭曲黑白,猶太人又總是善於在全世界的營造著被迫害的印象。於是我總會覺得,怎麼能夠對這個民族這麼殘忍!但是歸根結底呢?政治、經濟、宗教,三者彼此交融著被當作整合國民肉體與精神的工具,被用來維護某一階層的人特定的利益。
當這些利益產生衝突,民族對民族的仇視,戰爭、迫害,當然也就發生了。再到現在發生的巴以,又一次論證著我的猜想。
他們總以跨越了幾十個世紀的大流散來形容自己遭受到的苦難,難道他們就沒有把暴力的手段施加於別人的身上嗎?猶太教就是一種戰爭宗教,本身就發源於對應許之地占領的渴望,這種暴力崇拜,能夠很好地使得每一任統治者自我宣稱為「彌賽亞」,煽動情緒與對立。
耶穌從來沒有創立過宗教,聖經新約也只不過是後來的使徒以自己的理解去傳遞他的思想。是人,就總有自己的偏頗。而基督教,早在君士坦丁大帝把其立為國教的那一刻,就已經不再是當初耶穌十二使徒外加聖徒保羅所期待的那樣了。宗教會與權力融合催生暴力,它是規訓信徒的長鞭,譬如十字軍東征和那些血洗慘案,都是統治者以暴力實現欲望的手段。
本就是同一種用以規約的手段,又何必為此癲狂,為此獻上只有以生命才可被證明的虔誠?
裴青山說過,如果神存在的目的是讓你不能好好吃飯,睡覺,生活,那神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就好似我曾窮盡幻想的那些磕長頭的信徒,在西藏,在拉薩,一步一跪也要論證著心中的信仰。文青也總會流浪,讓流浪炳耀。然而在最文青夢的地方,本該是最被神性籠罩的地方,布達拉的山腳下卻還是有懷揣著信仰的人會道,嘿,給我些錢,我要吃飯。
嚇得我趕忙再去翻了翻我曾極其痴戀的詩句————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的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怎樣才算是被誇贊的自我放逐,而這又是你們口中所謂的「流浪」嗎?難道你們的神,你們的信仰,連讓你們不要餓肚子都做不到嗎?我沒說出口,我按照他所說的,還是選擇尊重他們的信仰。可我也選擇做他們眼裡精神世界貧瘠如困土的人,選擇不給這些錢。可對於我來說,即使是城市裡的老人走過來簡單地說自己肚子餓了,想要些錢吃飯我也甘願被欺騙,也總是被騙。萬一他就是呢?然而當著這些大好青年的面兒,我再也無法直視他們狂熱著也飢餓著的眼神。
再去看看那座宏偉瑰麗的宮殿,一世一世轉世傳說的背後,每一寸彩布金縷,無不是民脂民膏。
神立於人心中,皆因我們的信仰而存在。他可以是你的一個寄託,一份慰藉,一種暫避的選擇,但一定不能成為你生命的全部。
我也曾為了滿足某個人的心愿而踏足教堂,聽唱詩班歌頌著那些神音,聽他們對神虔誠的祈願,並訴說著自己的信仰。
我尊重,我理解。可當後來虔誠的信徒想點化冥頑不靈的我,拉我一起被擁入全知全能的上帝的懷抱,當著無數道炙熱到近乎瘋狂的眼神,原諒那會兒我神遊天外,原諒那會兒我叛逆地想問裴青山,你說,神會不會也想知道自己從哪兒來?我覺得這也是所有宗教都需要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神從何而來,神之外又會是什麼。這下可不能再迴避了。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早就在所有的教典中給出了大同小異的答案,不管是什麼神——他們說,神與時間同在,神就是一切的開始。
很聰明也很有技巧性地迴避了這一問題。
再換句話說,A用自己的宗教去進行滲透,去進行管控,而他總得給自己的神尋個誕生的由頭吧!於是說,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是他創造了宇宙。宇宙之外,宇宙之外的之外,一概不知,一旦問及就是上帝創造了一切。你會發現神總有自己的格調,他們不會親自踏足我們的塵世,免得弄髒了他們自己的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