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搜索得到的信息,往往帶有結論,於是很多人就成為了搜索的傀儡,看起來得到了結論,其實沒有思考,卻認為自己得到了知識,但這個知識並不能長久,幾天之後就會被更多嶄新的信息覆蓋,因為這並不是自身感悟,留不住。

  陳止現在要做的,就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代,用高人力和高成本,來儘量實現類似的效果。

  「幽州不會永遠和平,我們也不會一直蟄伏,」陳止看了陷入思考的蘇遼一眼,「一個勢力,就像是一個人,兵力、糧草、財富,就是力氣、體格和塊頭,而不同的思想,就好比是諸多念頭,勢力與勢力之間的比拼,就是兩個人打架、對峙,可以用拳頭,但勝負不光看體格,還要看誰更堅定,雜念越少,意志越堅定,幽州要做的,就是將整個州的力量全部集中起來,無論是力氣還是思想。」

  蘇遼點點頭:「屬下明白了。」

  ………………

  「兄長又見蘇遼了?」

  另一邊,陳梓回返到家中,卻見到了幾位族人,而那為首之人的身份非同一般,正是陳止的三弟陳息。

  以陳止在幽州的地位,他的親兄弟自然是重要人物,不過陳止沒讓自己的親兄弟在將軍府或幽州刺史府掛職,而是給陳停安排了一個行走的職位,讓他在幽州各地行走,又安排陳息處理家族事物,行經商之事。

  最初,陳息還很不理解,做出幾次任性舉動,比如隱瞞身份參加文舉之類的,只是他確實沒什麼天賦,雖然讀過書,卻不算突出,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事後被陳止知道之後,只是略微提了一下,並未責罰。

  等時間長了,陳息就安生下來,這幾年過來,年歲長了,懂事了許多,現在經營著幾家工坊,名下也有些田地,娶了妻子,因為陳止的關係,這幽州上上下下都敬他幾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

  不過,靠著兄長的名頭得了實利,但陳息對陳止這位大哥,卻是敬畏多過親近,面對面見著,反倒很不自然。比起親兄弟陳止,倒是與陳梓更為親近。

  其實,嚴格算起來,出身下邳陳氏的陳梓,和陳息之間的血脈關係頗為疏遠,但比起高高在上的陳止,掌握了一定權柄的陳梓,卻讓人覺得更為真實些,這也是由於陳梓會照料一下陳氏在幽州的發展,幫助處理一些族中的問題、難題。

  相比之下,陳止的地位反而制約了這般舉動,有些事他不好做,是防止給下面的人一種錯誤的示範,讓他們誤解,進而讓陳家走錯了陸。所以更多的時候,陳止想要照看陳家,會囑意陳梓去做,而非親自動手。

  久而久之,陳梓在幽州陳氏之中名聲很大,受人尊重。

  聽說他回來,就有不少人主動上門拜訪,陳息算是來得快的,也是他的身份擺在那裡,所以能當先開口。

  都是陳家族人,幽州又是陳止主政,所以這陳氏的人,普遍都有種「主人翁」精神,很是關心內外大事,說話的時候也很少有顧忌。

  很快,一群人就圍坐在一起,品茶論道,好不自在。

  他們也知道蘇遼去找陳止了,陳息就主動提起,話中透露出一點厭惡和畏懼之意。

  蘇遼作為特務頭子,就算是陳氏族人也吃了幾次虧,心裡忌憚,如果是其他人,哪怕是在家宴之時,也不敢議論此人,難保自家僕從里就有密諜司的探子,可能晚上吃了什麼、喝了什麼、說了什麼,直接送到密諜司的衙門,第二天就被陳止拿來詢問。

  陳姓族人是少了些顧忌,可聽到陳息提起,氣氛還是陡然凝重起來。

  陳梓擺擺手,道:「不提政事,還是說說家事,聽聞咱們陳氏最近出了點事,還和主公的小妹有關,不知詳情如何?」

  第1053章 刮目三年,砍殺族首

  陳家在幽州的風光,體現在方方面面,只不過有陳止壓制,倒沒有鬧出什麼過分的事來。

  雖也有欺壓、糾紛之類的小事,可在陳止親自出面秉公處理之後,就讓陳族內部越發收斂起來,民間對陳止的評價也隨之上升。

  現在被陳梓提起的,是最近在陳族內部掀起了波瀾的事。

  陳氏一族在幽州開枝散葉,但在此地成長起來的族人卻沒有多少,陳止到這裡也不過四五年,紮根下來,招引族人,讓他們繁衍後代,根本沒這麼快,在幽州本土出生的陳氏孩童,最大的也不過四歲。

  這些從外地遷徙過來的陳氏族人,一併將他們的社會關係帶了過來,彼此間都很熟悉、熟絡,有什麼消息根本藏不住。

  當下在族中流傳最廣的消息,就是陳止小妹陳蔓被一名書生看上,對方反覆糾纏,已經鬧出了一些動靜,被民間得知。

  這陳家的事,只要和陳止沾了邊,那就是大事了,連在徐州坐鎮的老爺子陳永,都聽聞了這個消息,寫了書信過來詢問。

  往小了說,這事關陳蔓的個人名節,往大了說,可就關係到整個陳家的臉面了,就算是老爺子也不能掉以輕心。

  「沒多大的事,就是一個窮書生,大概是存著功利心,接近小妹,」涉及到這事,陳息最有發言權,他搖了搖頭,「我安排人把那小子驅逐出去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看看自己幾斤幾兩。」

  陳梓問道:「沒鬧出什麼事吧,若那人沒有失禮之處,只有愛慕之心,好言勸退便是,可不能動手動腳,留人話柄,說咱們陳家仗勢欺人,我聽說這事之所以會鬧大,是因為那個書生頗有才學,吟了兩首好詩,被人傳誦,才鬧出風波。」




章節目錄