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雅典人的混亂鼓舞了呂山德,他命令一隊士兵在愛特奧尼庫斯的指揮下登陸,去占領雅典營地,而他自己的戰船已經開始將停在岸上的雅典三列槳座戰船拖走。措手不及的雅典人沒有組織有序的地面部隊來抵抗敵人的兩面攻勢,而是向四面八方抱頭鼠竄;大多數人奔向塞斯托斯,逃之夭夭。偉大的雅典海軍艦隊除了10艘戰船之外,其餘全被擊沉或俘虜。呂山德逆轉了庫濟庫斯戰役的結局,但戰敗的雅典人沒有盟軍幫助,而且雅典國庫已經空虛,他們沒有辦法再建造一支新艦隊。於是,他們輸掉了戰爭。
戰役結果
呂山德迅速向斯巴達發送捷報,並在蘭普薩庫斯抓獲了3000?4000名雅典戰俘,這相當於敵人全軍人數的十分之一。儘管他之前對戰敗的敵人非常嚴酷,但我們說不準,如果由他一個人做決定的話,他會不會殺死或者奴役戰俘。呂山德被記錄在案的暴行都不是情緒所致,而是冷酷算計的結果。我們已經看到,如果仁慈有助於實現他的目的的話,他也可以做到仁慈。
但做決定的人沒有他那麼冷靜和精於算計,急於報復的盟軍堅持要求處死戰俘。在這場延續了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戰爭中,科林斯、墨伽拉和埃吉那等城邦的土地被蹂躪,貿易被切斷,經濟被破壞,財產和地位遭到永久性打擊。他們在戰鬥中蒙受損失,隨著戰爭延續,受到越來越殘酷的對待。戰爭雙方的暴行越來越令人髮指,但雅典人對斯基奧涅和米洛斯等城邦的屠殺和奴役尤為臭名昭著。勝利者一般傾向於原諒(如果不是遺忘)自己的過激行為,而為自己遭受過的暴行憤憤不平。就在前不久,雅典人還因為己方有水手叛變通敵而憤怒,於是投票決定砍斷所有戰俘的右手。出於同樣的憤怒,菲勞克里斯還命令將兩艘敵船上的船員全部投入大海。斯巴達人及其盟邦對雅典人的這些暴行記憶猶新,於是投票決定處死所有的雅典戰俘。
色諾芬當時可能在雅典城,記述了雅典民眾聽到阿哥斯波塔米消息時的反應:
“帕拉魯斯”號(兩艘承擔特殊任務的快船之一)於夜間抵達了雅典,宣布了災難的消息。比雷埃夫斯發出的哀號穿過長牆,傳到了城市,噩耗被口口相傳,這一夜無人入眠。他們不僅為那些被殺的人哭泣,更為自己哭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定會遭受他們向米洛斯人施加的那種命運(米洛斯人是來自斯巴達的殖民者,雅典人攻下米洛斯城後屠殺和奴役了那裡的居民),以及他們向希斯提亞人、斯基奧涅人、托倫涅人、埃吉那人和其他很多希臘人強加的命運。(Hellenica 2.2.3)
阿哥斯波塔米戰役中雅典戰俘的命運只會讓雅典人愈發堅信,投降只會帶來死亡、奴役或者至少是流放,於是他們選擇抵抗到底。公民大會投票決定採取一切措施來保衛城市。雅典人為不可避免的圍城戰做了準備。
在海峽,呂山德很快就恢復了控制權,於是屠殺停止了。他向與雅典結盟的城邦提出了合理的條件,這些城邦不再抵抗、舉手投降。他甚至允許在這些城邦的雅典駐軍和官員安全離開,條件是他們只能返回雅典。這個姿態表面上對雅典人有好處,而實際上是一個狡猾的策略:呂山德知道雅典城固若金湯,不能強攻,因此只能長期圍困;他希望城內飢餓的人數越多越好,以便縮短城市堅持的時間。為了這個目的,他還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的拜占庭和迦克墩駐紮了軍隊,並下令對任何向雅典輸送糧食的人格殺勿論。
他在這兩座城市做的安排是一個模板,並打算在他控制的所有地方都建立這樣的體制。他在這兩座城市派駐軍隊,由總督指揮。“總督的人選不是根據貴族出身或財富,他讓自己政治派系的人和那些與他有私交的人掌權,他還讓他們負責獎懲。”(Plutarch,Lysander,13.4)不管在何地,他總是將民主制政府推翻,代之以由他的黨羽組成的寡頭制政府,這些政府往往包括所謂的“十人委員會”,都由他的親信組成。沒過多久,“希臘人的解放者”就開始從他控制的城市收繳貢金了,斯巴達政府批准了所有這些安排。
隨後,呂山德航行到愛琴海,占領了雅典帝國的許多城市。只有薩摩斯島反抗他。在那裡,統治城邦的民主派對雅典忠心耿耿,殺死了貴族反對派人士,並準備抵抗斯巴達的圍攻。呂山德留下40艘船攻打薩摩斯島,然後率領150艘戰船奔向阿提卡。途中,他將米洛斯人和埃吉那人(他們此前被雅典人逐出了家園)重新安置到他們自己的島嶼。如果解放者的角色對呂山德的個人事業無害的話,他也不會拒絕扮演這樣的角色。
雅典的命運
前405年10月,呂山德終於抵達阿提卡,在雅典城牆外不遠處的學院區與整個伯羅奔尼撒軍隊會合。阿基斯二世沒有按照常規將每個城邦兵力的三分之一留在本土,率領三分之二的兵力出征,而是將在狄凱里亞的全部軍隊都帶到了雅典城下。與此同時,國王保薩尼亞斯率領其餘的軍隊從伯羅奔尼撒半島趕來了。這是五十多年以來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斯巴達的兩位國王同時在前線作戰。他們的目的是恐嚇大受震懾的雅典人,迫使他們立即投降,但即便是如此雄壯的武力展示也未能讓雅典人投降。
至少部分雅典人還心存僥倖,害怕投降的後果,所以不肯投降。儘管敵人因對雅典帝國的共同仇恨而團結起來,但他們的目標未必一致。例如,底比斯和斯巴達在戰爭期間已經發生了一些衝突。若是徹底摧毀雅典,對雅典鄰國底比斯就會非常有利,它可以占領因雅典滅亡而產生的權力真空地帶,但底比斯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盟邦的擴張對斯巴達而言沒有好處。假以時日,斯巴達人也許能看清,給雅典人較為寬大的條件對斯巴達是有利的,並且斯巴達人自己對如何處置落敗的敵人也沒有一致意見。呂山德奉行野心勃勃的政策,目標是用他控制下的斯巴達帝國取代雅典帝國。阿基斯二世對此的意見不太明朗,但保薩尼亞斯和他的父親普雷斯托阿納克斯一樣,很快就會表現出較為保守的政策傾向,即斯巴達人的活動僅限於伯羅奔尼撒半島,並與一個失去了強大力量和海外帝國的雅典保持比較適當的關係。保薩尼亞斯國王的影響力最終或許會壓倒呂山德暫時的威望,所以斯巴達或許會和雅典取得和解。因此,雅典人打算儘可能久地堅守下去。
戰役結果
呂山德迅速向斯巴達發送捷報,並在蘭普薩庫斯抓獲了3000?4000名雅典戰俘,這相當於敵人全軍人數的十分之一。儘管他之前對戰敗的敵人非常嚴酷,但我們說不準,如果由他一個人做決定的話,他會不會殺死或者奴役戰俘。呂山德被記錄在案的暴行都不是情緒所致,而是冷酷算計的結果。我們已經看到,如果仁慈有助於實現他的目的的話,他也可以做到仁慈。
但做決定的人沒有他那麼冷靜和精於算計,急於報復的盟軍堅持要求處死戰俘。在這場延續了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戰爭中,科林斯、墨伽拉和埃吉那等城邦的土地被蹂躪,貿易被切斷,經濟被破壞,財產和地位遭到永久性打擊。他們在戰鬥中蒙受損失,隨著戰爭延續,受到越來越殘酷的對待。戰爭雙方的暴行越來越令人髮指,但雅典人對斯基奧涅和米洛斯等城邦的屠殺和奴役尤為臭名昭著。勝利者一般傾向於原諒(如果不是遺忘)自己的過激行為,而為自己遭受過的暴行憤憤不平。就在前不久,雅典人還因為己方有水手叛變通敵而憤怒,於是投票決定砍斷所有戰俘的右手。出於同樣的憤怒,菲勞克里斯還命令將兩艘敵船上的船員全部投入大海。斯巴達人及其盟邦對雅典人的這些暴行記憶猶新,於是投票決定處死所有的雅典戰俘。
色諾芬當時可能在雅典城,記述了雅典民眾聽到阿哥斯波塔米消息時的反應:
“帕拉魯斯”號(兩艘承擔特殊任務的快船之一)於夜間抵達了雅典,宣布了災難的消息。比雷埃夫斯發出的哀號穿過長牆,傳到了城市,噩耗被口口相傳,這一夜無人入眠。他們不僅為那些被殺的人哭泣,更為自己哭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定會遭受他們向米洛斯人施加的那種命運(米洛斯人是來自斯巴達的殖民者,雅典人攻下米洛斯城後屠殺和奴役了那裡的居民),以及他們向希斯提亞人、斯基奧涅人、托倫涅人、埃吉那人和其他很多希臘人強加的命運。(Hellenica 2.2.3)
阿哥斯波塔米戰役中雅典戰俘的命運只會讓雅典人愈發堅信,投降只會帶來死亡、奴役或者至少是流放,於是他們選擇抵抗到底。公民大會投票決定採取一切措施來保衛城市。雅典人為不可避免的圍城戰做了準備。
在海峽,呂山德很快就恢復了控制權,於是屠殺停止了。他向與雅典結盟的城邦提出了合理的條件,這些城邦不再抵抗、舉手投降。他甚至允許在這些城邦的雅典駐軍和官員安全離開,條件是他們只能返回雅典。這個姿態表面上對雅典人有好處,而實際上是一個狡猾的策略:呂山德知道雅典城固若金湯,不能強攻,因此只能長期圍困;他希望城內飢餓的人數越多越好,以便縮短城市堅持的時間。為了這個目的,他還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的拜占庭和迦克墩駐紮了軍隊,並下令對任何向雅典輸送糧食的人格殺勿論。
他在這兩座城市做的安排是一個模板,並打算在他控制的所有地方都建立這樣的體制。他在這兩座城市派駐軍隊,由總督指揮。“總督的人選不是根據貴族出身或財富,他讓自己政治派系的人和那些與他有私交的人掌權,他還讓他們負責獎懲。”(Plutarch,Lysander,13.4)不管在何地,他總是將民主制政府推翻,代之以由他的黨羽組成的寡頭制政府,這些政府往往包括所謂的“十人委員會”,都由他的親信組成。沒過多久,“希臘人的解放者”就開始從他控制的城市收繳貢金了,斯巴達政府批准了所有這些安排。
隨後,呂山德航行到愛琴海,占領了雅典帝國的許多城市。只有薩摩斯島反抗他。在那裡,統治城邦的民主派對雅典忠心耿耿,殺死了貴族反對派人士,並準備抵抗斯巴達的圍攻。呂山德留下40艘船攻打薩摩斯島,然後率領150艘戰船奔向阿提卡。途中,他將米洛斯人和埃吉那人(他們此前被雅典人逐出了家園)重新安置到他們自己的島嶼。如果解放者的角色對呂山德的個人事業無害的話,他也不會拒絕扮演這樣的角色。
雅典的命運
前405年10月,呂山德終於抵達阿提卡,在雅典城牆外不遠處的學院區與整個伯羅奔尼撒軍隊會合。阿基斯二世沒有按照常規將每個城邦兵力的三分之一留在本土,率領三分之二的兵力出征,而是將在狄凱里亞的全部軍隊都帶到了雅典城下。與此同時,國王保薩尼亞斯率領其餘的軍隊從伯羅奔尼撒半島趕來了。這是五十多年以來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斯巴達的兩位國王同時在前線作戰。他們的目的是恐嚇大受震懾的雅典人,迫使他們立即投降,但即便是如此雄壯的武力展示也未能讓雅典人投降。
至少部分雅典人還心存僥倖,害怕投降的後果,所以不肯投降。儘管敵人因對雅典帝國的共同仇恨而團結起來,但他們的目標未必一致。例如,底比斯和斯巴達在戰爭期間已經發生了一些衝突。若是徹底摧毀雅典,對雅典鄰國底比斯就會非常有利,它可以占領因雅典滅亡而產生的權力真空地帶,但底比斯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盟邦的擴張對斯巴達而言沒有好處。假以時日,斯巴達人也許能看清,給雅典人較為寬大的條件對斯巴達是有利的,並且斯巴達人自己對如何處置落敗的敵人也沒有一致意見。呂山德奉行野心勃勃的政策,目標是用他控制下的斯巴達帝國取代雅典帝國。阿基斯二世對此的意見不太明朗,但保薩尼亞斯和他的父親普雷斯托阿納克斯一樣,很快就會表現出較為保守的政策傾向,即斯巴達人的活動僅限於伯羅奔尼撒半島,並與一個失去了強大力量和海外帝國的雅典保持比較適當的關係。保薩尼亞斯國王的影響力最終或許會壓倒呂山德暫時的威望,所以斯巴達或許會和雅典取得和解。因此,雅典人打算儘可能久地堅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